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640022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单元概览 过渡时期 (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革”时期 (196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 内容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单元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整合]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长期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结果:到_________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内容:①优先发展_重工业。②有计划有步骤的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__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____________ 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____________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我国进入____________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主要内容: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______和_______片面要求大办工、农业 危害:造成_______________农业生产下降,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____、二___,一平二调,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际是大搞_______主义。 危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严重挫伤了_______________,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调整: 方针:______、巩固、充实、提高。(1960年) 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原因: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并于1967年、1968年扩展到经济领域。 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国民经济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调整:(1)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______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提出__________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重点突破] 视角一: 一五计划的特点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 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指出当时中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三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2)材料三主要体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哪两方面成就? 从工业布局看“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材料五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个什么举措? 说明其实质和意义? 材料五说明当时存在什么问题? 视角二: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久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化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是“一平二”。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被收归公社有。……这些实际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材料六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请回答: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哪些危害?有何特点?给我们带来什么教训? 年代 发 展 状 况 [针对训练] 1、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图,其中对右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阶段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B、B—C阶段的变化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  C、C—D阶段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B—D阶段中的1959—196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2.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 A、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3、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4、1962年刘少奇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这反映了( ) A、党中央否定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党中央已决定放弃“左”的指导思想 C、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了较为实事求是的认识 D、党内阶级斗争十分激烈 5、1962年,中国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当时一角钱的纸币发行不久就经历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你认为出现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图1:1962年发行的一角券)(图2:1966年发行的1角券) A、图1中的人群全部靠右行进,被认为犯了右倾的严重路线错误,图2进行了修正。 B、图1印刷工艺太差,版面不清晰,图2更简洁 C、图1未能体现新中国妇女半边天的地位,图2进行了纠正 D、图1防伪技术太差,图2加上了冠号辨别法的防伪技术 6、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5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重工业 36.1 54.0 45.9 51.1 49.6 45.9 (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表) 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7、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阳人民公社是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 B、人民公社体制在我国存在了30多年 C、集中管理,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人民公社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8、1977年11月在广东,邓小平指出,(农村)民主评分不能普及,大队核算也不能搞早了。生产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不能随便过渡。这主要强调( ) A、在农村分配中不能实行民主制度 B、在农村不能实行平均分配的制度 C、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D、人民公社化的体制必须彻底否定 9、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下图是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A、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 B、大跃进时期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盲目发展重工业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大二公”,快步进入共产主义 D、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重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该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合作探究二:经济政策的制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五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四,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史实分析其得失。 (4) 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补充资料: 1、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2、反右倾运动 “反右倾”运动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政军机关。这次运动连同之前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等的批判都是完全错误的,是建国以来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大错误。在政治上它使中国共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使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理论上,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打断了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内已有所克服的“左”倾思想和“左”的行动再次泛滥,并延续更长时间。 3、建议查一下资料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城市化问题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