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微生物学重点(修订版)【整理人】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周屹松【整理时间】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参考资料】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主编 黄敏)课堂笔记1总论第一节 微生物微生物的分类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呈裸露的环状 DNA 团块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真细菌和古细菌,真细菌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病毒是这类微生物的典型代表,还有比病毒更简单的类病毒和朊粒。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2第一篇 细菌学第一章 细菌
2、的基本性状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应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染成紫色的称革兰阳性菌(G+),染成红色的称革兰阴性菌(G-),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有较大差异。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层数多,约占细胞壁干重的 50%,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重要组分;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但结构较复杂,内层肽聚糖含量少,仅有 12 层,占细胞壁干重的 10%左右,其外是外膜层,约占细胞壁干重的 80%。溶菌酶能切断 N乙酰葡糖胺和 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联结,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能干扰五肽交联桥与四肽侧
3、链之间的联结,使革兰阳性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导致细菌裂解死亡。细菌 L 型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在培养基上可形成中间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样细小菌落。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 DNA,携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转移到子代细菌中。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1.荚膜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2.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相关;鞭毛具有抗原性,称 H 抗原,可用以鉴定细菌。3.菌毛(1)普通菌毛黏附易感细胞。(2)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4.芽胞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能发芽生成一个菌体,也称之为繁殖体。一般认为芽胞是细菌的
4、休眠体,是某些细菌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3细菌个体一般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多数细菌 2030 分钟繁殖一代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准备分裂繁殖。对数期:细菌繁殖速度快,细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呈直线上升。此期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染色特征等都很典型,是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稳定期细菌繁殖减慢,死亡数逐渐增多,活细菌保持相对稳定。此期内细菌的性状可发生改变,芽胞开始形成,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大多在稳定期产生。衰亡期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越来越多,此期活菌数急剧减少。细菌出现衰退型变化,呈现梨形、丝
5、型、气球状等不规则形态,代谢趋于停滞,甚至发生自溶。此期细菌难以辨认。IMViC 试验用吲哚(I)、甲基红(M)、VP(Vi)、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来鉴别大肠埃希菌(粪源性)和产气杆菌(非粪源性)。大肠埃希菌结果为“+-”,而产气杆菌为“-+”。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1.毒素和侵袭性酶毒素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2.热原质也称致热源。3.色素4.抗生素5.细菌素6.维生素菌落一般指由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第三节 噬菌体噬菌体是一类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温和噬菌体亦称溶源性噬菌体,是指该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将其基因组与宿主菌的基因组整合,
6、随宿主菌的核酸复制而复制,并能随宿主菌的分裂而传代至子代细菌。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环状闭合的双链 DNA。重要的质粒有:1.致育质粒或 F 质粒42.耐药质粒或 R 质粒3.毒力质粒或 Vi 质粒4.细菌素质粒5.代谢质粒质粒的重要特征有:1.质粒能自我复制2.质粒能自行丢失与消除3.质粒能在细菌间转移4.质粒相容性与不相容性5.质粒控制细菌特定性状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由于能在 DNA 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7、,故称转位因子。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1.转化2.接合(1)F 质粒的接合(2)R 质粒的接合3.转导(1)普通性转导(2)局限性转导(3)溶源性转换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消毒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外环境中及机体体表的微生物,以防止微生物污染或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灭芽胞或某些非病原微生物。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压力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医院使用
8、最广的灭菌方法。当蒸汽压力达到 103.4kPa 时,温度为 121.3C,维持 1520 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5紫外线穿透力较弱,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气等均能阻挡紫外线,故只能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第三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存在于正常人体,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侵袭力包括1.荚膜、微荚膜等抗吞噬结构2.粘附素(1)菌毛(2)非菌毛粘附素3.侵袭性物质4.形成细菌生物膜细菌的毒素包括1.外毒素2.内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性状比较性状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
9、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为细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C,30 分钟被破坏160C,24 小时才被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 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中和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内毒素的毒性效应及致病机制(1)发热反应:内毒素作用于宿主吞噬细胞,使其释放 IL-1、IL-6、TNF-等具有内源性致热源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再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10、导致体温上升。(2)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最初使其黏附于小血管壁,血液循环中白细胞数明显下降;约 12 小时后,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又能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使血液循环中白细胞数明显上升。6(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内毒素可以作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诱导释放 TNF-、IL-1、组胺、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使小血管舒缩紊乱。(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内毒素休克基础上,通过启动凝血的连锁反应,在小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栓,接着内毒素又通过启动溶血系统,导致小血管壁坏死、出血。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四章 细菌感
11、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五章 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俗称结核杆菌。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染色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常聚集成团,有分支生长现象,无芽胞及鞭毛。革兰染色阳性,但不易着色,一般用齐尼抗酸染色法染色,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为蓝色。(二)培养特性生长缓慢,约 18 小时分裂一代,在固体培养基上经 24 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不透明,乳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菜花样。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较快,12 周即可生长,表面形成有褶皱的菌膜。(三)抵抗力抵抗力强,在干燥痰中可存活 68 个月。(四)变异性卡介苗
12、用于预防结核病。结合分枝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主要与荚膜、脂质和蛋白质等成分有关。结核菌素试验常规试验取 PPD 5U 于前臂内侧作皮内注射,4872 小时观察结果,若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直径大7于 5mm 者为阳性反应,大于 15mm 为强阳性反应。第二节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球菌。呈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人工培养后常呈卵圆形或球状,排列不规则。在患者脑脊液中,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致病物质有荚膜、菌毛、IgA1 蛋白酶和脂寡糖(LOS)。第三节 流感嗜血杆菌第四节 肺炎支原体支原体缺乏细胞壁。肺炎支原体最外层
13、为含有胆固醇的细胞膜,可通过滤菌器。肺炎支原体形成典型的“油煎蛋样”菌落,中央部分厚,周围为薄层透明区。肺炎支原体引起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第五节 其他细菌肺炎链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多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在痰液或脓汁中可呈单个或短链状。第六章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第一节 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肠胃炎,根据其致病机制不同分 5 种类型。(1)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2)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3)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8(5)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吲哚、甲基红试验阳性,V-P 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阴性,即 IMViC 试验结果
14、为“+-”。卫生细菌学检查1.大肠菌群值和大肠菌群指数大肠菌群值是指能检出大肠菌群的最小样品量(ml)。大肠菌群指数是指 1000ml 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我国卫生部规定,饮用水卫生标准是大肠菌群值不小于 333ml,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 3 个。2.细菌总数测定细菌总数是指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含的细菌数。我国卫生标准是饮用水、饮料中细菌总数100CFU/ml。第二节 志贺菌属志贺菌属俗称痢疾杆菌,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四个菌群。其中痢疾志贺菌致病力最强,我国由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感染较为多见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有菌毛。最突出的特点是无鞭
15、毛、无动力。通过菌毛黏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的黏膜上皮 M 细胞表面。产生的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第三节 沙门菌属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对胆盐、煌绿等染料的耐受性较其他肠道菌强。沙门菌可侵入小肠壁黏膜,细菌首先黏附于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 M 细胞。所致疾病有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肠热症明显而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病人持续 3940C 高热,出现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显著,皮肤出现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下降。血清学诊断常用肥达试验。一般情况下,伤寒沙门菌 O 抗体的凝集价应在 1:80 以上,H 抗体凝集价于 1:160 以上,引起副伤寒的沙门菌 H 抗体凝集价
16、于 1:80 以上,才有诊断意义。第四节 霍乱弧菌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无芽胞,有菌毛,有一根单鞭毛。9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是 O1 群和 O139 群。致病物质1.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2.霍乱肠毒素第五节 其他细菌第七章 创伤感染的细菌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葡萄球菌 A 蛋白(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 IgG1、IgG2 和 IgG4 分子 Fc 段非特异性结合,而结合后的 IgG 分子的的 Fab 段仍能与抗原特异结合。利用这种原理建立的协同凝集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此外,SPA 与 IgG 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激活补体、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
17、反应、损伤血小板等。致病物质1.葡萄球菌溶血素2.杀白细胞素3.肠毒素4.表皮剥脱毒素5.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6.凝固酶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第二节 链球菌属表面蛋白抗原位于 C 抗原的外层,其中的 M 蛋白是化脓性链球菌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具有抗吞噬作用。且M 蛋白与心肌肌浆蛋白及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表位,故与超敏反应性风湿性心内膜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原因可能有关。致病物质(1)细胞壁成分10(2)侵袭性酶类(3)外毒素第三节 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亦称破伤风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的典型特征。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
18、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的顶端,宽于菌体的直径。致病作用主要是其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第四节 其他细菌第八章 性传播细菌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俗称淋球菌。在我国,淋病是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双排列,凹面相对。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是人类梅毒的病原体。梅毒螺旋体细长,有 814 个细密而规则的螺旋,两端尖直。革兰染色阴性,但一般不易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染色后菌体呈棕褐色。梅毒螺旋体不产生内、外毒素。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第三节 其他细菌沙眼衣原体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时可见到两种颗粒:原体(EB):球形
19、,是宿主细胞外的静止状态,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衣原体;始体:也称网状体(RB),球形,是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后发育增大而成,呈网状,代谢活跃,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发育出许多子代原体,最后破坏细胞,子代原体释出。始体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状态。11衣原体的发育周期:(1)EB(2)EB 被宿主细胞吞入(3)EB 发育成 RB(4)RB 分裂繁殖,形成子代 EB(5)宿主细胞破裂,释出 EB沙眼衣原体的所致疾病(1)沙眼(2)包涵体结膜炎(3)泌尿生殖道感染(4)性病淋巴肉芽肿第九章 动物源性细菌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第二节 其他细菌立克次体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可引起斑疹伤寒。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
20、某些菌株之间具有共同的耐热多糖抗原,可用这些变形杆菌菌株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定量凝集反应,用于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鼠疫耶尔森菌俗称鼠疫杆菌,传播媒介为鼠、蚤。炭疽芽胞杆菌可引起炭疽。为革兰染色阳性大杆菌,菌体两端平切,经人工培养后常排列成长链状,形似竹节。可形成芽胞,无鞭毛,有毒株可形成荚膜。12第二篇 病毒学病毒的测量单位:nm细菌的测量单位:m种类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人工培养基-+-+繁殖方式复制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无性,有性核酸类型*D 或 RD+RD+RD+RD+RD
21、+RD+RD+R核糖体-+细胞壁-+-+干扰素敏感性+-+-抗菌抗生素敏感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第十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核心位于病毒体中心,主要由核酸分子组成。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即 DNA 或 RNA,故可把病毒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有双链和单链之分。衣壳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壳粒是衣壳的亚单位。每一个壳粒可由一条或几条多肽组成。电镜下观察,壳粒围绕核酸按一定的对称形式排列。不同种的病毒其壳粒的数目和排列形式不同,一般可分为 3 种排列方式:螺旋对称:壳粒沿螺旋形的核酸链盘绕成螺旋状;20
22、 面体立体对称:病毒核酸浓集成球状,壳粒在外周排列成 20 面体对称型,即由不同数目的壳粒排列成具有 20 个等边三角形的面,12 个顶角和 30 条棱边;复合对称:壳粒排列既有立体对称又有螺旋对称。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前,先必须吸附于易感细胞表面。吸附可分为两个步骤:非特异性吸附;特异性吸附。2.穿入病毒吸附到易感细胞后,即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穿入细胞的方式可因病毒的种类而异,主要有三种方式:融合;胞饮;直接进入。133.脱壳病毒进入细胞后必须脱去衣壳,其核酸才能发挥作用。不同病毒脱壳方式不同,多数病毒在细胞的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壳并释放出病毒的基因组。4
23、.生物合成病毒核酸一旦从衣壳中释放后就进入生物合成阶段。病毒的生物合成包括病毒核酸复制及病毒蛋白质合成两个方面,其中蛋白质合成又可分成早期蛋白质合成与晚期蛋白质合成两个阶段。5.装配与释放子代病毒核酸与结构蛋白质合成后,可在宿主细胞内一定部位装配成子代病毒的核衣壳。DNA 病毒大多在细胞核内装配,而 RNA 病毒多在胞浆内装配。装配完后,可以两种方式释放子代病毒体:无包膜的子代病毒导致宿主细胞破裂,一次性地全部释放出来;有包膜的子代病毒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在释放中获得包膜。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病毒感染类型(一)隐性感染病毒侵入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24、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二)显性感染机体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也可为全身感染。根据病毒在体内滞留的时间长短,显性感染还可分为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e.g.流行性感冒。2.持续性感染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感染者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由于持续性感染的致病机制不同,且临床表现各异,故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消除,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
25、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2)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潜伏于某些组织或细胞中,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并产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而急性发作。e.g.HSV-1。(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患者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呈亚急性、进行性发展,直至死亡。e.g.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由人类细胞诱生的干扰素,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三型。IFN-和 IFN-属型干扰素,IFN-属型干扰素。14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广谱性;间接性;种属特异性;选择性;高活性。第
26、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的分离培养根据病毒种类的不同选用活的敏感动物、鸡胚或组织来培养或观察病毒(一)动物接种(二)鸡胚接种(三)组织培养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曾多次引起世界大流行。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组成了流感病毒表面的刺突。HA 的主要功能:与易感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质;能与人、鸡、豚鼠等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出现血凝现象,故称“血凝素”,可通过血凝试验检测其有无;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7、中和相同亚型流感病毒,具有保护作用,该抗体可抑制血凝现象,称血凝抑制抗体。NA 的主要功能: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 N乙酰神经氨酸,利于成熟病毒释放,促进流感病毒扩散;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病毒扩散,但不能中和流感病毒。病毒核酸为单负链 RNA,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分 8 个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 7 个节段。15抗原转换是指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抗原漂移是指抗原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第二节 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其受体是 CD46 分子。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晚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SARS 冠状病毒引起严重急
28、性呼吸综合征(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第十四章 消化道感染病毒第一节 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引起小儿麻痹症,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第二节 急性肠胃炎病毒第十五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第一节 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脑病毒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第十六章 反转录病毒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体呈球形。病毒的外层为包膜,表面有糖蛋白刺突,每个刺突为 gp120 和 gp41 组成的三聚体。16HIV 病毒会和 CD4T 淋巴细胞及表达 CD4 分子的单核吞噬细胞结合。HIV 病毒的复制周期细胞表面的 CD4
29、分子是 HIV 的主要受体,CCR5 和 CXCR4 等为辅助受体。当 HIV 与靶细胞接触时,病毒的包膜蛋白糖 gp120 与靶细胞 CD4 分子结合,在辅助受体的协同作用下,引起 gp41 分子构型的改变,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并脱去衣壳,释放基因组 RNA。病毒 RNA 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反转录生成负链 DNA,再由负链 DNA 产生正链 DNA,从而组成双链 ND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双链 DNA 与细胞染色体整合,形成前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前病毒 DNA 可被激活,转录出病毒子代 RNA 和 mRNA。mRNA 在核糖体上转译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病毒子代 R
30、NA 与病毒蛋白质装配成核衣壳,并从宿主细胞膜获得包膜,最后以芽生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主要传播方式:1.性传播2.血液传播3.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第二节 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第十七章 肝炎病毒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HAV 和 HEV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BV、HCV 和 HDV 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电镜下观察,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 HBV 颗粒形态有三种:大球形颗粒具有双层衣壳,为有感染性的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小球形颗粒为中空颗粒,无传染性。管形颗粒是一串聚合的小球形颗粒。HBV 的负链 DNA 上有 4 个开放读码框,包括 S
31、、C、P 和 X 区。HBV 抗原、抗体的检测主要包括 HBsAg、抗-HBs、HBeAg、抗-HBe 及抗-HBc,俗称“两对半”。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HBsAg 阳性是体内 HBV 复制的指标。17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M抗-HBcIgG临床意义+-+/-急性乙肝潜伏期+-+-+-急性乙肝(“大三阳”)+-+-+急性乙肝趋向恢复(“小三阳”);无症状携带者+-+-+慢性乙肝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第十八章 疱疹病毒病毒常用名主要潜伏部位单纯疱疹病毒
32、1 型,HSV-1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单纯疱疹病毒 2 型,HSV-2骶神经节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第四节 EB 病毒第十九章 其他病毒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18狂犬病病毒形如子弹状,有包膜。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第三节 朊粒目前灭活朊粒的方法是室温 20C、用 1mol/L NaOH 或者 2.5%NaClO 溶液处理 1 小时以后,再压力蒸汽灭菌 134C,2 小时。19第三篇 真菌学第二十章 真菌学总论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真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及组成与细
33、菌有较大差异。真菌比细菌大数倍至数百倍,其结构和化学组成也比细菌复杂,具有分化的程度较高的细胞核,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体外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由大分子几丁质、蛋白质、多糖等构成。故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真菌无作用。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培养基。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第一节 皮肤癣菌皮肤癣菌分毛癣菌、表皮癣菌和小孢子癣菌 3 个属。第二节 白假丝酵母菌第三节 新生隐球菌20第四篇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概述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定义第二节 医院感染发生的内在因素第三节 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第二十三章 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及检测和控制第一节 医院感染中微生物的特点第二节 医院感染常见的微生物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第四节 医院传染中微生物学监测第五节 医院感染中微生物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