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身材也有大智慧 浅谈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部分教师(包括我自己)也习惯于直接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稍作改变复制到教案上作为自己的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在如何求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学习中,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界定的教学目标为:“会运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则将这个目标进一步界定为“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所以在我最近九年级中考复习二次函数课中的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设定:“通过运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的形式
2、,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计算出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读到此,也许你会这样思考:大家不都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吗?难道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有问题吗?其实,当我们在这样写教学目标时,我们是否该先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到底是谁?按照当前的理解,达成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既然教学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那么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描述教学目标。而类似于“通过,使学生掌握理解”等语句所描述的教学目标,其实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描述需要学生完成的教学目标。当然在教师的潜意识内,是想借助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发生某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描述教学目标也
3、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我以为既然明确主体是学生,那不如我们就在教学目标表述中体现它,这其实是举手之劳而已,只要将某些表述教师教学愿望的祈使句中的“使学生”、“培养学生”等词语去掉即可。但是,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我们的目的,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当堂切实有效的落实到学生身上。那么如何落实?而我的“通过运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计算出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的教学目标能完成这一任务吗?假如教室内只有一名学生,或者教室内的学生都具有同样的学习基础、都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那么这样进行描述教学
4、目标自然是没有多少问题。可是,教室内的学生是一个人吗?他们可能具有同样的学习基础吗?他们可能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思考老师指定的问题吗? 这,可能吗?尤其是针对你即将走进的这个班级,当然,这个目标在其他的学校、其他的班级或者你过去教过的学生,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你马上要走进的这个班级,可以吗?结合这些问题,我在复习课中对3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统计调查:课堂调查:例:求二次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1)有50%的学生这样配方:=.在这50%的学生中,还有2个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2)约有6%的学生不会做.(3)约有14%的学生使用公式,求顶点坐标.(4)有10%的学生使用=出现配方错误。(5)有
5、20%的学生使用下面的方法,求顶点坐标:.从上面的课堂调查反映出学生的情况并不如我希望或想象的那么理想,虽然在复习的第一阶段,间隔了那么久后在没有复习的前提下再次的运用,有84%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正确答案,这其实也还是一个说的过去的成绩,但为何我仍然感觉有些失落呢?这其实也让我感到有些茫然,我的期望值是多少?到达多少就令人满意了?潜意识里看来肯定是100%全能完成,但,这可能吗?由此感觉到:我的“通过运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计算出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的教学目标好像并不能具体体现出我的内心中的教学愿望,因为本身在当初设定教学目标
6、时,我心中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达成指标,看来教学目标所表述的不应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愿望,更是一种目标,而目标就应该可以操作、可以检测、可以评价。仅仅使用类似“会运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的定性描述的教学目标指导、监测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实,在常态课堂上,我们只是借助某些教学流程给学生描述了“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的知识、方法,至于有多少学生“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在下课的时候,实话实说我们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 预设教学构思教学目标,走进课堂迷失教学目标,离开课堂忘记教学目标.这其实可能就是家常课教学的真实写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主要就是因为长
7、期以来,我们对于教学目标已习惯于定性描述而缺乏定量研究的缘故吧。所以我认为:既然我无法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在每一节课上100%地达成教学目标的话,那么这节课上,我究竟能够帮助多少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呢?在备课的时候,教学目标固然应该主要体现教材的基本要求,但走进课堂之后,教学目标则更多地体现为当堂达到这种标准的人数。当堂“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的学生人数,才是值得我们在课堂上认真研究的课时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实质上就是关于教学目标的目标。假如我们最后建立的教学目标是100%的学生当堂“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每一个学生都当堂100%地掌握“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
8、标”为目标,组织管理我们的课堂,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我们都不应该使用诸如“大部分学生都做对了,没有做对的同学请在课后找时间更正”这样的语言模糊过去。我们应该真正停下来弯下身子,组织已经学会的学生帮助这个尚未学会的学生。假如我们最后建立的教学目标是“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且当堂达标率在90%以上”,那么我们只需要在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之后,就可以将教学推进到下 一个流程。可是,我们在一节课上真的能帮助100%的学生100%的“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吗? 事实上,我们在多少节课上可以真正将教学目标100%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呢?那么这里的“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
9、标”就是最理想的教学目标!为此,使用“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且当堂达标率在90%以上,或者当堂达标率在85%以上”之类的语句描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量描述),就是最适切的教学目标。所以,100%的学生当堂“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90%的学生当堂“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80%的学生当堂“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这,其实就是四个相关但不同的教学目标!当然,当我们能够当堂完成“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且当堂达标率在90%以上”的教学目标后,那么再利用第二课时或者课外辅导或者作业批改完成剩下的10%,其实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假如我们能够类似如此,将教学目标之中的基础部分、核心部分都在当堂、当天、当周或者更长的一个时间段(学期结束)100%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那么我们的教学质量又怎么不会提高呢?用教学目标管理课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教学策略,小身材其实也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