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沈兴文(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是肯定的,参加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培训活动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是众多参加培训的教师,发展程度不同。有的成长变化幅度很大,也有的变化不大。这就需要我们系统深入总结分析经验,探索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案例: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英语教师杨茜参加研修活动的阶段反思超越经验 走向学术。 超越经验 走向学术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杨茜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骨干教师研修项目,由中学、小
2、学、学前共 43 名教师组成,由科研员、教研员、学校科研负责人担任组织管理工作。这是一个研究氛围浓厚的团体,在这样的大氛围中,我也慢慢地被耳濡目染,主动地尝试在教 学中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从中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特别是参加了区教科所的“培养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素养”课题后,在区专家的指 导下,我对科研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指导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超越经验,走向“学术”。我将从调查研究法和文献法两方面是如何指导我的实践教学工作的进行 汇报。 一、调查法让我更了解我的学生 调查法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学生,当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时才更有针对性,我们才会减少
3、对学生的埋怨,给自己一些正能量更好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以往的我在教学方面关注的更多的是教材,而对于学生的学情来讲,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面对一批批不同的学生,我更多的将自己的缺乏 思考转嫁到学生身上,经常会抱怨学生一批比一批差。在迎接新生时,运用学情调查这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情的调查。以某一年为例,班级所有老师进行了班级学 生的思维类型、认知倾向和学习快乐度的分析。 1. 对认知倾向型调查的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 32 名学生中,听觉倾向型 3 人(占 9% );视觉倾向型 13 人(占 41% );动觉倾向型 3 人(占 9% );均衡型 13 人(占 41% )。 从调查结果中
4、,我们全体教师意识到了多感官教学的意义,作为教师来讲,面对这些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我们只有在课堂中采取多感官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班上有个别学生喜欢搞一些小动作,比如不停地转动笔或颤动腿、手等。按照以往的经验会认为这样的学生在“开小差”,一般会通过 提要求迫使学生安静下来。通过理论的学习后,我认识到,表面上的某些小动作其实是这类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一种方式。所以只要他们能专心于学习且不影响他 人,我会给这样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加以干涉。 2. 思维类型包括:分析倾向型、总体把握型和均衡思考型。分析倾向型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注重细节,善于一步一步
5、地演绎归纳事物;总体把握型的学生倾向于全面、综合的了解掌握事物,关注事物的总体框架和主要脉络;均衡型思考的学生具备以上两种思维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也愿意全面、综合的了解掌握事物,关注事物的总体框架和主要脉络,从而达到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把握。32 名被调查者中思维类型为分析倾向型的 1 人(占 3% ),总体把握型的 8 人(占 25% ),其余 23 人为均衡思考型(占 72% )。在课程开始时进行“亮标”这一环节使我终于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讲的意义了。以往我总觉得“亮标”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的一个必要环节,但是对学生来讲没有 任何意义,还耽误了宝贵的 1 分钟时间,而通过这两年多的
6、实践表明,将课程的总体框架、学习内容和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了然于心,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课 堂进度加快,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3. 学习快乐度包括: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状况、学习物理环境、学习感情氛围、学习习惯过程。通过调查,我们对有些学生表现出的“厌学”原因也有了基 本的了解。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偏离人数比较高的是社会交往状况以及学习习惯过程。其中与教师交往偏离比例最高,这一调查让我警醒,原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 交流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基于此,我采用逐步地多与学生沟通、多用有艺术性和有内容地鼓励与表扬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感受到温暖和安 全。
7、以往的我喜欢说“我们的学生这个那个的不好”,而现在的我更喜欢让自己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更多的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会教所谓的“好学生”,那些所谓的“差生”怎么办?我想能够将“差生”教好的老师才更值得尊敬。 二、文献法让我明确方向,找到抓手 1. 通过查找文献,让我对于英语阅读教学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因为要呈交文献资料,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文献的搜寻, 在撰写文献综述材料的过程中,我感觉进行文献的分析和述评的过程很受益。我发现对于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研究无论从国外还是从国内,都是对母语的阅读素养的相 关研究,而对于第二语言的阅读研
8、究,从国内来看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或者阅读策略方面,我想这恐怕是与我们的高考选拔制度有关,对于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 讲,最主要的目的是参加考试,提高分数。这样的结果更鼓舞我去认真做好这个课题研究,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来讲,我的使命应该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分 数,如果我们能站得更高,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们明确英语阅读的意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英语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我想这一切是与提 高分数一定是正相关的。查找文献的过程中,我借鉴国内外对母语阅读素养的研究方法,将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创设多种情境,实现学生 多目的的阅读,在学生主动的阅读中关注学生的理解过程
9、,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和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 下坚实的基础。 2. 通过查找文献,让我对于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站位更高。我不再像以往那样太“功利”,只关注和高考相关的,而是更多地去拓展阅读的目的,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 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将阅读到的信息表达出来。以往的戏剧、诗歌单元的阅读都会被我删除,换上与高考题型接近的阅读文章进行替换,而这两年下来,类似这样的文 章我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素材实在难得,更能从多角度地让学生体验英语的文化,对此,我们在上个学期结合平时的戏剧阅读教学,在年级中开展 英语戏剧创作和表演活动,年级中 8 个教学班
10、级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英文戏剧的创作,我们为学生们举办了英语戏剧节,给学生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在此次活动中,每个班级都有 10 名以上的学生参与表演,有的班级甚至是全班总动员,因为阅读目的的不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为我们给学生机会,学生给了我们更多的精彩。 3. 我们现在对于阅读的教学都会根据主题进行阅读活动的延展设计。比如这学期的卓别林这个主题的阅读后,我们让学生为文章中提到的淘金记里吃鞋这段默剧进行台 词的创作和配音;身体语言这个主题的阅读后,我们让学生上网去搜寻更多国家的身体语言的方式和意义,在年级中将组织活动进行有奖竞猜;主题公园这篇阅读中 因为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更逼真的主题公园手
11、册的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这次的阅读了解到了景点手册的形式和用途,此后我们让学生为我们的校园设计这样的小册 子,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中。如此多的基于阅读主题的活动受到了学生的赞赏,学生们认为这些活动都是基于他们平时的学习内容,对英语的学习很有 帮助。 4. 文献研究,拓宽视野。在文献的查找过程中,我还发现男生的阅读素养成为世界性难题,其原因很多,有男女孩本身的大脑生理结构的差异问题,也有男女孩学习风 格,思维类型的差异,但是单从我们的教学角度来看,在阅读的文体上,由于女生往往在具体形象思维方面有优势,因而更喜欢且擅长记叙文、诗歌、散文的阅读; 男生往往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具有优势,因而更喜
12、欢且擅长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在阅读的内容上,男女生也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探索、 冒险、刺激,因而倍受男生青睐的读物主要集中于科普、武侠小说和军事类读物。与男生不同的是,女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显得较为文静,爱幻想,喜欢追求浪漫与完 美的感觉,因此文学、心理类的读物逐渐成为女生们最为喜爱的类型。这个发现让我恍然大悟。我们现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话题陈旧,体裁单一,这样的英文阅读文 章怎能吸引学生来阅读呢?即便从高考的角度看,其阅读题材、体裁都是多样化的,而我们的教材中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而议论文、应用文则是空缺。教学这样 开展下去怎能引导学生喜欢上英语阅读,怎能带领学生高考中取得成
13、绩呢?于是我们给学生加入了空中英语教室的英文课外补充阅读,这本杂志每月一期,体裁 多样,题材时代感强,能够很好地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们总能找到一篇适合自己口味的文章。在文献资料中也看到这样评价阅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的作用:“阅 读本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公认的最稳固、最恒久的模式。”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八级阅读目标指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30 万词以上,而我们的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更多地仅限于课内的教材阅读;从哪个角度来讲,为学生提供一本英文阅读资料势在必行。而从无到有,我们需要经历一个 过程。最开始的阅读一定是要有监控的才能得以很好的实施,于是我们为学生们设计了英语泛读手册,让学生将阅读
14、体会及时记录下来,给学生一个表达思想的机 会,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英文词汇积累的空间,这本阅读手册架起了我们师生沟通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此,我要感谢研修活动,正是因为浓厚的科研氛围使我慢慢地走上了教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我也要感谢区教科所的老师们,是你们的肯定与支持 使我有了自己做课题的机会,更要特别感谢李川 晧 老师,因为是您一次次对我们的指导,才能让我明确如何选取一个课题的研究点,如何进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正是因为这一切的组合
15、,使我 这样一名普通的教师走上了从事教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我们校长曾经说过:“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我准备好了,我一定会坚持!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杨茜老师,在众多参加培训的教师中,成长变化幅度很大。我们借助这个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依据 2012 年 2 月 10 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育部文件 教师(2012)1 号)。 2. 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依据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理念和师
16、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3.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杨老师说到“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来讲,我的使命应该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数,如果我们能站得更高,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们明确英语阅读的 意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英语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我想这一切是与提高分数一定是正相关的”。这句话反映出她对一名英语教师的职 业理解与认识,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数,还要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杨老师还反思:以往的我喜欢说“我们的学生这个那个的不好”,而现在的我更喜欢让自己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更多的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是不 一样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会教所谓的“
17、好学生”,那些所谓的“差生”怎么办?我想能够将“差生”教好的老师才更值得尊敬。这句话反映出她对学生的态 度和行为,对每一个学生成长负责。 (二)教师工作坊与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工作坊就是参加研修的教师不仅要听专家讲,而且还要讲给专家和同行们听;不仅要观摩别人上课,更要自己备课、讲课让别人观摩。通过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等,让培训教师们对课本、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都有全新的认识。 1. 二者相同之处 ( 1 )研修时间灵活性。借助便捷的网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研修活动。( 2 )研修资源的丰富性:师资丰富、课程资源丰富、同伴资源丰富。( 3 )完备的制度保障。指导制度、交流制度、考
18、核制度等为研修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2. 二者不同之处 ( 1 )起步时间不同。教师工作坊比网络研修社区起步晚一些,但是发展迅速,都成为教师网络远程研修的重要平台。( 2 )组织成员变化。教师工作坊原则上由高校教师、研修员、一线骨干担任坊主。 3. 二者的联系 相互促进、融合、补充,提高了网络研修活动的实效。例如 2014 年 4 月 18 日“中华网”报道的 “好客山东坊”是“国培计划 (2013) 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的呈现形式之一,该项目由教育部组织已于今年 3 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此次“国培计划”项目采取集中培训与教师工作坊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培养300名“种子”教师作为名师候选人,
19、依托“种子”教师组建 100 个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坊,培训 30000 名市县骨干教师,以探索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此次“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培训学科包括小学语文、初中语文;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小学英语、初中英 语。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贴近学员的需求,连续多年承载国培计划项目的继教网还积极进行网络研修学习空间的创新。个人工作室就是该网站为每一位教师 工作坊成员提供的个人工作空间。数以万计的教师在个人工作室上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资源上传、研修活动发布与参与、个人的资源与活动统计、整个平台的研修资源 与活动统计等内容。而这种工作室不仅为个人、小组、教师工作坊内部教研工作交流提供便利,还能够与省内外其他
20、教师工作坊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 除了为每一个学员建立个人工作室外,继教网还充分照顾到学科的社区氛围和三人行的合作机制,建立了三人行工作坊、小学数学学科研修社区。此 外,东北师大和继教网在承担的 9 省 18 个教师坊基础上还搭建了“工作坊研究院”,吸纳国内外从事教师网络研修的人士参与教师高端培训项目模式的探索工作。成果形式为有典型案例支撑的文本资料, 将探索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的模式研究落到实处。(三)系统规划、扎实研修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众多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 1. 明确发展需求。首先有发展的意愿,然后明确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2. 系统规划。研修期间,要做到三结合,结合研修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工作、结合学校或区域发展思路。 3. 扎实研修。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然后, 围绕专题开展学习、研讨等活动;最后,在教学中实践并表达实践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