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至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护理学基础2试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 护理学基础2 试卷(A)
年级:2005级本科 专业:护理学 考试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单项选择题(20ⅹ1=20)
1.关于铺备用床的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供暂离床活动的患者使用
B.保持被褥不被污染
C.便于接受和护理手术后的病人
D.迎接新病人
2.取半卧位时,下述抬高床头的角度正确的是( )
A.30-450
B.30-600
C.45-750
D.60-900
3.下列关于休息的形式,最准确的说法是( )
A.只有坐下来或躺下来才是休息
B.休息的形式多种多样
C.休息是指运动后的静止
D.休息是指暂时从工作中解脱
4.压疮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
A.耳廓
B.臀部
C.足跟
D.骶尾部
5.酒精擦浴时,其浓度正确的是( )
A.10%~20%
B.25%~30%
C.45%~50%
D.70%~75%
6.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冷疗时可以选择的部位是( )
A.腹部
B.心前区
C.头部
D.足底
7.胆囊造影前一天,午餐应摄取的饮食是( )
A.高蛋白饮食
B.低蛋白饮食
C.高脂肪餐饮食
D.低脂肪餐饮食
8.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缺氧的类型是( )
A.低张性缺氧
B.循环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血液性缺氧
9.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 )
A.60-80次/分
B.60-90次/分
C.60-100次/分
D.60-120次/分
10.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为( )
A.收缩压80-140mmHg;舒张压60-80 mmHg g
B.收缩压80-140mmHg;舒张压60-90 mmH
C.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80 mmHg
D.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 mmHg
11.组成肾脏实质的肾单位数目正确的是( )
A.50万---70万
B.90万---110万
C.110万---140万
D.170万---240万
12.下列药物中宜饭后服用的是( )
A.溴化铵
B.胃蛋白酶合剂
C.氢氧化铝凝胶
D.硫酸亚铁
1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注射原则的是( )
A.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B.所取体位利于肌肉松弛
C.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
D.同时注射数种药物时先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14.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可采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 )
A.青霉素
B.普鲁卡因
C.破伤风抗毒素
D.细胞色素C
15.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首先应做的工作是( )
A.测量血压、脉搏、呼吸
B.通知医生和家属
C.安慰患者、控制患者情绪
D.停止输血,给患者吸氧并保留余血
16.茂菲氏壶内的液面自行下降,常见的原因是( )
A.针头处漏液
B.茂菲氏壶以上的输液管漏液
C.导管连接不紧密
D.输液速度过快
17.下述不属于死亡过程的是( )
A.濒死期
B.大脑死亡期
C.临床死亡期
D.生物学死亡期
18.下述选项符合脑出血并发脑疝时瞳孔变化的是( )
A.双侧瞳孔变小
B.双侧瞳孔变大
C.双侧瞳孔不等大
D.双侧瞳孔散大固定
19.吞服强酸类腐蚀性药物的患者,不能施行的护理操作是( )
A.口腔护理
B.洗胃
C.导泻
D.灌肠
20.发现尿毒症的患者表情冷漠、反应迟钝,该患处于( )
A.意识模糊状态
B.谵妄状态
C.嗜睡状态
D.浅昏迷状态
二、名词解释(5ⅹ3=15)
1.压疮:
2.胃肠外营养:
3.无尿:
4.安乐死:
5.心肺复苏:
三、简答题(7ⅹ5=35)
1.简述常用卧位的种类。
2.简述发热过程的各期特点及患者临床表现。
3.简述鼻饲术的禁忌证与适应证。
4.简述“护理观察记录单”应记录的内容。
5.简述输血时查对的具体内容。
6.简述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
7.简述意识障碍的分类。
四、论述题(2ⅹ10=20)
1.试述便秘患者的护理要点。
2.试述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1ⅹ10=10)
1.患者李某,注射青霉素5分钟后突然感到胸闷,气急,同时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湿冷,血压10/6kPa ,请问这是什么现象?如何处理?
护理学基础2试题答案(A)
一、单项选择题(20ⅹ1=20)
1. D 2. B 3. B 4. D 5. B 6. C 7. C 8.D 9.C 10.D
11. D 12. D 13. D 14. C 15. D 16. B 17. B 18. D 19. B 20. D
二、名词解释(5ⅹ3=15)
1.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1分)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分)
2.胃肠外营养:是指由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机体营养素,(1分)使患者在不进食的状况(1分)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增加体重、修复创伤等的一种营养治疗方法。(1分)
3.无尿:24小时(1分)尿量少于100毫升,(2分)称无尿或尿闭。
4.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濒死状态下,(1分)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本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1分)停止救治或用人道的人为方式使其无痛苦地快速死亡。(1分)
5.心肺复苏:是对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1分)导致呼吸、心跳骤停,(1分)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1分)
三、简答题(7ⅹ5=35)
1.答:
包括9类11种
(1)仰卧位:(0.5分)去枕仰卧位、中凹卧位、屈膝卧位。(0.5分)
(2)侧卧位;(0.5分)
(3)半坐卧位;(0.5分)
(4)坐位;(0.5分)
(5)头低足高位;(0.5分)
(6)头高足低位;(0.5分)
(7)俯卧位;(0.5分)
(8)膝胸卧位;(0.5分)
(9)截石位。(0.5分)
2.答:
(1)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1分)表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无汗。(1分)
(2)高热持续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1分)表现:皮肤潮红、口唇干燥、呼吸和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周身乏力。(1分)
(3)退热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表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潮湿。(1分)
3.答:适应症 :(1)不能经口进食者;(1分)
(2)早产儿及病情危重的患者;(1分)
(3)拒绝进食的患者。(1分)
禁忌症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1分)
(2)食管癌和食管梗阻患者。(1分)
4.答:
(1)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1分)
(2)出入量;(1分)
(3)病情变化;(1分)
(4)护理措施 ;(1分)
(5)药物治疗效果及反应。(1分)
5.答:
三查:查血的有效期、(1分)血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1分)
八对:核对姓名、床号、住院号、(1分)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1分)血液的种类和剂量。(1分)
6.答:
(1)护理为主的原则;(1分)
(2)适度治疗的原则;(1分)
(3)注重心理的原则;(1分)
(4)伦理关怀的原则;(1分)
(5)社会化原则。(1分)
7.答:意识障碍一般分为:
(1)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1分)
(2)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1分)
(3)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1分)
(4)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其程度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2分)
四、论述题(2ⅹ10=20)
1.答:首先应确认患者的便秘是非器质性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1分)
(1)帮助患者认识到维持正常排便习惯的重要性;(1分)
(2)帮助患者从建正常的排便习惯;(1分)
(3)合理安排饮食,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1分)
(4)鼓励患者适量运动,根据身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经常进行增强腹肌和阴部肌肉的锻炼;(1分)
(5)当患者有便意识为其提供私密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使其精神放松;(1分)
(6)对体弱的患者护士应陪在身旁,提供必要的帮助;(1分)
(7)选择适当的排便体位;(1分)
(8)排便时可进行腹部环形按摩,促进排便;(1分)
(9)必要时行针刺疗法、服用中药、缓泻剂、灌肠。(1分)
2.答:
(1)环境:要清洁、宽敞定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操作前30分勿清扫。(1分)
(2)工作人员:洗手、戴好口罩和帽子。(1分)
(3)有菌和无菌物品:分别放置,(1分)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须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中;(1分)包外注明名称、灭菌失效日期日,有效期为7d,顺序摆放:过期、受潮应重新消毒。(1分)
(4)进行无菌操作时:30cm距离,(1分)面向无菌区,取用无菌物品要用无菌持物钳,(1分)无菌物品取出后不可放回。手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未经消毒的手臂不可跨越、触及无菌区;(1分)不可面向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如疑有污染或已污染应予更换或重新消毒。(1分)
(5)一位病人使用一份无菌物品。(1分)
五、案例分析题(1ⅹ10=10)
1.答:患者在注射青霉素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2分,只答过敏反应给1分)其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停药,使患者平卧,进行就地抢救。(1分)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水肾上腺素0.5-1ml.(1分)
(3)氧气吸入,(1分)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插管或配合医生施行所管切开术。(1分)
(4)根据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100ml静脉推注或给氧化可的松200mg加5%或者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并给予升压药物如巴胺,间羟胺等。(1分)
(5)遵医嘱应用纠正酸中毒和抗组胺类药物。(1分)
(6)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1分)注意保暖,并做好病情动态护理记录,患者未脱离危险期不易搬动。(1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