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危机的传播扩散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将危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渠道,原因和动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和效果等要素进行分析论述。关键词:网络危机 危机传播 扩散规律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关联越来越复杂,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也越来越大,导致近年来我国各类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危机事件往往具有时间紧迫、事态发展迅速等特点,若不及时有效的应对,后果严重。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形式多元、方式互动、传播迅速。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出现和进展过程中,网络信息的传播对事态走向和政府决策影响巨大。比如近年来的厦门PX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杭州市飙车
2、案等一系列事件都体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巨大力量。但是,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并且政府缺少有效的监督技术和方法,使得互联网上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同时,网络谣言也有增多的倾向,容易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因此,如何更好的分析和掌握基于网络信息载体的危机事件传播规律,为政府对危机事件的监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信息传播的主体特性、环境因素、过程、情感倾向、引导政策和热点主题挖掘等等,而对各种关系复杂、规模庞大的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群体和传播机制研
3、究较少。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快捷和方式多样,使得传播群体呈现出更为复杂化和动态化的特征。传统方法更难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潜藏的群体特征和行为规律,特别是在对危机事件的事态发展状况的预测和控制上捉襟见肘。这主要是,传统方法对3个重要问题研究不足:(1)如何从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特性出发,抽取网络信息的传播群体?(2)如何分析这些传播群体的结构和行为演变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组合干预措施?(3)如何发掘传播群体中的重要角色和持不同观点的派系,以对危机事件进行更好的引导和控制?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性和舆情观点的形成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说明可以使用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方法来研究危机信
4、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因此,本文将提出个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将危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渠道,原因和动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和效果等要素有机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内来进行论述。1、网络危机的传播方式与渠道 通过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关系来传播是网络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方式与渠道。突发事件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 网络新闻 门户网站,商业网站和民间网站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进行系列跟踪报告,开辟专题,刊登评论文章并且提供rss订阅功能,由于这类网站大多比较专业和正规,公信力较高,是正面舆论引导的主战场。2. 网络评论专栏 网络评论专栏
5、是辅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一个方式,不论资深的评论员,或者普通的网民都可以针对突发事件,提出深刻的看法,引起一定的共鸣,并在杂乱的信息和意见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其与报纸的言论专栏内容相似。3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是群众针对突发事件各抒己见,发表评论的平台,论坛上的帖子有主贴和跟贴之分,主贴为作者发表的观点或看法,跟贴是网民根据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而发表的与之对应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信息不断增加,造就了网络舆论。可以说,网络论坛仍然是网民们最活跃,最密集的舆论发布场所。4博客 博客给更多的人提供了自由抒发情感和看法的平台,在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博客不仅仅是专业人士代表自己自由发表看法的平台,这些意见
6、和评论也会被其他网民争相转载,同时,博客也是一个转载,推荐阅读,引用的平台。5贴吧 贴吧类似于论坛,但比论坛更有关注度,更集中,因为贴吧的主题比论坛更为细化。同时创建贴吧的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任何关键词做自己的贴吧,同时,贴吧的推荐功能可以快速将贴吧中的信息快速通过qq,msn快速共享。6点击排行 门户网站对于新闻的热门程度设置的排行榜,方便网民能够快速的链接到热门的新闻内容中去。点击排行是一个有效的吸引读者眼球的舆论引导形式,作用于网民的阅读心理,使新闻热上加热。7在线调查 网站发起民意调查,这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已经相当普遍。网站选择的民意测验选题往往是热点新闻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调查
7、结果(赞成、反对、持其他态度者的比例等等)可使读者了解围绕该事件的社会意见分布状态,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因此,在线调查的题目选择、提问设计等,具有明显的舆论引导作用。8即时通讯工具 相较于线下的口口相传,网络的即时工具更迅速,范围更广。网民可以将信息复制粘贴,通过邮件,qq群,或msn等将信息快速传播,通常这种传播方式不受限制,监控或者控制都有较大的难度,属于较为隐秘的网络传播方式。2、网络危机扩散的原因1.突发性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传播的原因 轮番炒作系网络舆情变异的催化元素 某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和网络推手借机发挥,经济政策问题、政治会议、民生与社会治安问题、腐败问题等都可能成
8、为触发网络舆情的导火索,成为网上投诉、批评、民意聚焦的热点内容。一些具有时效性、负面性、震撼性的事件,经过网民及网络推手炒作之后,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热点。社会现实表明,每当社会敏感问题出现时,就是人们舆情聚集的时候,就会发生突发性的群体性网络舆情事件,如 年的 “抵制乐福事件”就是典型的事例,事由是家乐福的大股东路易登莫特轩尼诗集团涉嫌资助达赖反华,加上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发生了阻扰事件,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不满,个别网民通过网络发了抵制法货、抵制家乐福的帖子。帖子一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抵制家乐福的消息立刻成了一大热点,在 、博客、新闻评论、各大社区网站相互讨论,引发了无数的发贴、跟
9、贴、转贴,继而引发了网络舆情事件,人们通过网络获悉了 “抵制家乐福”游行示威的信息,各地家乐福的连锁店遇到了群众的围堵,后来在政府干预、控制和引导下,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晕轮效应系网络舆情偏差的重要根源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 “好”的,他就会被 “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 “坏”的,他就会被 “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
10、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网络舆情往往引导人们获得一种被强化的印象,此时晕轮效应就给网络舆情造成不良影响。政府应当从互动的立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既要防止正面宣传失语,又要积极关注与及时回应负面报道,主动寻求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与影响。网络媒体的失实报道与误导以及应对措施不力,往往会造成晕轮效应消极影响。如湖北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网络舆论对此一片称好,赞扬“后”一代大学生舍己为人的风采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引发了人们对 “后”的重新认识。此时,有关 “后”群体的优秀一面经晕轮效应被放大,正面舆情成为网络的主导声音。实际上,在救亡事
11、件发生前,网络阵地中的主流声音更多的是对 “后”群体的负面评价,如 “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垮掉的”。无论是此后的赞扬,还是此前的批评,都存在着网络舆论的晕轮问题,以偏概全的判断屡屡出现,直接影响网络受众的认知。部分媒体不负责任是突发性网络舆情无序裂变的催化剂 部分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表现在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大家的 “眼球”,在新闻题目的设置、新闻解读角度、新闻描写用词等方方面面都在 “眼球化”,尤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当点击量成为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时,媒体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就显得更加紧迫。譬如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中,缺乏怜悯之心的 “富士康 连跳”的媒体报道标题
12、似乎让人期待一次又一次的 “破纪录”,更有很多媒体报道发表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占显著版面。一些媒体在这些事件报道中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成为网络舆情无序裂变的催化剂。2. 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之实际工作层面原因综观各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进程,可以看到政府的应对状态及应对水平以及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在某些案例中左右了舆情的发展进程。假如政府部门能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就可将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假如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不足或消极地应对会激化矛盾,使事件的负面影响力迅速传播、放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较坏的后果。信息不透明是造成民众真相迷惑的主因 在众多突发事件、
13、群体性事件的观察中,或多或少都伴随着 “谣言”的传播。有时不明真相的流言不断地影响人们,会使民心动摇,导至对抗。若涉事当地政府反应迟缓、状态失语、应对措施不当,流言必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导致局面失控。此时,假如当地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采用不当的方式、不当的语言,如在媒体报道宣传中采用 “不明真相的群众”、 “别有用心”、 “不法之徒”等词汇短语,则会加重负面影响,导致政府 “话语权”的降低。法制意识淡薄导致执法不当 在面对突发性的网络舆情面前,政府要特别重视网络舆论的双面影响,要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针对某一重大事情的舆论,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知识结构、立场不同等,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与
14、看法。某些偏激性的观点很容易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给网络造成一定的困难。假如执法部门在未得到真相之前,任何 “有罪假定”的初步设想均不应公布于众,否则在缺乏证据与调查的情况下,势必会挑起网民的联想,如 “潜规则”、 “内幕”、 “腐败”等事件,引发舆情危机。加强法制意识,坚持严格依法行政,是网络舆情平稳发展的基础。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法制意识、大局意识。另一方面,要在摸索中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如果事件中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有机会坦诚沟通,相信讨论的过程会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允许多种多样的声音出现,也会为政府与舆论对话创造一个更为通畅的环境。并且,政府有关部门要
15、适应这样的对话方式,通过学习和思考,更为成熟地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倾听理性的建言,真诚回应质疑和不满的情绪,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政府大多反应滞后,错过了最佳舆情导向时机 纵观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中,政府除了 “温州 ”特大撞车事故政府当天介入外,其他的如 “周正龙事件”、 “躲猫猫事件”、 “张海超事件”、 “我爸是李刚事件”、 “罗彩霞事件”等均是在事件发生一周以后相关的地方政府才介入调查,进行干预的。很多网络热点事件都遵循这样的逻辑: “事件发生网民曝光传统媒体跟进网络热炒形成舆论氛围政府部门介入网民偃旗息鼓”。在较多的时候是网络舆情进入了高潮,到了 “激起民愤”的时候,政府才介入,此
16、时已错过了引导舆情导向的最好时机。但由于很多地方级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不能对危机事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与措施,难免会给政府造成了负面影响。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网络舆情恶性发展 网络舆情主要是围绕关系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变化与发展,根据网民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在网络上进行的一系列追踪评论和议论。当民生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网上的流言就开始流行,有可能爆发负面的社会事件,形成突发性的网络舆情危机。许多事件,虽然在几天之内发生并达到高潮,但其本身是有一个较长的、无意识的酝酿期的。任何突发事件本身只是一个社会矛盾的突破口,其背后积压的问题才是威胁稳定和谐社会构建最重要的因素
17、。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特别是处理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时,在没有进行深入核查、不能有效把握舆情的情况下,就草率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样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严重地损害政府形像。有些地方官员对网络舆情不敏感、不重视,对来自网络的批评及建议不关心、不适应、不习惯,还沉浸在可以凭借其权力下掌控一切的思维模式中,固守自己那一套空洞、简单的话语模式,如通报群体性事件的 “一小撮”、 “别有用心”,要么自以为是地以漏洞百出的信息面对网络上的公众,没有丝毫话语权方面的紧迫感。单方面的以强权的思维对待公众的声音,坚持自说自话,缺乏紧迫感,缺乏相应的责任感,不但无法服众,无法挽回 “政府形象”,更会使其行政执法的资格
18、遭到人民的否定。3.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扩散的原因网络虚拟环境为谣言蔓延提供了温床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生产方式,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一此自我感兴趣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而这些信息大多是未经证实的,有些甚至是网民有意编造的。网络信息的自由、自发的生产环境导致各种网络谣言频繁发生。 其次,网络具有的匿名性、信息扩散速度快、管理相对滞后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谣言生成、传播提供了温床。网络虚拟环境中没有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约束,一切都依照网民的好恶来进行,使得实体世界既有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无法在虚拟环境中发牛作用。在群体性事件中寻求心理认同的需要谣言是对失衡或社会不安状况的一种反应,群体性事件往往具备以
19、下几个特点:(1)事件本身具有重要性或与个体相关但信息匮乏;(2)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的群众对处理事件的社会组织缺乏了解和信任。于是谣言会在信息缺失的情境下为动荡的群体提供社会认知,网络用户在找到“同一条壕沟里的战友”后在对网络谣言内容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群体自我膨胀。3、网络危机的传播阶段舆论酝酿期、爆发期、扩散期、处理期、影响期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舆论酝酿期。即信息发布成功。突发事件成功引起注意,在网络平台开始传播。第二阶段:舆论爆发期。该事件被大量转载,评论,网民引发议论高潮。第三阶段:舆论扩散期。即更多第三方力量加入该事件中,加速了舆论传播:1 从网络平台扩展到传统媒体,例如:
20、电视台,报纸开始关注并报道该事件。2 专业人士介入,例如:专家在专栏或博客评论。3 网站介入:开辟专题,组织网上投票等活动第四阶段:舆论处理期。事件渐渐平息,舆论削弱直至没有,一切相关活动停止。1 第三方力量抑制:如政府,公共机构2 事件得到解决或有结果产生。3 无疾而终,时间长而被人淡忘。第五阶段:舆论影响期。即事件发生后产生的长期社会影响。如:网络流行语的诞生(“打酱油,“很黄很暴力”,“楼很脆很危险),不良现象的整治活动,新的法律法规的诞生等。4、传播动力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的推动力是首要动因,其次传统媒体的推动力也是网络意见扩散的重要动因,再次,网络舆论因形成和发展都在网络环境中,
21、故而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最后,作为主体事件的当事人和事件牵扯到的各方的反应也影响着事件的走向和网络意见扩散的发展,也应该算作重要的动因之一。1、网民推动力我国现阶段特殊国情造成了民众浮躁心理和情绪的淤积,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社会管理模式由“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转变,在网上,网民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渠道交换思想,并对管理层和传统媒体“指手画脚”。尤其是网络公众的匿名性,群体感染、群体压力等集合心理使得相似的网民意见迅速聚合在一起,形成网络意见的聚合和扩散。在一些事件中,网民对这些事件网络意见扩散的主要推动力源于网民的心理动因。 网民的个体心理可以从勒温的心理场理论进行分析。勒温认为:人的
22、任何行动都是场的产物,人的任何行为都会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环境就是心理环境,因此网络意见扩散现象的产生也可视为场的产物,是网民心理活动的结果。勒温认为“心理过程通常出自趋于平衡的倾向,正如普遍的生物过程,以及物理、经济或其它过程一样在某一点上平衡被打破了,于是朝向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便开始。” “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这种紧张就会打破原本的平衡,带来内心的张力,这种张力类似物理学中的动力,可以产生导致行为的势力,即“只要需求未得到满足,一种与目标相连的力便存在,并引导着朝向目标的活动。”由紧张所激发的行为是为了重新获取新的内在平衡
23、,因此个体就会在自己的心理环境中寻求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并且释放一定的能量发动一些行为去达到这些目标。如果达到目标并且消除了个体的紧张,那么就会有正向效应并吸引个体,相反,如果这个目标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并消除紧张,那么就会引起个体的排斥。据此,网络意见的扩散现象在网民心理层面就可以解释为网民通过自己心理内部的活动,根据自身的需求或者排斥,形成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意见。前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现阶段国情特殊,社会心态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变化,人们的信任感逐渐丧失,不安全感渐渐增强,不同群体之间尤其是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对抗情绪甚至是仇恨情绪持续升温,普通民众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越是身处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
24、,个体的孤独感就越发强烈,由此带来内心的紧张,形成存在于一个个个体内心的巨大张力。一旦有某个事件刺激或触发到某些人或某一阶层的利益时,这种张力就会爆发,为了重新获取平衡或相对的平衡,民众就会充分表达意见,这些个体意见又会迅速聚合起来,在发泄群体情绪的同时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进而希望找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这一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如意见对象的阻挠,民众的排斥心理就会强化,形成不满情绪,引发进一步的行为。在郭美美事件中因为郭美美炫富本身的争议性,红十字会支配的是普通民众捐赠的钱物的公益性,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心态的敏感地带,挑战了民众的道德底线,并涉及了民众的切身利益,这些刺激因素就导致了网民内心
25、的不平衡,产生出情绪和能量,促使网民一方面在网络上通过意见表达和扩散掀起抗议声讨的浪潮,希望查明真相,另一方面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参与事件的进程。 其实,网络传播中迅速扩散的聚合意见和每个网民最初表达的个体意见并不能完全重合。当网民因为某个网络热点事件而在网络上聚集起来的时候,他们会根据群体意见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使得群体意见迅速生成。此时,网民的个性消失了,个体的感情和思想转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出现了一种暂时存在的集体心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
26、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这种群体被勒庞“姑且称为心理群体”,他认为这种群体中的个人具有一些独立时不具备的特点,“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换为行动的倾向”,身处心理群体中的个人已经成为不完全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思想和感情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甚至是“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为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当网民个人的意见表达变成网络群体意见扩散的时候,这种心理群体也形成了,聚集在这一事件周围的网民受到暗示,并且相互传染,迅速形成倾向一致的意
27、见和态度。2、媒体推动力 研究网络意见扩散的媒体推动力既要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分,又要有对双方合作的观照,总的来说,媒体的推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自媒体网络意见扩散引爆能力增强。 Web2.0 时代的网络媒体发展迅猛,近年来中国的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资本市场的强劲介入有力地推动了网络传播方式的改进,主要表现在网络意见扩散载体的变化上。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风光无限的微博。2011 年 10 月 13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了“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对此前一直属于“测试版”的微博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肯定,并且鼓励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态度开设微博,用
28、好微博。目前,除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的微博之外,人民网、新华社、央视、凤凰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天涯、Tom 等社交媒体也竞相推出了自己的微博,百度 i 吧,google+等也都具有微博性质,甚至一些地方性网站或行业性门户网站也都顺势推出自己的微博平台。其中以新浪、腾讯两家影响最大,注册用户都突破 2 亿个。在这种背景下,微博和论坛的网络意见扩散引爆力迅速增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2011 年 10 月 20 日发布的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中显示,自媒体微博虽然发展时间不过两年,但是引爆能力迅速提高,在 2011 年第三季度微博和论坛的网络舆情引爆能力远远超过了博
29、客和视频,分别占据自媒体为源头的网络热点事件的 48.1%和 41.6%。除了引爆网络意见扩散的能力增强,微博也位列媒体网络舆情影响力的第三名,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都不容小觑。 其次,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振互动。 除了自媒体在网络意见扩散引爆力方面的增强之外,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报道后由网站转载引爆网络意见扩散的能力也十分可观。尤其是在利用自媒体举报贪污腐败的案例,更容易引发网民意见的表达和大规模的讨论。 自媒体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立体化的报道手段举报腐败、揭露暗箱操作等问题,对相关部门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郭美美事件也是如此,因为涉及多个敏感部门、敏感话题,在网络上的舆论反应远远大于
30、传统媒体。该事件中,网络媒体首先爆料,引发大规模网络意见扩散,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增强了事件的可信度和关注度,推动了网络意见扩散的进一步扩大。网友在网络上不断发现新的线索,传统媒体利用自身资源按图索骥,深入采访挖掘事实,再通过网站转载和自媒体的转帖、评论,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舆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首先与网络媒体形成共振,继而产生“网民爆料纸媒深挖网媒转载网民热议”的态势,成为推动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 再次,媒体关注对网络意见扩散的影响。 传统媒体因其自身权威性强的优势,其对某一热点的关注很容易推动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同时传统媒体的报道本身也会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不得不接受着网民的审视和
31、评论。3、网络意见领袖推动力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间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环境相较于传统媒体环境更为开放和自由,所以网络意见领袖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如更加多元化、更加个性化,更强说服力和更强组织力等等。网络意见领袖影响着网络议程设置,改变着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网络意见扩散过程中推波助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有多个渠道,既有普通网民在舆论交锋中脱颖而出成为意见领袖的,也有传统意见领袖移师网络的,有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意见领袖的,还有政府机构及
32、其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新生派意见领袖的。如在郭美美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同样丰富多样,如温迪洛、才让多吉和草军书等,是从网民中脱颖而出的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的扩散过程中不断发掘新的议题。还有石述思、李承鹏、张泉灵等,是媒体的记者、评论家等传统意见领袖转移到网络中来的,他们一方面作为媒体工作人员或媒体评论人员发表专业评论,另一方面也从个人的角度在网上发表看法。因为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他们很容易吸附网民的注意力。此外,红十字会、民政部、青基会等机构和部门及其官员也都参与了网络意见的表达和扩散,红十字总会同时开通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新华网微博进行信息发布,王汝鹏、赵白鸽等工作人员也都参与了与
33、网民的线上互动。除此之外,网络论坛的版主等管理者充当的网络意见领袖也为数不少,他们拥有审帖、推荐、改帖、删帖等权利,可以对部分网民的言论进行过滤、屏蔽或删除,能够使整个板块或论坛的言论保持大致相同的方向,这对于形成和推动网络意见扩散也十分重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些意见领袖也渐渐浮出水面,出现在网民面前,而他们的出现又进一步吸引了网民的关注,推动了网络意见的扩散。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意见扩散的影响力,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的互动和辩论对网络意见扩散有很大影响力。他们或者能收集到事件的最新进展,或者具有专业的分析视角,总之推动了各界对事件的高度关注。在草根性质浓厚的网络平台上,平民主义、个人英
34、雄主义备受推崇,网络群体领袖的意见一经推出往往能迅速得到大量网民的支持和响应。因此,一旦具有爆点的社会事件在网上被曝光,网络意见领袖就会迅速成为影响网络意见形成和扩散的重要推手。4、舆论客体及第三方推动力首先,舆论客体的回应推动着网络意见不断扩散。2011 年 6月郭美美微博炫富才导致红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百年老店”风雨飘摇,声名堪忧。作为网络意见表达的客体,红十字会的反应对网络意见扩散的走向至关重要。在事件发生之初,红十字会未能进行有效公关,只是发布声明否认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的联系,但是不愿公布自身运营情况,回答公众的质疑,错失了平息事态的最好时机。当网络意见扩散事态无法遏制时,再想说明问
35、题就非常困难了,这个时候任何“瞒捂堵删”的行为都只能适得其反。红十字会的秘密运作模式已经超越了郭美美本人,成为网民好奇心的关注点,这个时候红十字会本应及时公布信息,消解公众的好奇心,然而它仍旧一意孤行,不愿公开透明的解释问题。直到与红十字会相关的合作机构及利益链条被曝光,红十字会及其相关人员才被迫狼狈改口,这种欲盖弥彰的不诚信行为对于网络意见扩散的引导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正是红十字会的应对不当才导致了红十字会及其多个合作伙伴处于无法自证清白的尴尬境地。 郭美美作为这一事件的重要人物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论是最初的沉默不语还是后来的四处邀访,郭美美的行为都对网络意见扩散产生了推动作用。郭美美的一举
36、一动通过网络意见扩散的放大效应,牵动了无数网民和社会公众的神经,她的说或不说,做或不做,都使这一事件中的网络意见扩散影响深远。 其次,第三方推动力也不容忽视。 除了红十字会和郭美美以及相关机构和个人之外,警方和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第三方,也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 月 28 日晚上,经财经记者证实,北京警方已经接受红十字会的报案,对郭美美事件正式立案侦查,郭美美本人也应警方要求从外地返京接受调查。这是警方作为第三方开始介入事件。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作为第三方力量,也应该予以分析。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是受雇于某一个人或机构,通过发帖、回帖的方式为某一事件造势的网络人员,因为网络水军不容易控制和打击,
37、且对网络舆论秩序产生危害,所以又被成为网络打手。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曾多次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出现,如 360 与 QQ 大战、郭德纲打人事件、小月月事件等等,事后调查均发现有网络水军的参与,甚至有很多网络热点事件都是网络推手一手制造的,例如著名的贾君鹏事件,虽然雇佣水军的机构不明,但是网络水军的影响力却显露无遗,百度贴吧中的原始帖子在水军的参与下五个小时内的点击量就达到了39 万多次,近 2 万名网友参与跟帖。在这些事件中,第三方及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都对事件的走向、网络意见的扩散产生了影响,不论网友和民众是褒还是贬,都导致了整个事件的关注度和网络舆论热度的提升。结语中国作为一个充满活力行走在现代化
38、进程中的国家。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势必折射在反映社会、再现社会、表现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网络媒体中。我们聚焦于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对网络危机传播的规律影响的研究通过探求网络受众在当代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实践与理念变化轨迹、展示阶层分化对网络危机传播影响的现象、揭示受众接收心理的变化,分析研究网络媒介危机传播价值取向所具有的互动价值意义,从而期待在我们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增加更多理性、自觉的成分。综合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传播理论和信息行为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预期在对危机事件的信息处理、实时监控、应急决策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39、义。同时,对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扩散与控制的研究既可以把握灾情、人群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又可以对人群心理和行为的演化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对于向人群传递事件真实情况、避免恐慌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盐慌”OR“言谎”网络时代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分析 轩欣 2011(17)(2)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政府治理 尹朝晖 (3) 郭美美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扩散研究 赵媛(4) 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 张星, 钱晶等(5)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曾璠(6) 阶段理论视角下的网络危机传播 王志永(7)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探究 贾琛(8) 社会分层视阈中的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规律研究 黄鸣刚 (9) 网络的危机传播与管理 高潇(10)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 杜杨芳(11) 网络群体性事件:集合行为与社会问题 王仕勇(12) 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及干预对策研究 吴图南(13) 网络突发事件蔓延及干预研究 叶金珠(14) 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综述 李政(15) 网络危机信息传播仿真研究 迟准 王昌伟等(16) 网络舆情危机产生原因及控制研究 黄超(17) 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 张乐(18)新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检察应对 郑成功 许少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