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论语孝道有感李家枝“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所提倡的行为,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而我们的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的,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对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社会的进程有着极深的影响,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字 : 论语 孔子 孝文化 正文内容: “孝”,从字义上解释是指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是指子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的、家里长辈的意愿,这是一种稳定的伦常关系。而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则是以“敬”为前提的,作为子女、晚辈,对“敬”的
2、最好表达就是所谓的“顺”,即“孝顺”、“孝敬”,故孝的本质是也就是“顺从”。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那时的华夏先祖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 思想家。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对其弟子子游发问的回答,夫子在这里突出的一个”敬”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要对父母尽孝,不能只是赡养父母,不仅要物质上赡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是应该让父母过的舒适开心,故夫子的孝论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夫子认为孝是一种内在情感,一种根源于
3、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这是夫子对孝行的那种较高层次要求的体现。无外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内容。夫子认为,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必须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夫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指“亲其亲” ,而且还指”泛爱众”,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可以是地位显赫的高官,也可以是碌碌无闻的平民;既可是品行优秀的人之骄子,也可是恶贯满盈的坏人。夫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了仁爱之心,才会去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夫子的弟子有若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4、! ”(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夫子及其门生把行孝作为为仁的前提条件。一个奉行孝悌之道的人,是不太可能存心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却又喜欢犯上作乱,那是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故夫子认为,“仁”是从孝悌开始的。在儒家的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可见,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具有极强的重要性。我 们只有学会爱父母、尊敬父母,然后才可能会爱朋友和同学、尊重朋友和同学,之后才能进而学会去爱党、爱国家、爱所有人。 在这十次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误会了夫子的“孝”思想。以前一直都认为夫子所说的那种“孝”是有一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
5、的孝顺,后来认真学习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孔子家语六本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事例,大致是说:有一天曾子和其父曾皙去地里种瓜除草,曾子在除草的过程中不小心斩断了他父亲曾皙种好的瓜秧,曾皙大怒,要打曾子,曾子为表孝心马上撅着屁股让父亲打自己,曾皙大怒之下居然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过去。曾子待苏醒后不久就回家了。当他正在床上歇着的时候听见父亲回来了,然后他立马起床放声唱歌,好让父 亲听见,以示他在挨打后没有不适身体好得很。夫子知道后却批评说:“曾子不该撅着屁股等待着父亲杖罚,如果被盛怒之下的父亲打死,死的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以自己的愚孝使父亲陷于不义,是大大的不孝!”夫子还补充说,“曾子应该在父亲盛怒要打自己的时候跑掉的,然后等父亲息怒后给父亲跪下认错,这样父亲也不会因为错手将儿子打死而背上不义的骂名,曾子作为儿子也不会被人说是不孝,这才是最应该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孝顺并不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凡事都要百依百顺的,夫子说过,“父母如果有敢于跟自己争论的子女,他们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当父母有不对的言行,就应该与之争论。盲目听从父母的指命,又怎能就算是孝呢?” 但夫子也说,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是要讲究方 法方式,而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