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湾二小教育联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20年-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我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认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把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配备上升到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上来,从发挥支撑作用上升到发挥支
2、撑和引领作用上来,从主要依托教育系统自身建设上升到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上来,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升至智慧教育,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推动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特制定沙湾二小教育联盟信息化发展规划。一、 学校基本情况及信息化工作现状1、基本情况沙湾二小教育联盟经过不懈的学习和实践,在学科融合和教学有效性研究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力争做实做强,做出成效。我联盟校通过校园网改造,采用“有线+无线”信号百兆光纤接入,教学楼(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教室、多功能室)做到网络信号全覆盖。校园网改造注重学校实际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注重主控机房设备的更换,架
3、设了安全智能交换机、防火墙、防雷措施,有效保障和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至目前,信息化建设的“三通两平台”任务基本完成。即学校接通了互联网,实现了网络“校校通”;所有功能室和教学班级安装了班班通设备,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不少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人人通”,教师可以进行浏览访问,获取优质教育查源,服务教育教学。此外联盟校还建成了四间直播课堂,两间交互课堂,目前已正常使用。2、信息化工作应用现况联盟校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广活动,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充分应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功能,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还将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纳入
4、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每学科教师在每周内至少使用多媒体设备或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两个课时;对每学期举行的上课比赛都严格要求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发展方面,联盟校61个教学班,三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计算机课,联盟校建有三个微机室,共有学生用机150台,能确保计算机课正常教学需求。二小还把学生创客教育纳入校级课程,每周三下午开展一次活动。二、指导思想十九大的召开,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
5、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支撑和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核心,以机制创新和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为保障,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保证。联盟校将坚持以“创新驱动、深度融合、整校推进、长效发展”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实现联盟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三、建设原则创新驱动、技术引领。坚持“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应用,努力为所有学习
6、者提供智慧学习环境、丰富多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深度融合、破解难点。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师教育的全面融合,实现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和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破解教育公平、个性化教育等难点。鼓励实践、整体推进。尊重师生首创精神,鼓励联盟各校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机制、长效发展。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7、积极探索数字资源供给机制和共建共享机制。(县级层面)四、发展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形成与我联盟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成智慧教育技术环境,形成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供给、教育精准管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等教学创新取得新突破,有效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实现每个学习者都能通过技术受益,获取人生的成功和发展,形成新的教育生态。(一) 第一阶段(2020年2月2021年12月)信息化水平基本形成。建
8、设目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场所,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联盟校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夯实智慧教育基础。建设内容:1、宽带网络环境建设。全面提升联盟校教育计算机网性能,教学网带宽拓宽至3G,网络结构升级,联盟校接入网带宽不低于2.5G。推进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无线接入带宽100M以上。2、信息技术装备环境建设。夯实“优质资源班班通”基础,及时更新班级多媒体,实现校校建有录播教室、人人拥有便捷可用的学习终端。推进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创建跨学科学习环境。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实现校校有数字图书馆、班班
9、有图书角、生生有数字书房。3.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一生一空间”和“一师一空间”。鼓励教师应用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资源建设和网络研修;引导学生应用空间开展课程选修、在线学习和交流协作;带动家长应用空间关注孩子发展过程,实现家校深度互动。推进特色空间建设,建成1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一批创新实验室网络空间、书香校园网络社团和网络研修共同体。4、 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完成一轮书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应用骨干教师培训,培养50名信息技术应用学科带头人。提高信息
10、技术学科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应用大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5、建立联盟校教育大数据服务中心建设。建成联盟校教育大数据服务中心,实现弹性计算、动态存储和质量分析部署。深化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形成多源大数据集合。开展教育数据的分析、研究和应用,拓展和提升数据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二)第二阶段(2022年1月2023年12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建设目标:形成丰富的大优质数字资源,惠及每个学习者。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学习载体,实现教育管理
11、精准化,形成联盟校智慧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内容:1、优质数字资源建设。通过开发、征集、购买等方式,全面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借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500册电子教材、500门学科拓展性网络课程、500个家庭教育专题资源,建设100门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个终身教育精品资源和500个精品微课资源。2、 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课堂”建设,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3、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联盟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设网上“天天公开课”,通过平台同步发布优质课例,拓展优质资源服务范围,推进联盟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三)第三
12、阶段(2024年1月2024年12月)智慧校园促进教育高水平发展。建设目标:创设适应智慧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开展学校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综合试点、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和网络学习社团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建设内容:1、校园智能感知环境建设。建设由传感设备、能耗监测、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校园智能感知环境,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师生校园学习生活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教室照明系统智能化。2、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试点示范项目。在前期建设基
13、础上,以创新教与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应用为着力点,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开展联盟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建立联盟校网络学习社团试点。确立学校整体推进信息化综合试点,各校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和路径,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五、 建设措施(一)大力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育。通过“互联网+教育”,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促进高水平均衡。积极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和统筹,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数字资源体系。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14、平台汇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建设在线智慧教材,加快教材数字化步伐;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联盟校开课率,提高联盟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模式。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云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创新推进“名校
15、网络课堂”建设,盟主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联盟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泛在学习环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到2024年,联盟校教育计算机网骨干网带宽达到3G以上,接入网带宽达到2.5G以上,终端接入带宽100M以上,无线网络覆盖学校主要教学场所。实现人人拥有学习终端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创新普通教室、传统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建设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和校园智能感知环境,丰富美丽校园内涵。各校根据实际校情,探索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16、”,大力推进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促进基于技术的自适应学习,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有机结合。深化信息化工具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新技术的优势,拓展教与学空间,优化教与学过程。通过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分析和学习诊断,实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精准化,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服务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促使书记、校长在团队成员中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共同愿景,提高领导者在教育信息化规划制定、环境创设、教与学创新、教育教学管理
17、、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领导和执行力。开展领导力专项培训,并纳入名师名校长培训,全面提升负责人的信息化领导力。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分层分批开展全员培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专项培训,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深入开展教育信息技术专项规划课题研究和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应用大赛、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优秀课例征集等各类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加强对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全校教职员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
18、现代教育理念培训,促使他们观念更新,提高认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深化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推动教育精准管理。建设联盟校教育大数据服务中心,为各校提供大数据服务,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教育基础数据库,加强数据共享与交换,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支持学习分析、学业评价、考试服务、教学管理、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开展侧重能力和创造性
19、的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评价方式转变。(四)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客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能力是关键。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
20、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五)注重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通过“领导重视、骨干引领 全员参与”的方式,逐步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校本资源库。校本资源库计划涵盖教育管理库、学科资源库、教研论文库、教学视频库等,加快学科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学校管理档案、教案、试题、课件、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1、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科研资源库、学术资源库、课题资源库。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六)加强与内地名校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坚持开放的理念,紧密关注和学习借鉴内地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和经验,跟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先进教育视野下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设内地教育信息化交流平台。积极引入和共享国内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促进联盟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项目合作、专题会议、学术论坛、展示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开展网上课堂互动、网上教研互访、网上学生互学等网络交流,通过网络结对和远程教学等
22、活动,加大教育信息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七)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发挥效益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一是学校要建立“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在“信息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投入、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三是完善“信息化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信息化校园”。六、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为了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 “信息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
23、信息化校园”规划、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管理应用方案。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确保“工作快速、健康、顺利地实施。(二)制度保障出台“信息化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信息化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信息化化校园。(三)经费保障为保证“信息化校园”工程能够顺利实施,联盟校“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费的使用,并多渠道筹集经费。(四)技术保障“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建成“信息化校园”的根本保证。而学习培训则是促进观念升级、素质提升、技术提高的唯一途径。学校应举办多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活动,探索改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以理念、技术的不断升级促进教学的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