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落花生教学案例 崇德乡小学 王禄信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生分成四人一小组,研究、讨论。生: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生: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外表不好看,可是很实用。生: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漂亮实用。师重新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甲:“桃子、石榴、苹果”派,乙:“落花生”派)生展开第二轮研究、讨论。生:像落花生,外表不好看,却很实用。生:像桃子、石榴、苹果,不但外表好看,同时又很实用。生:像落花生,把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用上,不放在外表上。生:像桃子、石榴、苹果,学会包装自己,宣传自己,以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生:像落花生,做有真
2、才实学而不图虚名的人。生:像桃子、石榴、苹果,做“风度翩翩”的人才。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都有道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或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或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他们加深对文本新的理解、体验,甚至有所感悟、思考。这一点应该是给予肯定的。可教师的小结语却引发出了我们对于文本价值取向的思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特有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文本总会表达出作者一定的思想
3、感情,教师如何理解、把握,关系到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将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既华丽又实用,这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并非是文本的价值取向,应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我们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诸如做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人,做像落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人文精神决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它自身的价值。因而,第二颗花生也没能“落”下来。第三颗花生终于“落”下来了,落地铿锵有力。第一,教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4、。(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不刻意追求外表。)第二,教师注重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即:我们不必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文本的自身价值(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做出贡献)。第三,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本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成了课堂发展的主体。第四,教师的作用凸现出来。这不仅表现于课堂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积极引导下,每位学生都增强了“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表现于教师的教学智慧。“从外表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稍逊一筹。”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因为教师抓了“外表”这一字眼,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迸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教师的每一次发现都可能是学生发展、成长的机会,智慧的火花也正是在这样的机会中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