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论语学而有感五篇范文 第一篇:读论语学而有感读论语学而有感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
2、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
3、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学
4、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黄小坤2013-4-21 第二篇:读论语学而篇有感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一) 熊枫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
5、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
6、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
7、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
8、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
9、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
10、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
11、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
12、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
13、,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二) 论尊重规则与和谐文化的辩证关系 王伟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
14、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
15、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
16、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第三篇:读论语有感XX市XX县区罗阳第六小学五1班 叶俊涛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17、,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
18、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第四篇。读论语有感最近,台里培训又出新意,给和我一样很多“新面孔”布置了读书笔记。一直在心底觉得这不算做布置,尤为对于我一个在心中无比向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式生活的年轻人。此刻翻开手中的一本本或寓意深远或犀利深刻,或诗情画意、或杂谈小札式的作品,还是选择了朴实无华、知性智慧的于丹的论语感悟。 忆起走进交通广播的这一段时光,开始曾有过凌晨节目的畅然,有过周末节目的悠然,也有过午后节目的怡然,而今一直在寻找的是一种自然而然,而于丹的果然让我真实的触碰到了这种源于生活的豁然。 在从业的半年中,“5.12”汶川大地震恐怕是使我真正建立圆熟
19、内心世界的重大转折。“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报道中,我看到了热情如火,积极踊跃的众多志愿者;“托起希望,灾后学校重建”的捐款现场,我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情流露;唐都医院慰问伤员的采访中,我看到了坚强乐观勇于面对的灾区群众;后来当被问及采访实况时,我更多的是介绍了一个个与灾难对抗的灾区伤员。比如:眼神中的凝望,重建明天的希望,以及内心世界对于黎明的深切渴望。于丹使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略带自豪的告诉我,我在做一个专业的新闻记者之前,我首先是一个道德的实践者,是一个具有新闻良知的坚守者。 品味于丹的朴素与温暖,清澈透明的思想,简单婉约的心境,乐观积极的态度,总觉得似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
20、表达,所有的智慧都在她的身上有着那么近乎完美的呈现。于丹语言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发散性,她可以给读者留下很多思维的空间,让你在出出进进,来来回回,经经历历中将所有的风物集于一身。一本在众人眼里高不可及的论语会以那样一种流畅,温婉的表达方式传播。 在当下,忙碌纷杂的工作几乎使得很多人把“玩”这个儿时的词语从自己的字典中掩埋了很久很久了,然而于丹口中的“乘物以游心”论,又把现代社会中我们对于“玩”的概念重新赋予了新的诠释,新的生命力,那就是“善待生命”。有时候很多的懵懂只是一语就能道破,那些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状态,在于丹的轻松的语言里,就是对生命精神的滋润。当然我们都知道,她这个时候谈到的“玩”亦是宏
21、观的,是一种自然与本色最好的契合。 我对于传播的感悟源自于于丹对生活心得的感悟。没有人是生来的传播者,也没有谁是生来的学者,关键是让你的每一天都在路上行走不管你是成功的还是趋于成功。也记得她在“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选拔活动”担任评审,对10强选手点评中有着这样一句“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就是希望征程中的我们当回顾的时候,少一些阴沉,少几分倦意,更多的是留意欣赏沿途的风景。 人生命的长度是自己所不能驾驭的,而生命的宽度却一直在自己手中。于丹所带给我的传播感悟,不在于她的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而在于她的抛砖引玉和画龙点睛。 最后我也愿意把我的人生信条与更多的友人分享。“得意时淡然,失意时
22、坦然,顺其自然,赢之必然。” 感谢于丹,鸣谢生活 第五篇: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
23、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
24、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而在更为具体的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在论语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这六个字字面意思十分浅显,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伙伴。这是在劝谏人们坚守道德,无论周围有没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围人不认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他人的谆
25、谆教导,也听到了孔子对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坚定呼喊。然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为“德之孤”才让孔子深感忧虑,从而借“必有邻”来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独地坚守着道德的人坚定信心。短短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独行但又无比坚定的孔子以及当时那个世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语言,论语选择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简单方式来告诉我们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各种道理。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如今这个各种著作论文动辄以百万计且语言都力求专业的时代早已十分罕见。当然,语录体决定了论语的语言不会太书面太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平易近人。毕竟写文章的目的不过是阐释道理表达和自己观点,往往我们在追求篇幅和语言专业度的同时忽略了写文章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如果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努力做到删繁就简,将深奥的道理、艰涩的语言浅显化、直白化呢。这一点也是我读论语之后最深的感触。第15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