1、简论教师的心理健康蔡国锋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它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并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毫无疑问,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本文着重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以
2、及相应的对策。1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所谓心理健康是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谋求健全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与情绪上之健全结合。它是一种延续的适应过程,它随时引导个体不断地朝向前进中的目标,它使个体良好地适应目前的生活,更促使个体不断地追求未来,它是从自我接纳、自我开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的永不停止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在他真正的自我与所扮演的角色中乃至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是没有矛盾分
3、歧的,也就是说,他对自己是诚实的;他对别人的态度是坦诚而热情的,他热爱别人、接受别人,正如热爱自己一样;他乐于参与各种活动,更愿意帮助他人,分担他人的忧愁,分享他人的欢乐;他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和他人的价值;他勇于面对挑战,深信生活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一切美好的未来;他不但愿意接受变化,而且更主动地推进可能发展;他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他知道人生不是尽善尽美、顺心如意的,他力求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努力创造未来;他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深信自己的直觉,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的内心是开放的,他乐意听取别人意见;他具有创造精神,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迷恋对过去的回忆,更不沉溺于
4、今天的享受;他是负责的、合群的,充满活力,不推辞所应完成的任务;他对自己是严格的,对别人是宽厚的,乐于与他人相处,不轻视别人,不炫耀自己。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只是众多描述中之一种。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学者有着不完全一致的认为。笔者倾向于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适度的举止;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因素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对社会作出良好
5、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且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每个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接线上的某一点上,它只反映某人的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状态。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是一时看到的偶发现象。我们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心理健康:(1)和大多数人比较,和同年人的心理状态比较;(2)用社会的适应程度和社会的评价去分析;(3)根据个人的经验,也就是用我们每个人已形成的“模式”去判断各种心理行为是否正常;(4)利用客观检测指标,即利用心理测验工具和实验仪器来检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一般地说,最好综合使用以上四个标准,判断就会比较客观、可靠。正如“心理健
6、康”是一人二分复杂的概念一样,心理健康标准也因为常受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规定。对于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中的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综合各种因素,笔者尝试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作如下描述:1.1 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育事业有神圣的追求,谙悉并贯彻现代教育理念,身体力行。1.2 热爱教育工作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一致而不苛刻,一致而不死板,灵活而有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会加以合理的限制和引导,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学会承担责任;经
7、常激励学生,真诚地赞扬学生的长处,不会只盯着学生的弱点;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努力去理解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1.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应具有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善于调节情绪,克服自己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如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交往障碍等);还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抗干扰、抗诱惑,有良好的耐挫力。1.4 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学识。能够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具
8、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来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而不会用填鸭式教学来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会把教学等同于讲课,也不会用死记硬背来代替理解;精心备课上课,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1.5 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除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包括保持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管理者的良好沟通、与家长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关爱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2教师的心理问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心理状态过程,是健康与不健康、平衡与失衡的互动交替过程。每个人都会有心理不健康或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正如每个人都可能会患上生理疾病一样。关键在于我们善于发现
9、和正确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分析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有这样那样的抱怨,比较典型的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如从前了”,“父母不管孩子,把教导子女的责任都推给了教师”,“社会太复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无法同外面的各种影响力相抗衡”。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听到各处对教师的批评。一些人责备某些教师没有尽心尽力,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把教书把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过分关心物质利益,而不重视教师工作本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在这些人看来,教师应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承担一定的责任。以上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
10、都是“实话实说”。事实上上述意见已反映出: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如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消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障碍等。2.1 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上的问题和职业行为上的问题。前者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后者指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有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不喜欢、缺乏职业自豪感,甚至有自卑感,看不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只是把教师这个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就体会不到快乐,从而产生厌烦情绪,这种情绪就必然使教师较少关注教育领域的新情况和新进展,对学习和进修没有兴趣,而不学习和不钻研的结
11、果则导致信息和技能的匮乏,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有效的教育技能,反过来,又使自己感到无效能。无奈的选择导致进取心的缺乏,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工作,只感到教师工作的平淡、重复、琐碎、无聊。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经常考虑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必然在心理上患得患失,觉得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工作马虎,敷衍了事,随意性强,训斥谩骂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工作缺乏效率,也难有较大成绩。2.2 职业倦怠指个人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因为教师是一种应激的职业,所教学生多,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有:身体上,
12、出现疲劳、肌肉紧张、颈疼、头痛、胃溃疡、高血压和结肠炎等症状;智力上,出现决策能力降低,思维刻板,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情绪上,现表现为:责备、愤怒、焦虑、压抑、自卑、无助感等;行为上,则体现在:厌倦工作,不负责任,逃避社会交往,对学生冷淡、厌烦、挖苦、谩骂、滥施惩罚等。2.3 消极心理状态由于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个人心理素质偏低、心理调适能力缺乏等因素起作用,一些教师会经常产生一些消极因素心理状态,如情绪烦躁、吹毛求疵、讽刺挖苦、轻率粗鲁、缺乏爱心、悲观消沉、思维能力下降、意志力缺乏等消极心理现象。教师的这些不健康心理状态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美国教师联合会的一份调查指
13、出:“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因为对儿童具有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那些具有不能自制脾气的、严重忧郁的、极度偏向的教师,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以及习惯性的谩骂,其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例子证明,对学生教育的无效或负效,往往是由于教师的情绪不稳定等消极心理品质造成的。由此可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3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对策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以及教育对象(学生)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
14、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适应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有:3.1 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这是因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气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
15、的各种困难,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作为政府领导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3.2 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要采取不同
16、的激励方式,增强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通过各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加强师德修养,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在教师成功或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归因,从而保持心理平衡。3.3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主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和认知观念,使之科学,符合实际,不怨天忧人。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是与领导、同事、家长间的沟通与合作,再者是美满的家庭关系与亲朋关系。此外,教师还应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与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与社会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