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节 电阻
学习目标: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2、知道电阻及其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电阻
1、在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 。绝缘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大或小)
2、常用符号 表示电阻这个物理量。
3、一切导体都有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 。
4、单位:①国际单位: ,简称 ,符号 。
②常用单位 , ③单位换算 , 。
5、电路图中电阻(定值)的符号为 。
6、在通常情况下(初中阶段),把导线的电阻近似为0Ω;把电流表的电阻近似为0Ω;把电压表的电阻近似为很大(即电路断路)。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本探究实验研究物理问题采用的方法为 。
2、实验的电路图是:如右图
3、探究步骤
将一只灯泡、一个电流表、一节干电池、一个开关、被探究的电阻按电路图连接起来。将不同的电阻接入AB间,读出前后两次电流表的示数。
① 将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AB间读出前后两次电流表的示数。
长度 的合金丝接入电路电流 ,表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 (选“大”或“小”)。
结论:导体的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 有关,在 和 相同时导体越 电阻越大。
② 将粗细不同、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AB间读出前后两次电流表的示数。
横截面积 的合金丝接入电路电流 ,表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 (选“大”或“小”)。
结论:导体的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 有关,在 和 相同时导体越 电阻越大。
③ 将粗细相同、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和铜丝分别接入AB间读出前后两次电流表的示数。
(选“镍铬合金丝”或“铜丝”)接入电路电流大,表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
(选“大”或“小”)。
结论:导体的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 有关。同样是导体,电阻小的材料导电性能 ,反之,导电性能 。
④ 把灯丝接入电路,分别观察它在常温时和被加热后通过电流的大小。
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 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 。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就变成了 ,这就是超导现象。超导体主要用来制作 。
总结: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 、 、 。还跟 有关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 和通过导体的 无关。
当堂训练:
1.A、B是两根材料相同,长度相同的导体,如果A导体的横截面积是0.5cm2,B导体的横截面积是5mm2,则导体A的电阻 导体B的电阻。
2.某工人在架设动力线路时,觉得不够安全,就把两条导线并在一起当作一条使用,这样连接后导线的电阻比原来____了;在连接某一处线路时,由于导线不够长,他又把两段导线连接起来使用,这样连接后的导线比连接前每段导线的电阻都____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关于导体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有电流,导体才能有电阻 B.导体电阻的大小取决于通过它的电流的大小
C.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通过的电流无关 D.导体的电阻只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铜导线的电阻大
B.两根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导线,横截面积较小的电阻一定大
C.长度相同的两根导线,细的导线电阻一定大
D.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也相同的导线,在任何情况下,电阻都一样大
5.在如图所示电路中,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是0.6A,当缓慢地给线圈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可以看到电流表的示数将( )
A.小于0.6A B.等于0.6A C.大于0.6A D.无法判断
6.如图所示,AB和BC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段导体,将它们串联后连入电路中.比较通过它们的电流的大小,有( )
A.IAB<IBC B. IAB=IBC C. IAB>IBC D.无法确定
7.超导体可用来制作( )
A.电炉丝 B.电灯丝 C.输电线 D.保险丝
8.小芳同学在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②: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③: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被面积有关.
供她选择的导体如下表所示:
序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A
镍铬合金
0.8
0.5
B
锰铜
0.8
1
C
锰铜
0.8
0.5
D
锰铜
1.2
0.5
她画出了实验电路图,并按要求正确地连接了电路.请完成下列填空(只填序号):
(1)要验证猜想①,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 和 ;
(2)要验证猜想②,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 和 ;
(3)要验证猜想③,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 和 ;
(4)这种物理研究方法,通常叫做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