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698164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理心理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理心理学绪论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二、 历史回顾1、 自然哲学理论柏拉图:古希腊。第一个区分“身”“心”学者。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柏拉图学说,区分出人的不同感觉的学者笛卡尔:身心交互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受人的灵魂控制的,而且指出灵魂对机体作用点就是人脑中的松果体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认为灵魂与机体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组成。两者各不相同且都不变性,所以身心之间是平行关系,没有交互作用。推出灵魂特征的先天性2、 脑机能定位理论某个特定的功能对应特定的大脑某个位子

2、理论的基础:1811年。Bell区分了大脑、小脑及脊髓的背根、腹根发展里程碑:Broca语言运动区;Wernicke语言感觉区重要人物:Brodmann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域;Penfield倒立小人脑机能等位理论:Lashley提出,使脑定位理论被认为存在很大局限性3、 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把定量分析引入生理学研究,建立经典神经审理学理论Pavlov:狗唾液分泌标本Sherrington:猫股四头肌标本4、 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示波器技术发展,对神经细胞电活动记录越来越精确,对神经细胞电发放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展开了研究通过细胞电活动研究,发现了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功能,引申出反馈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3、。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发现了“全或无”和“级量反射”规律5、 化学通路学说通过对神经通路中的化学物质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化学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机制。认识从细胞水平到了分子水平6、 当代神经科学理论特点:多种新方法、新理论引入研究产生一个综合性的新学科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也成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7、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方法上的差别:前者:改变生理状态,看心理变化后者:改变心理状态,看生理变化三、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详见普心、解剖笔记)1、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活动的分类和基本规律2、精神病基础知识

4、定义:一些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各种疾病总称 分类:1)情感性障碍:A、躁狂(唤醒水平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B、抑郁;C、躁狂抑郁 2)精神分裂症:所有不明病因的病(A、思维障碍;B、意志衰退;C情感倒错)3、神经病学基础知识 定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即神经系统的形态学改变为其病理基础。与精神病人完全不同,他们心理活动特别是情感意志、思维判断能力正常无恙。 包括:失认症、失语症、遗忘症、帕金森氏症4、脑形态学基础知识 1)神经细胞人脑的细胞可分为神经细胞(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单位)和神经胶质细胞。基本结构A、 细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 突起:树突(传入)数量多,粗而短

5、,个头小轴突(传出)长的,个头较粗大,一般只有一条,后面一部分为神经纤维,末端呈球状形成突触小体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突起细长如纤维。主要功能是传导冲动。分类A、 按形态分:单级神经元(一个突起);双极神经元(视网膜上神经元);多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B、 按功能分:传入性神经(感觉神经元);传出性神经(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细胞信息传导过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将信息传到细胞体,细胞体聚合多个突触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通过轴突传至下个神经元2)突触神经元间信息传递 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基本结构:A、

6、 突触前膜:轴突末梢分支膨大的形成的突出小体的膜。突触小泡有化学递质B、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有手提C、 突触间隙 分类: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突触信息传导过程:神经冲动传导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钙离子从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前膜。在钙离子促发下,小泡向前膜移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递质经过弥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手提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引发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产生局部突触后电位。剩余神经递质被酶破坏,灭活。3)神经系统的结构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大脑、小脑、脑干(中脑、桥脑、延脑

7、)、间脑(丘脑、下丘脑)、基底神经节脊髓: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分,上部与延髓相连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由脑部发出的神经脊神经:31对由脊髓发出的神经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交感、副交感神经。 4)脑的基本组成结构大脑:凸-回、凹-沟或裂;灰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白质(神经纤维);边缘系统(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结构、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组成):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间脑:A、 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传入信息在那里整合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部位。B、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C、 下丘

8、脑: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调节D、 底丘脑: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是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脑干:脑干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其中最大的下行纤维锥体束,主要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A、 中脑:中脑背侧四叠体,上丘和下丘分别对视觉、听觉信息加工B、 脑桥:C、 延髓:调节呼吸、血压、心率、维持生命的最必要调节中枢D、 脑干内有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小脑:脑桥和延髓的后方 调节肌肉紧张度,以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在程序性学习中重要作用基低神经节: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嗅觉、情绪控制、情绪记忆起作用);豆

9、状核和尾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5)大脑的功能分区额叶:中央沟前方、外侧裂上方的皮层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的功能。筹划、决策、目标设定、人的行为能力、人格顶叶:中央沟后方,顶枕裂前方的皮层躯体各种感觉枕叶:顶枕裂与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皮层视觉中枢颞叶:外侧裂下部皮层听觉中枢5、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1)整体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 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基础,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元两种活动方式:A、 兴奋过程: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B、 抑制过程:包括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前者:先天的。超限抑制(无论刺激强

10、度多大,不会引起兴奋反而引起抑制)和外抑制(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引起的对当前活动的停止过程,该抑制过程)后者:后天的。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神经系统内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活动。脑的电活动规律A、 自发活动(脑电图EEG):大脑皮层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波:8-13Hz。清醒安静状态脑电。同步化,频率下降,波幅上升波:13Hz。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去同步化,频率上升,波幅下降。波:4-7Hz。困倦,疲劳,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脑疾病。波:1-3Hz。深睡、药物作用,脑严重疾病B、 诱发活动a)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

11、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b) ERP主要成分:前三种外源性成分;后两种内源性成分P1:正波,潜伏期50-150ms。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传导大脑皮层,对心理活动基本无说明N1P2N2:负波,潜伏期150-250ms。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及其转化有一定关系P3:潜伏期250-300ms。是ERP中最受关注的内源性成分。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对刺激的判断是小概率事件(波幅大,下降快)或者是大概率事件2)细胞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阈强度及以上的适宜刺激作用下,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传播的电位波动。“全

12、或无”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突触后电位:化学突触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分子(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然后转变成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叠加。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不发生变化。它对感受的灵敏程度更精确。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细胞单位发放的后电位,都属于这种。神经递质受体可以先后与几个神经递质结合产生电位,两个挨得近的神经递质可以对中间位置产生动作电位6、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 1)神经信息的化学传导机制突触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

13、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细胞膜上特殊的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神经调质:并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逆信使:由突触后膜释放小分子物质,向突触前膜传递信息调节信息传递。如,腺苷、一氧化氮2)脑区域性能量代谢脑的耗氧量和耗能量很大,所以可以用葡萄糖和氧气的消耗量来标记脑的兴奋区域。PET测葡萄糖消耗量,同位素标记C14fMRI测氧气。氧和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7

14、、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1)传统方法 刺激法:电刺激(较精确);强刺激损毁发:切除、药物损毁2)高级灵长类的认知活动研究 为动物设计操作条件,使其完成接近与人类的某种心理作业,当动物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设法记录其脑整体生理功能或某些结构的细胞点活动。然后在大脑里埋电极,再进行认知实验,测量脑细胞的变化3)脑损伤病人研究 代替人的损毁法。考察脑不同部位对心理活动的影响。4)正常人的认知活动研究 让正常人给与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作业,记录脑功能变化规律第二章 感觉一、感觉的分类 1)特异性感觉系统:有专门的感受器、感受通路距离感觉系统:对一定距离的事物产生感觉。视觉、听觉化学感觉系统:对物质的

15、分子及其化学性质发生反应。嗅觉,味觉躯体感觉系统:触、温、痛、动、位置、平衡觉 2)非特异性感觉系统:接受特异性感觉系统的一些信息,如大脑兴奋背景 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撒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应。二、感觉特征生理基础 感觉阈限:刚能够引起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适宜刺激:特定感觉所对应的阈值最低的刺激。 感受野:可以引起感觉系统中特定神经元电活动变化的外周感觉范围。感受野基本相同的神经元集在一起形成了

16、功能柱,成为感受外部事物属性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对自己感受野中的适宜刺激感受阈值最低,感受最灵敏。三、视觉1、视觉系统基本组成: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视中枢视皮层1)眼:产生视觉信号;2)视神经、视束:传递视觉信息;3)皮层下视中枢、视皮层:加工视觉信息2、眼球结构:1)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瞳孔2) 感光系统:视网膜、脉络膜、虹膜3、眼球折光成像的生理机制 眼球折光成像需要多种反射机制相互作用才能完成准确的成像。 感受器: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眼肌的本体感受器 效应器:动眼肌和控制瞳孔变化的肌肉 眼球折光成像过程中:1)非随意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顶盖前区和上丘;2)随意反射的中枢

17、位于视皮层4、眼内折光装置的反射活动 1)瞳孔反射(光反射)定义:进入眼球的光强度的变化引起瞳孔直径的变化。感受器: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视杆、视锥细胞)中枢:(中脑)顶盖前区。中枢兴奋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产生瞳孔缩小现象2)瞳孔-皮肤反射 定义:皮肤的一部分受到强烈刺激而产生痛觉时,瞳孔产生扩大的反射活动 感受器:皮肤的痛觉感受小体。 通过交感神经传导通路传递引起瞳孔扩大。 瞳孔反射和瞳孔-皮肤反射都是自主神经反应,调节瞳孔的变化改变射入视网膜内的光强度,以保证视网膜成像的适宜光学条件。3) 调节反射定义:人的注视点在远近距离上转换时,一方面双眼产生辐辏,另一方面睫状肌收

18、缩,晶状体曲度变大,同时引起瞳孔缩小。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也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感受器:感光细胞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初级视皮层、次级视皮层和额叶眼区。效应器:位于双眼内直肌和睫状肌5、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随意性运动1)共轭运动:当头不能动时,物体移动,双眼视轴发生同向运动。2)双眼辐辏:双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A、辐合: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B、分散:物体由近处向远处移动,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 非随意运动1) 扫视:观察范围较大的复杂物体时注视点的非随意运动。注

19、视与微颤: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为注视,事实上眼球并非绝对不动,而是发生快速微颤,功能是防止视觉适应。2) 追随运动:观察运动物体时注视点随物体移动,其中还有震颤现象。 眼动中枢1) 眼动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脑干网状结构。2) 双眼注视活动的中枢位于:中脑网状结构,桥脑网状结构,上丘和顶盖前区3) 水平运动中枢位于:桥脑前部的网状结构4) 垂直运动的中枢位于:中脑网状结构5) 随意眼动:除了脑干的这些低位中枢外还受到视皮层、额叶眼区、顶叶皮层的调节,以及小脑的影响。6、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 视网膜的结构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感光细胞(视杆细胞,长而细;视锥细胞,粗而短) 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包括:光

20、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1) 光生物化学反应光分解反应:视紫红素(11-视黄醛+视蛋白)全反视黄醛+视蛋白+能量放大反应:光感之后有一个放大反应,一个视紫红素分解引起几个GTP分子与G蛋白结合(一级放大),再激活DPE,造成cGMP失活(二级放大)2) 光生物物理反应:感光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产生超极化,并且其电位变化是级量变化。点位变化与光刺激强度成对数关系。7、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 视锥细胞中的三种视蛋白分别对三种波长的光反应灵敏,所以形成颜色视觉中的三原色。 色觉理论 1)三色说:颜色由感受红、绿、蓝三原色的神经元不同的兴奋程度混合而产生。 缺点:不能说明为什么有颜色负后效,为什么有黄蓝

21、色盲 2)拮抗说(四色说):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的同化和异化决定了色觉。 缺点:无法解释三原色的存在 两种学说的调和:神经生理学研究,在视网膜水平上视觉信息是按三色说的机制被处理,而在视觉通路上则是拮抗说的机制被编码8、视觉信息的传导 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层(V1(17区初级视皮层)、V2、V3、V4) 视网膜内信息传递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1) 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几个是感受细胞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关。2) 视网膜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一个双极细胞相连,这

22、个双极细胞只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周围逐渐减少。 视觉通路与信息传递视神经视交叉(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层(V1(17区初级视皮层)、V2、V3、V4)1) 视觉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其细胞轴突构成视神经,末梢止于外侧膝状体2) 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3) 外侧膝状体是大脑皮层下的视觉中枢,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区),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9、视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 1)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感受野与

23、视觉空间编码关系密切。视野、视网膜和各级视中枢的某些神经元之间有着精确的空间对应关系。视野中的每个部分都激活中枢中的特定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也有特定的视野区域与之相对应,所以把收到光刺激之后能够引起某一特定神经元电放变化的视野区域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同心圆式感受野: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都属于这种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为3种: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2)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其大小受其联系的视觉感受单位的大小的影响。中央凹附近的神经节细胞主要接受一个视锥细胞的视觉信息,感受也就比较小。视觉感受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产生的侧抑制使神经节细胞的同心圆感受野的中心区和外周区之间总是拮抗的。开反应

24、: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元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闭反应: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开中心细胞: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开反应,而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3)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 其与神经节细胞感受野基本相似,也是中心区和外周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感受野。10、视皮层的功能住视皮层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也并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此结构就是功能柱2种功能柱理论1) 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目前发现的特征提取功能柱包括:方位柱、眼优势柱、颜色柱A、 方位柱:对图形的边界线、边角的位置及其出现的方向和运动方向进行提取

25、。每个神经元只能对出现在适宜位置并按特定方向移动的线条和边角做出最大反应(兴奋)B、 眼优势柱:左眼优势柱和右眼优势柱内的而神经元只对相应眼球传来的信息由最大反应。C、 颜色柱:穿插在眼优势柱内,同一柱内的神经元的光谱特性相同。方位柱与颜色柱是两套相互独立的机能单位,但颜色柱与眼优势柱发生重叠关系2) 空间频率功能柱理论认为视皮层中的功能柱并不是对每种视觉特征信息进行提取,而是对课题的空间频率特征信息进行提取。视皮层神经元类似傅立叶变化分析器,可以吧视觉特征分解成为若干正弦波,即具有不同空间频率特征的信息。每个神经元对不同的空间频率产生最大反应。神经元按其产生最大反应的空间频率的不同,组成不同

26、的空间频率柱,空间频率住提取的信息组合起来产生视觉。四、听觉1、耳的构造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功能:汇聚声波和传导 中耳:鼓膜和鼓室组成。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小骨把鼓膜的震动传导到内耳 内耳: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主要有平衡觉感受器)组成。可以感受声音刺激和产生平衡觉耳蜗结构1、 由前庭阶、中间阶、鼓室阶三层平行管状组织构成。2、 前庭阶和鼓室阶充满了外淋巴;中间阶充满内淋巴3、 中间阶与鼓室阶之间的基膜上分布着声音感受细胞毛细胞4、 声波的传导:震动由听小骨通过卵圆窗前庭阶的外淋巴中间阶的内淋巴。内淋巴的震动导致毛细胞纤毛的震动,产生感觉器电位变化2、

27、听觉传导通路 内耳毛细胞编码后传给双极细胞耳蜗神经节细胞听神经延脑耳蜗神经核上橄榄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听皮层(41初级听皮层、21、22、42区)3、听觉信息编码 共振说:认为声音频率以基底膜的宽窄来编码;低频声波易引起较长纤毛的毛细胞和较宽基膜的共振,高频声波引起较短纤毛的毛细胞与较窄基膜的共振。但是基膜最长和最短的比例不到20:20000 位置说:对共振说修正,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基底膜不同位置上引起的共振程度不同,声音频率以最大共振位置来编码。基底膜整体振动时,不同部位上最大敏感震动频率却存在着微小差异。 频率说:认为声音频率以神经元发放频率来编码。但是神经元最大发放频率不超过千赫兹,可

28、是人类却可以感受到16千赫兹以下声音 齐射说:对频率说的修正,认为声音频率若干神经元发放频率的叠加结果来编码 行波说:液体中,波频率低,传播距离远,耳蜗近端编码高频率音,远端编码低频率音。不同频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五、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包括:1)浅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2)深感觉:对关节、机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3)内脏感觉1、躯体感觉的信息编码方式 躯体感觉对刺激模式的编码方式:细胞分工编码;躯体感觉的强度编码方式是调频编码 各种躯体感觉没有特定的适宜刺激,体表同一区域分布着各种躯体感觉的感受细胞。因此躯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按其

29、性质引起相应感受细胞的兴奋,神经信息沿同一条神经通路传入中枢。2、躯体感觉中枢神经元与体表感觉区的对应关系 脊髓神经元和体表之间的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脊髓节段与体表节段间的对应关系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神经元与体表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Penfield倒立小人” 体表所对应的不同水平的感觉中枢的区域叫:体表在感觉中枢的代表区。受刺激后可以引起某个感觉中枢神经元神经冲动发放变化的体表区域叫:该神经元的感受野。3、浅感觉 躯体浅感觉通路 感受器对应脊髓神经节脊髓感觉中枢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脊髓丘脑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后核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2/3部4、 深感觉本体感受器 肌腱中存在着腱感受器。当肌肉收缩变短

30、,腱感受器受牵拉,产生神经冲动;肌肉数丈时,不产生神经冲动。 肌肉纤维间的肌梭存在肌梭感受器。肌肉舒张时,肌梭受到张力增加,肌梭感受器发放增加;肌肉收缩时,肌梭受到的张力减小,肌梭感受器发放减少。 腱感受器和肌梭感受器相互协调感受肌肉张力变化。在关节囊内海存在一些感受器,感受肢体位置的变化 深感觉通路1) 内侧丘系:躯干和四肢感受器脊髓后柱核薄束和楔束内侧丘系2) 三叉丘系:头面部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丘系内侧丘系和三叉丘系都到达丘脑腹后核。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5、 内脏感觉各种内脏都存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来感受体内各种环境变化传递内脏感

31、觉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下丘脑是重要的皮层下内脏感觉中枢,包括多种感觉内脏感觉中枢。皮层中的内脏感觉中枢则是边缘叶。下丘脑和边缘叶在接受内脏感觉信息的同时,也对内脏活动进行调节。6、 痛觉躯体各部分中分布大量游离神经末梢可能是痛觉感受器。但各种感受器受到超强刺激都会产生痛觉。生理学意义:提醒机体超强刺激的存在,避免更严重的伤害特点:1) 它包含了情绪成分、植物性成分、运动成分。2) 痛觉会引起一些负面情绪,使内脏产生功能变化,并使躯体产生逃避等行为3) 痛觉适应性较差,持续时间长,痛觉刺激反复出现理论:A、强度理论:各种感受细胞受到超强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齐射是痛觉的生理基础;B、横式理论:痛觉刺激

32、会引起特殊模式的神经冲动,是痛觉的生理基础第三章 知觉失认症所揭示的知觉脑机制 失认症:指患者在没有精神疾病,意识清晰,注意力正常,感觉系统与感觉功能都能正常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感觉系统来识别或再认物体,即不能对物体形成正常知觉的一类神经性疾病。1、 视觉失认症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只能知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又称为同时性视觉失认症病因:可能是次级视皮层V2区,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之间的联系受损。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物体的复杂信息。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以知觉物体的各种属性,也可以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对物体进行知觉。但是患者不能对物体命名,也不知道物体意义、用途病因

33、: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者枕-颞通路受损造成颜色失认症 患者不能命名颜色,也不能识别颜色。分类:1)全色盲性失认症:不能知觉颜色。 病因:双侧或单侧大脑皮层枕叶腹内区受损2)颜色命名性失认症:不能对颜色命名(实际上是一种失语症) 病因:左颞叶或左额叶皮层语言区受损,或视皮层与语言区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3)特殊颜色失语症:与颜色命名失认症类似,但患者的颜色的听觉表象功能也丧失 病因:推测是V4区广泛受损。面孔失认症 不能分辨不同的人的相貌 分类:1)熟人面孔失认症:可以知觉到人的面孔的区别,但不能通过面孔的区别分辨陌生人和熟悉人。 病因:通常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2)陌生人面孔失认症:

34、可以通过面孔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但不能区分陌生人中不同个体。 病因: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2、 听觉失认症患者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音乐的音调,或不能区分不同人说话的嗓音。 词聋患者:左颞叶22区或者42区受损。 乐音失认症患者:右颞叶22区或42区受损。 陌生人嗓音失认症患者:两侧颞叶22区受损3、 体觉失认症包括实体觉失认症、皮层触觉失认症、本体觉失认症4、 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直觉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直觉;联络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

35、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1)超柱理论超柱:感觉皮层中存在着一些提取感觉特征的功能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功能柱组合在一起,就形成超柱超柱对同一感受野上的刺激的各种特征进行提取(如颜色、方位等进行同时性或并行性信息提取),并进行初步的整合,形成简单知觉。2)多模式感知细胞理论大脑联络皮层中存在一些多模式感知细胞。该细胞对复杂刺激物产生较大反应,但对简单刺激反应很小。该神经元接受来自多种皮层感觉区的神经纤维,对多种感觉刺激产生反应。根据以上发现,一般认为多模式感知细胞是整合各种感觉信息,产生综合反应的结构基础5、 视知觉的生理基础皮层背侧通路实现了“这是哪里?”,腹侧通路实现“这是什么”1) 空

36、间知觉的枕-顶通路视觉信息从初级视皮层V1区出发经过次级视皮层V2、V3区到达颞中回(MT区)MT区加工后经过颞上沟内沿(MST区)和颞上沟底(FST区)进一步加工最后传到顶叶下顶区和顶内沟外侧,形成物体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MT区神经元与视野存在着空间对应关系,对较大的视野区域的信息产生反应。MT区每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周围都存在一个抑制区,因此MT区每个神经元与背景运动方向相反的刺激物最敏感,因此不仅对视野中物体相对空间关系形成知觉,还对图形背景反向运动最敏感,产生物体运动知觉。2) 物体知觉的枕-颞通路视觉信息沿 V1V2V3V4颞下回(IT)通路传递,对各种视觉特征进行初步处理。V4区的神经

37、元可以完成图形-背景分离功能颞下回(IT)对刺激物的细微结构进行精细加工IT区可分结构和机能特性不同的两个区:1)颞下回前部的前区(TE区):其神经元感受野较大,可以对熟悉物体进行快速确认反应,说明前区和物体记忆功能有关;2)靠近枕叶部分为后区(TEO区):对相似物体的细微差别进行较灵敏的辨别3) 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知觉信息流流动于非常复杂的皮层-皮层网络之中,这些功能并非都是实现底-顶加工的信息流,其中很多实现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按照距离,可分为短、中和长三类反馈联系。6、 面孔识别的生理机制熟悉人面孔负载较多信息,伴随更高的能量耗费的控制加工过程;熟悉人左侧脸负载的信息较右侧脸多,而陌

38、生人右侧脸负载信息多。面孔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视知觉过程。既包含自动加工的并行加工过程,又包含控制加工的串行加工;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的指导过程。与面孔识别加工过程的复杂性相适应,对面孔识别过程的ERPs研究发现,面孔识别引发的ERPs成分中潜伏期较长的中晚期成分占多数。越复杂的识别过程,ERPs成分潜伏期越长。一些研究结果发现,在猴子的杏仁核中存在一些与面孔识别有关的结构,并且在猴子脑颞上沟上沿发现了对熟悉面孔产生特定反应的神经元。这些细胞可以分成2类:1、观察者中心细胞,不区分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只对面孔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产生反应;2、对象中心细胞,只对熟悉面孔产生反应。7、 知觉理论及其

39、生理机制研究知觉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知觉有两个阶段:1)前注意阶段:并行加工,容量无限,自动加工,不耗费心理资源;2)特征整合阶段:串行加工,容量有限,控制加工,要耗费心理资源8、 知觉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与知觉过程有关的ERPs成分:1) N1波:N1波波幅会随着知觉过程中注意的参与程度的降低而降低。2) 不匹配负波(MMN):N2波的早期成分,属于外源性ERPs成分,反映了知觉形成的自动加工过程。3) 加工负波:N2波的晚期成分,属于内源性ERPs成分,反映了知觉的控制加工过程。4) 意义波:P3波,属于内源性ERPs成分,反映了主体对刺激产生知觉和理解的过程。第四章 注意一、非随意注意的生理

40、机制非随意注意:是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题意外干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被动注意。非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是朝向反射其行为表现是,中止现行活动,头部甚至整个身体转向刺激的防线,使用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刺激并判断其对集体的意义。朝向反射引起的生理变化A、外周生理反应:各种外周生理反应在朝向反射产生的过程中都有一定变化1) 皮肤电:最稳定的重要生理指标2) 眼动:较早的生理反应,与朝向反射早期的信息收集功能有关B、中枢生理反应:不会随刺激的重复而完全消退。 这说明消失的只是对刺激的行为反应,而对刺激的信息处理并没有完全消失二、朝向反射的理论解释Bavlov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出发,认为朝向反射是外抑

41、制作用的结果:1) 新异刺激在脑内引起的强兴奋灶抑制了当前的条件反射活动,产生朝向反射2) 随着新异刺激的反复出现,由于习惯化作用,在脑内逐渐产生了消退抑制,抑制了新异刺激引起的兴奋灶,朝向反射逐渐消失。也就是说,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1、Sokolov应用条件反射理论解释朝向反射的产生机制,认为:1) 每一种刺激都会在神经系统内引起特定的神经反应模式2) 若新接收的刺激引起神经反应模式而已形成的反应模式不匹配,则会引起朝向反射。3) 若新异刺激多次重复,其对应的反应模式已形成固定模式,则朝向反射消退。这

42、种模式匹配过程发生在传出神经元中。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2、实验证据顶负波与不匹配负波(MMN)刺激模式的变化导致大脑内的处理不同,波就不同1) 初次出现新异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通常伴有较大的顶负波,即N2波2) 对刺激习惯之后由于刺激变化又再次引起朝向反射通常伴有两个波峰的N2波,分别是N2a(MMN)和N2b。而N2b和随后产生的P3波一起组成复合波,是MMN的后续成分。如果MMN随后不伴随N2b-P3复合波或一个正波,就不会出现朝向反射。MMN:只反映出刺激模式的变化,只要这种模式在重复应用时发生一定的变化就能有效地引起MMN波。外部刺激强度变化幅度越大

43、,则MMN波出现的潜伏期越短,持续时间短,负波峰值较高。3)不同情况下的朝向反射引起不同ERP说明了朝向反射的中枢机制的复杂性。三、选择注意理论的生理机制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脑干网状结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皮层产生大面积的去同步化兴奋丘脑非特异系统维持脑的同步化节律丘脑网状核:1)在调节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非特异系统两个机制的过程中有着特殊作用,实现非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之间的相互转化。2)它既接受大脑皮层的调节性信息,又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非特异信息;既影响丘脑的各种特异感觉和核团,又影响中脑网状结构。从而实现对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调节功能。调节过程1)随意注意

44、状态:随刺激反复作用,额叶皮层和内测丘脑的神经冲动传到丘脑网状核,引起丘脑网状核兴奋,选择性抑制丘脑感觉核团,抑制对无关刺激的感知,产生随意注意。丘脑内侧、大脑额叶皮层(+)丘脑网状核(+)丘脑特异核团(-)2)保持非随意注意状态:当接收新异刺激时,脑干网状结构兴奋引起大脑皮层广泛兴奋,产生朝向反射。在非随意注意状态下,中脑网状结构的兴奋对丘脑核产生抑制,使丘脑特异感觉核团高度兴奋,保持非随意注意状态中脑网状结构(+)丘脑网状核(-)解除了丘脑特异核团的抑制四、注意缺陷障碍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突出的问题表现: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分类:1、 注意障碍型:学习分心

45、、不注意听讲、作业拖拉、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做事有始无终、心不在焉、不遵守规则或指令2、 多动型:课堂小动作多、静坐不持久、平时话多、干扰他人活动、不能安静玩耍、打架斗殴、冲动过火冒险行为、不遵守纪律秩序游戏规则3、 混合型治疗:暂无有效治疗方法,采用小剂量精神运动兴奋剂。如,利他灵,增强5-羟色胺递质释放,提高病人反应抑制能力。第五章 学习一、学习 定义:有机体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来了解外部世界以及改变自身的过程。 内部过程:学习是改变图示的过程 外部过程:学习是改变行为的过程二、学习模式1、联想式学习行为主义主张的动物和人类的学习方式特点: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中枢兴奋之间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代表模型:1) 尝试-错误学习桑代克A、 选用迷津、迷笼作为研究工具,发现动物行为学习一种模式。该模式使有机体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