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悦读延伸生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策略谈如皋市实验初中 胡亚红一、简介我校今年中考语文成绩二、将我校语文组老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做法进行了一些梳理。(有不当之处,代表我个人能力有限,请大家包涵;有可取之处,代表了我们语文组的智慧,那是我的荣耀)一、中学生阅读现状无可奈何花落去中考语文主要由读文和作文两部分构成,阅读占了中考语文的半壁河山,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中考语文成绩,甚至影响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说,今天的这个话题非常重要。说起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而言,可以说是各有各的法宝,各有各的门道,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也不外乎多读、多练,以及答题
2、规范、答题技巧等,这些,哪个语文老师在考试前不是反复讲,讲透、讲烂了?但是试问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有多少人记得那什么规范、要点?我认为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可能真正提高能力。那方法就是一个字“爱”。就是要让学生“爱语文”。这是所有策略的前提所在,也是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谈的。在我们的想象中,语文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有那么多优美的文章、智慧的思想、精彩的人生,还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当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就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诗意的美,人格的美,情韵的美,汇成一泓清冽的泉水。我们浸润其中,任诗意在心中荡漾,美丽在心中流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凸显语文的美丽。然而,曾几何时,美丽的语文成了学生手
3、中的鸡肋,语文课成了学生的消闲课。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语文都被列为最不受欢迎的一门课之一。究其原因,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总爱用“应试教育”作挡箭牌,一推了之。那么,真的如此吗?作为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测的手段,考试是必要的且是行之有效的,它所覆盖的是各门学科,甚至包括社会的其他层面,为什么偏偏在语文学科上会受到如此诟病?其实,应试不过是最后的检测手段,它并不应影响我们平常语文教学中的素质养成,甚至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拥有较高语文素质的学生也应该是应试的佼佼者。因此,在除开“应试”的借口之外,我们语文教师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否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在让学生爱“
4、语文”还是“厌”语文? 解题方法、答题规范并不是不重要,只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上。要提高学生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其根本就是要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让语文更像语文,让学生更爱语文。三年的时光悄然走过,让悦读延伸生活。只有背上悦读的行囊,穿梭于书的海洋,才能徜徉于幸福快乐中。“悦读”,顾名思义就是愉悦地读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林语堂在他的论读书中说:“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类信息的
5、过程。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文学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教师通过“悦读”方法的指引,解决目前初中生阅读中存在的无计划阅读、无目的阅读、消遣阅读等问题,逐步形成爱读、会读的良好阅读品质,使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和心理,获得情感的、艺术的、精神上的充分享受,最终达到提升写作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二、课内悦读落霞与孤鹜齐飞。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6、,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中学生来说,只有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才能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改,更注重的是教法的研究。都说教无定法,即使是好的教法,那也不过是技巧,不能代替阅读。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热烈的讨论代替个人的语言品味,以有序的公式化操作来代替学习中的思想的火花,这样的教改,只能让语文课失去应有的神韵。下面我就结合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悦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创设或让学生自主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
7、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有效开展、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我认为一节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必然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词。激情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我们有老师这样说,一进入教室登上讲台,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眼里只有学生,心中只有教材,手中只有教法,似乎从大脑到口舌,乃至手中的粉笔尖,都有一股绵绵不绝之“气”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手段、语
8、言、节奏、机智而自然地融在一起,使教学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尤其是诗歌教学,教师的情感激发是尤为重要的。想打动学生那么自己首先要打动自己,想感动别人那自己先感动。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教课的时候,教师自己要充分的、深入地理解课文,用自己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要,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如此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以沁园春 雪的设计为例,在研读词的上阕时,老师这样示范: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我们还可以想像画面,老师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老师似乎看到了:绵延起伏的群山,仿佛
9、狂舞着的银蛇,那么灵动,那么自由;盖上厚厚积雪的高原呀,俨然一群你追我赶的巨象,那样磅礴,那样奔腾!想要和老天爷比个高低吧。就让我也参加到改变世界的行列中来吧!(再次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时,教师高亢的声音,澎湃的激情,兴奋的举止如同一根神奇的纽带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语境、思想和感情。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会和体验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并进行想象和创造,从而使课堂形成生动活跃的气势,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意境如寻梦瘦西湖一课。一幅幅绝美的画面瘦西湖印象伴着悠扬的乐曲
10、声,师生们走进了烟雨江南般的瘦西湖,一起乘一叶小舟,徜徉于瘦西湖上,灯火、桨声、梵音静静流淌,让心灵澄澈而宁静,宛如置身仙境。(自然景观)一起造访刻录古人萍踪的胜迹,体会诗人千年前的那番月夜心境。(人文积淀)在学生完成了这两大块的赏析之后,老师情不自禁地吟诵:是呀,为了浸润在心田太久的那份梦幻和诗情,作者一路追寻一路沉醉。此时,此刻,这梦幻化成瘦西湖的山光、水色、冷月、暗香,更幻化成无数文人墨客的低吟浅唱。恬静动人的自然景观,加上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怎能不让作者流连忘返?又怎能不让我们为这美好的意境如痴如醉呢。这样的诗意的语言、深沉的赞美,如那仙境中的梵音不可抗拒地渗透进每一个学生的灵魂。这节
11、课的最后,伴随着抒情动听的音乐,教者深情诉说衷情:“瘦西湖,如果说,我只是在梦中,在明月下,在歌女的箫音中寻觅而来,那么,在我告别的此刻,我将自己交付给你,接受你花草树木每一缕流水的洗礼,再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你,让你怀抱里的每一处楼台亭阁托起我赞美的诗篇!”继而, 伴随着“自然景观 文化积淀”的板书,一个大写的“美”的图形在这堂课接近尾声时闪亮登场!音、诗、画组合成了优美、和谐的意境。在这堂课中,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受到情感的震撼、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同时,学生在赏析的时候,老师适时地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给以鼓励或者赞赏,让学生不仅陶醉于瘦西湖的美景,也陶醉
12、于成功的快乐之中。有了这样的“悦读”体验,让他不喜欢语文都难。心境在介绍具体的课例之前先引入一个词“画外音”。画外音是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不仅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片的视听结合功能。我们将这种方法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小说台阶的设计为例。“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
13、亲想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学生用这样的“独白”展示父亲的内心:唉,我们家的台阶低啊!看看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七八级,甚至十多级,多壮观,多气派啊!我一年到头七个月在种田,四个月砍柴,还有半个月要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我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建造那高高的台阶吗?到时候,我就不用谦卑地,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了,到时候,我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到时候,“你们家的台阶高!”就不再是戏言了。准备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终于建成了高高的台阶,第一次坐在台阶上的父亲却是这样的不知所措,学生用“旁白”这样配的画外音:我就这样看着他,看着他从高高的台阶上,一点点挪下去,我看见他脸上原本灿烂的笑容一点点融化在了风
14、里。他的动作很小很轻,似乎怕被人看见,只是轻微地挪动着,那条灰色的裤子和台阶摩挲出沙沙的声响,挪到边缘再稳当地坐下,笑容又如流散的沙重新聚集到父亲的嘴角,可还没几秒,那些笑又如被潮水卷走似的,消失了,不见了,没有了,于是,小小的,卑微的摩擦声又响起了。我可以感受到心中的忐忑与不安,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萌发出小小的呼唤:“要不,再低点吧,再低点”他一次次以为也许挪到这里就可以了吧,可那如魅影般的自卑感却一直纠缠,如无处不生的杂草,似危机四伏的暗道,催促着他:“再去点,再下去点。”于是,父亲妥协了,一次又一次妥协了。文章最后写道: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
15、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此时的父亲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这样“解说”父亲的内心:父亲他那颗很倔的头深深地埋在膝盖里,心里大概是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一片茫然吧。曾经的奋斗,曾经的辛劳,甚至昨日的意气风发,终于好像是用光了所有的气力,人生的发条在到达终点后松弛了下来。用了一生时间,辛劳了一辈子,只为给自己卑微的心标上一个标签,一个可以让人尊重的人,却不想自卑在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了,得到了可以让人尊重的盔甲,自己的心却永远无法改变,用尽一生,却仿佛虚度一生,以为建高了台阶就挺直自己的腰;以为重建了屋,就可得他人尊重,依着自己所想的路去走,实现心中的梦,却在最后关头发现,事实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想
16、重头再来,却已不行。一辈子的时光,一辈子的生命,一辈子的辛劳,行至终点,才发现如泡沫般脆弱,一触即散,何等悲哀!对于父亲的渴望尊重、蕴在骨子里的谦卑等等复杂心理的理解简直深透到了骨子里!情境一堂课有许多教学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应讲究首尾圆合,一堂好的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情境的优美散文。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迅速走进作品,与人物对话。比如小说中要理解人物形象,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感人物所感,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到位地理解人物的感情、性格。刘余梅老师上窗这篇小说时,情境语的设计对于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比
17、如导语。“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一句话暗示了本文的“窗”,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指向明确地去思考“窗”的含义,透进的人物的内心。比如过渡语。“让我们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那位远离窗口的病人。用心聆听近窗病人为他编造讲述窗外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学生在闭目聆听的过程中,眼前出现了生活中美好幸福的一幅幅画面。那位近窗病人想要通过美好的景物让人、让自己对生命产生留恋之情,用激烈的运动比赛让人、让自己产生与病痛作斗争的勇气。体会到那位近窗病人的这种良苦用心之后,对他的心地善良、积极乐观的高尚品
18、德就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那位费尽心机挪到窗口的病人,费力地从床单下拿出照片,两行泪潸然而下:兄弟啊,我好悔啊”这样的引导,犹如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和那位远窗病人一起进行心灵的忏悔和洗礼,在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从而打开一扇爱的心窗,把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就这几句首尾贯穿的句子,它犹如一条串起一个个珍珠的彩线,使得整堂课“形散而神不散”,令人回味无穷。课堂情境语的精心设计,在让学生很快抓住要点,走进人物内心的同时,也让一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灵。点拨活动单导学模式不排斥教师的讲,关键要讲得适时适度。通过精当的点拨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新
19、高度。比如天上的街市,学生借助“天上的街市好美啊,美就美在 ,你看 ”的句式,自选一段根据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天上街市的美好景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略带夸张的表演将诗歌的魅力以及生命的活力演绎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课堂达到一个小高潮。此时,老师说:“民间传说中的悲惨结局到了诗人的笔下为什么竟是如此美好呢?(学生沉思片刻后)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心灵世界吧。”伴随着课件上的一幅幅背景画面,一个浑厚的男中音(课件)随之响起(介绍背景):(画外音)天上的街市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刚过去,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依
20、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统治着。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旱灾、地震等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和背井离乡;另一方面是军阀混战,炮火连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前途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思考,在寻觅,在苦苦地探求着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青年诗人郭沫若处于深深苦闷和彷徨中,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无限浪漫色彩的抒情短诗天上的街市。 课堂上一片宁静,全班学生都处于深沉思考中。一会儿,老师接着发问:同学们,诗以言志,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那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
21、生活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心等词语从学生口里脱口而出。在这里,情境的创设和巧妙的点拨帮助学生实现与作者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熏陶与审美体验。再比如秋天的怀念一课,在学生品味细节时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时候老师追问“抓住的是什么,忍住的是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对母亲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催人泪下的坚忍有了深刻的认识。 语文是最具灵性的学科,在这方土地上,没人敢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同学生一起去探寻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精神世界,感受一次又一次灵魂的震撼,经历一段又一段成长的历程,同学生一起成长,同语文一起成长。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在每一篇课
22、文中,在每一届学生的身上,我们都可以欣喜地发现收获是如此之多。也就是所说的教学相长吧。于漪老师曾感慨:“我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在学当语文教师”。此话真是耐人寻味。三、课外悦读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有学生家长找我,说他孩子语文成绩不好,让我推荐给他做一些阅读训练。我总是跟他们说,不要做什么阅读训练,只要让他多看点书就好,如果能够让他喜欢看书就更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内时间有限,课外才是学生大量阅读的大舞台。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用“好读书,不求甚解”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23、。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环境和考试的影响,大部分是看书、看课本、看辅导资料,是“只求甚解,不好读书”。(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促进阅读怎样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使阅读成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呢?1渲染气氛,乐在其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我们努力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小小图书角(我们班是班主任老师从家里带来的一张木质书橱),里面是老师和孩子从家里带来的喜欢读的各类书,那里“资源”充足,并源源不断有新“货源”,大家资源“共享”。 教室周围是老师打印的凡人名言,这些名言会根据不同主题定期更换。
24、讲台上是一本精致的笔记本,那上面记载着从开学第一天以来的班级日志。(介绍学生写的班级日记开篇作)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能不受感染吗?课间,可能的话,老师会打开电脑选一段优美的轻音乐,慢慢的,孩子们进了教室便会畅游书海,教室里只听见翻书的沙沙声。同时老师注意察言观色,及时表扬那些被书深深吸引住的孩子。学生会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2师生共读,情感共鸣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能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悄萌芽。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早读时间,教师不妨手捧心爱的书,坚持
25、陪读,并且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除了早读,我们还坚持每堂课前三分钟读一篇美文,可以是老师读,也可以是学生推荐读。(读一篇学生习作,描述这时候孩子眼里的老师)。与孩子共读,这样做不仅体验了学生阅读的甘苦,而且与学生产生了共鸣,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带动更多的学生爱上读书。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推荐阅读,感受经典别林斯基说得好
26、:“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这样不至于学生误入歧途。现在的书浩如烟海,即使其中仅有极少的一部分适合中学生阅读,这个数量也够大的了。限于中学生理解能力、时间等原因,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要采用这样三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选择阅读。1.抓文体选读课外读物。比如春夏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学完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领悟这些文章从美的景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的方法。然后,推荐学生阅读相同文体的背影、荷塘月色、小桔灯、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三峡
27、之秋等,也可以回去查阅其它的散文或散文诗。这样学生就会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达到了进一步了解和巩固散文的特点、积累优美凝练的散文语言、增强文化底蕴的目的。2.抓作者阅读系列作品。“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维克多雨果。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作者这一条线去查阅与作者有关的资料:(1)介绍作者生平的文章,了解作者成长历程;(2)阅读作者的作品,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等;(3)查阅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像本文,还可以让学生重温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片段,以加深对沉船时混乱局面的印象,进而对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查到资料后,先自己认真
28、阅读,然后互相交换阅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更是达到了课内外相得益彰的效果。3.抓课文内容阅读相关文章。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读物或弥补课文的空白,或解释课文疑难,或延伸课文内容等,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学生产生了许多想法和好奇心:(1)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那两个实验我也要做一下。(2)一根羽毛和一颗炮弹真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3)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具体内容?等。学生查阅资料后就会了解许多有关物理、天文学知识并对伽利略这位“近代科学之父”不轻信权威、矢志探索科学的奉
29、献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不仅扩大了知识面,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觉得以上方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泛读与精读的问题。培根说过:“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地读。”以上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到重点突出,即课内文章精读,“通读、细读,反复地读”,同时以课内带课外泛读,或“浅尝”,或“吞咽”,或“知其梗概”,做到涉猎广泛,并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一般情况下,长篇巨著及一般的文章可泛读,而文质兼美的千字文和古典诗词则要精读。(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
30、寡闻”搭建平台,分享乐趣阅读经典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往往会三分钟热度,最后不了了之。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把活动引向深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1读书交流会展示的舞台有学者认为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用读书交流会来检阅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持久保持,还能深化阅读的效果。学生在阅读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解读经典,实现了自我与文本的对话。而交流则是完成对文本的再度理解和超越,甚至是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通过读书交流汇报会的方式,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
31、思考,发表意见,各抒己见,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开阔,活跃。像我们在新人文读本“圣人才子”篇交流汇报课上,不少组选的“苏轼”,但是他们的探究各有侧重,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甚至美食,他的生平,他的轶闻,他的艺术成就,简直无所不包,同学们有的深情朗诵名篇,有的现场挥毫泼墨,有的激情献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样的交流真的是美不胜收,乐趣无穷,回味不尽,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2活动与竞赛习惯的桥梁(1)主题鲜明的读书节活动。在读书节上,我们让学生设计读书节徽标,开展“征集凡人名言,制作精美书签”活动,出主题黑板报,开主题班会,组织“我爱文学”手抄报评比、“读书日记伴我成长”优秀读书笔记评选、“
32、秋日诗语”中外诗歌散文精品朗诵比赛、“点燃书香”(我和书的故事)征文活动暨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2)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都扎扎实实地搞,我们更是想方设法带学生走出课堂,丰富他们的生活。这些活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比如初一年级开设的“百家讲坛”,每两周次,老师带学生走近名人鲁迅、毕淑敏、史铁生等,也走近同龄人中的早慧作家韩寒、郭敬明;初二年级的老师带学生走进生活,到社会中进行大阅读,采访校长、教师,畅游长寿之乡,感受
33、家乡美丽风光。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的外延,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语文和生活完美地融合。使语文的阅读的效用达到最大化。(3)各种主题竞赛征文活动。校级的有读书节和科技节征文,各种节日征文,市级及以上的有“网络读书征文活动”“书信大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等。比如网络征文活动,金银铜奖都有我们的份,再比如“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去年我们活动一个特等奖和五个一等奖,学校还因此获得“全国十佳文学校园”的称号。厚积而薄发,没有平时的阅读积累,也就没有这些活动的丰收。3.系列美文推荐和学生佳作的结集心灵的濡染。每周一次集中的读书时间,我们从不挤占,
34、都给学生用来阅读,主要内容是老师推荐的专题阅读和学生的佳作集。比如写景专题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写人系列那些在记忆中生根的人,东台作家丁立梅的乐评系列弦动我心等,还有重点热点作家专题等等。而且我们每个备课组还为这些美文集子取了富含深意的名字,初一的土豆集,初三的山芋集,学生佳作集叫一瓣心香。重要的是,这些美文佳作,我们不只是发给学生了事,我们更注重引导他们阅读,引导他们欣赏。比如,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在欣赏“弦动我心”这个系列时,我们把教室的灯给熄了,点上一支小小的蜡烛,让音乐在那个微凉的秋天,在那个烛光摇曳的晚上,静静地,静静地流淌,在这样的氛围中,语文老师优美的朗诵更是给整个氛
35、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们戏称,要将学生浸在文学的染缸里,让他不受感染熏陶都不行。事实上,学生都盼望着每周一次的读书时间的到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语文老师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四、结束语。真正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影响出来的。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和人性光辉决定了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语文老师,自始至终都应该是智慧的、灵动的,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精神的感召力量。教师的语言,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才华,教师的灵气,都足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语文是独具魅力的富有生命力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生命内涵,每一个读书人都可以解读她不同的生命形态。还语文以简单明了,还语文以至情至性,还语文以千姿百态,还语文以无拘无束。让语文不再有任何功利目的,让语文课堂成为思想与思想,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点。在思想的飞翔中,在潜移默化中,在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还需要惧怕语文考试吗?抓住语文的根本,在我们不为应试而学习时,我们正为应试作了最充分的能力准备,无为而至无不为,或许正是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