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复习材料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它的特征有: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是否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2、社会问题的界定条件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某种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社会现象为客观依据。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共公问题往往是由社会的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社会问题威胁或者触犯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现象有问题。违背社
2、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将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社会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社会有一种倾向,即当某一问题越是与人的行为选择中的道德价值有关,具有鲜明的道德意志抉择的特征,并且直接与众所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所冲突、对立,就越是容易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感,越易被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由社会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她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通过社会的力量可能改善和解决。3、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警觉阶段 决策阶段 改革阶段) 1)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
3、不满和呼吁2) 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3) 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媒的宣扬和推动4) 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5) 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6) 解决社会问题开始4、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要求理解能用于案例分析)1) 社会病态论2) 社会解组论3) 价值冲突论4) 行为偏差论5) 标签论6) 建构主义理论7) 风险社会理论8) 社会冲突论第二章 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1、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社会问题是普遍发生的社会现象: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它具有无国界、无制度性的特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具有特殊性,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形
4、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起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往往和别的社会问题相关联,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是社会问题的一大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社会问题,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却并不认为是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分类(1)二分法:默顿和尼斯贝特将社会问题分为两大类:偏差行为,包括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杀、娼妓;社会解组,包括世界人口危机、种族关系、家庭解组、社区解组、都市交通问题、灾难等。洪雷将社会问题分为:现性社会问题;隐性社会问题(2)三分法:杨国枢和叶启政将社会问题分为三大类:社会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贫穷、农村
5、和都市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等;制度性的社会问题,如家庭与婚姻、老人与福利、宗教问题、就业问题等;个人性的社会问题,如犯罪、色情与娼妓、自杀等。(详细见P38)(3)四分法:H.奥杜姆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将社会问题分为:个人病态问题,如酗酒、自杀、心理缺陷、精神病残疾等;社会病态问题,如离婚、遗弃、私生子、娼妓等;经济病态问题,如失业、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等;社会制度病态问题,如政治腐败、贫民、宗教中的病态等。(4)五分法:兰迪士的分类是:个人调适的失败;社会结构的缺憾;个人对适应的失败;政治和经济问题;社会政策和制度的失调。3、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和方法(P46)解决社会问
6、题应该遵循以下的五个原则。社会规律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符合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社会规范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确定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社会公众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利于维护和谋求社会公众的利益;社会效益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谋求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最大或最高社会效益;社会进步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根本目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遏制社会问题的发展,这一阶段是治标阶段,政府的有关部门将动员社会的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来抑制社会问题的继续恶化;第二阶段是治理社会问题,这一阶段是治本阶段,主
7、要是消除产生社会问题的因素,瓦解产生社会问题的条件。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有:政府解决社会问题主要的方法之一是政策调控;第二种常用的方法是法规调控;第三种方法是传播媒介的抨击;第四种方法是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第五种方法是专业机构的介入。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1、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类型的过渡,它是指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渡期。2、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3、我国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和趋势失范的数量增长比失范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失范烈度增长
8、速度快;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关系有关;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有所减慢。4、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交错性:新旧要素的矛盾冲突;伴生性:社会问题是现代化伴生现象,具有共性和不可避免性;复杂性:因发展速度迅猛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震荡,又由于中国各地区本身情况的不同,发展不平衡,使矛盾更加错中复杂。第四章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论1、方法论: 对方法的理论总结,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指导性原则,一般通过高度概括的理论原则表述出来。2、透视性观点: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是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规
9、律性。这一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是透过肯定性主题进而研究某些揭露性主题和丑恶现象。3、整体性观点:是指在分析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整体性方法避免了单视角方法的局限性,能够对社会问题作出全方位的解释。4、群体性观点:是指我们看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做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在观察问题时要超越个人,要研究群体的结构、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就是要将个人行为放在群体的背景中进行解释。5、客观性观点:是说研究者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它要求研究者不能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而对熟悉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带着自己的价值倾向
10、研究问题,抱着地方性的观念观察问题,而是应该站在超越个人经验的立场,带着新奇的眼光,不抱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倾向,用广阔的世界性的视野去观察问题。第七章 自杀问题1、我国自杀的特征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口、女性以及20-24岁的青年。自杀数是:女子男性 青年老年 农村城市2、 自杀的三种类型利己型自杀: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以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的。利他型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失范性自杀:它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3、 自杀的原因社会结构的视角:社会结构:自杀者的行为是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他们的悲伤是来自他
11、所属的社会阶层的。自杀与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人逃脱保护圈而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促成了自杀。利他型:社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强加在自杀者身上。失范型: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的标准又不能建立,人们的欲望就失去约束,而处于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中,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总是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容易自杀。个人因素的视角:个人遭遇的困难,城乡自杀死亡原因以各种人际关系矛盾为主。个人精神问题,自杀行为是个体适应不良的产物,它是由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4、 预防自杀措施 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 建立自杀劝阻中心; 采取形象教育; 减少渲染自杀情绪、自杀
12、气氛; 开展预防自杀的组织工作; 培养预防自杀的专门人才; 加强职业团体的凝聚力。第八章 吸毒问题1、毒品:毒品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当前吸毒状况的特点短期内吸食者快速增长; 青少年成为吸食者的主力军;吸食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 吸食活动有小群体化的趋向;吸食者身份复杂化; 吸食形式半公开化;吸食地区扩大化; 城乡具有差异性;对毒品认识程度有空白; 复吸率较高。、吸毒的社会原因好奇心和被诱惑是吸毒的主要原因,这与吸毒者个体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贫困和吸毒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怪胎;心理压力促使人吸毒;吸毒的外部诱因是强大的。4
13、、造成戒毒困难的原因精神依赖性:戒毒者的个人心理素质差,抵制不住对毒品的渴望和寻觅。社会歧视:戒毒者回归社会后,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困境:一方面,生活圈子日渐狭小,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面临昔日的毒友以各种“关心”的方式的引诱。社会网络支持不够:吸毒者复吸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家人、亲戚、朋友和邻居的关心爱护。复吸的原因:毒品的容易获得与轻易可以接触到吸毒人群是吸毒者复吸的客观环境因素;毒品的易成癖性,是戒毒者复吸的一个重要的药理性因素,戒毒者的个人心理素质差,是复吸的重要主观原因;政府和社会对戒毒者出所后的帮救措施未能跟上5、戒毒的一般程序急性脱瘾期: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生理
14、体能康复期:恢复患者的体能,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康复治疗期:如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生活技能训练、法制及爱国主义教育等。5、 社工介入的任务和技巧治疗前:评估戒毒者的心理(担忧经济亲朋);评估和启导(心理、滥用情况、影响、过去成长、精神状况、支持网络);治疗期:支持戒毒者完成断瘾(处理实际困难照顾等);跟进:抗复发技巧训练和平衡生活模式的重整;终结期:当事人的能力有所改变;危机因素已降低;懂得享受生活指导未来人生的路。第九章 性越轨问题1、 性越轨问题:即指非婚性关系,它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性交易行为,公众称其为卖淫嫖娼。2、 卖淫:指有代价的或有接受代价直接的与不固定的对象发生的性交。
15、3、 当前性交易的主要特点1) 活动区域的泛化和重点化;2) 人员结构的职业化和多元化;3) 活动地点的多样化和半公开化;4) 活动方式的组织化。4、 买方市场存在的原因分析 只要有不合理的婚姻存在,必然有一部分男性不能充分的满足感情和性欲而离开妻子,充当性消费者;社会流动人口的规模扩大,频率加快,则为男性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性欲发泄创造了空间和条件;社会生活中性信息大量增加和性诱惑因素增多;经济活动中有些不法之徒利用性作为营销手段5、 FSW(性工作者)产生的原因1) 生活贫困所致;2) 性交易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力;3) 家庭保护功能削弱;4) 性罪错的先期体验;5) 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和压力
16、。6、 性交易的控制 纠正认识偏差:在性道德、性习俗上注重婚前的贞操和两性关系的纯洁性与严肃性; 发挥综合治理效应:调动社区组织、文化管理部门、卫生部等密切合作综合整治性交易现象; 建立预防、改造、治疗的专门机构; 建立以性道德为中心的性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色情文化制品的危害性。7、 同性恋:同性恋是指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同行成员之间持续表现的性爱,包括思想、感情以及性行为的人。8、 同性恋的分类1) 真性同性恋 (意向、快乐、情感、复合)2) 双性同性恋 3) 假性同性恋:炫耀型、自我不协调型、自我协调型、隐秘型、暂时 型、双性型9、中国同性恋的特征:相对数字
17、不大但是绝对量很大、青年同性恋者人数占很大的比例。10、同性恋的控制1) 文化方面:首先,要坚持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要加强科学的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最后应在全社会普及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性的生物学只是和姓的社会学知识2) 社会规范方面:从道德上看,推行一定的社会准则以此来规范行动者个人的行动;从法律上看,有必要加强关于同喜你敢问题的立法和正确执法工作。3) 家庭反面: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上要注意防止形成孩子后天型同性恋;其次,党家庭成员出现同性恋者的情况下家庭的态度会对同性恋者本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4) 同性恋自我治疗方面:
18、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理解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要求,自觉接受社会规范;对同性恋的存在有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第十章 青少年问题1.不良青少年问题: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的社会亚文化影响,产生了不为社会主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是一种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感的失范。2.不良青少年的特征1) 道德法制观念模糊,缺乏判别能力;2) 畸形的需要结构,错误的人生观;3) 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辛苦;4) 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5) 思维的片面性,情感的情绪化。3. 不良青少年突出的问题1)校园越轨:厌学、逃学;偶像崇拜狂热;青少年强索:侵害人或倚强凌弱、或以众欺寡
19、,采取言语威胁或暴力手段,公开以借的名义或直接强行索要,向被害人敲诈钱财物的行为2)青少年性越轨:一方面青少年群体有学习青春期生理知识和性知识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性教育十分欠缺,家庭、学校、社会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科学的性知识和健康的性教育3)不良青少年团伙:基于青少年个体社会地位的相似性、面临困惑的相似性、受到刺激的相似性,这使得他们易于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上达成一致,相互信任,相互感染,并不断得到强化。4)网络病:过度依赖网络而影响正常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现象。如:网络成瘾:整日整夜、废寝忘食地上网,完全放弃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人际交往。网络性隐:指迷恋虚拟世界中的异性而不能自拔。网络宣泄
20、:具有网络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存在强烈的破坏欲,在网络上以匿名的形式进行破坏社会规范的行为。4.青少年犯罪:指整个青年和少年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5.青少年犯罪主要的特点闲散青少年成为犯罪主体; 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化犯罪开始增多; 团伙犯罪是主要形式;女青少年犯罪数增多; 突发性犯罪多。9、 越轨青少年问题的原因1)不良社会化因素:家庭教育偏差:家庭过分溺爱、家庭放任自流、家庭破裂创伤、冷漠家庭氛围;社区交友偏差;社会学习偏差:直接学习(仿效犯罪)、简介学习(不良亚文化)。2)个人因素:主要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3)家庭因素: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
21、社会经济地位,管教态度、教养方式。 4)学校因素:学校有时并未能发挥社会化功能,教导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 5)朋辈因素: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6)一般社会因素:不宜休闲活动场所、网络。10、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宏观预防:政府预防,主要通过政府立法和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实现。 中观预防:社区预防,及时发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苗头,与这些青少年接触,交流,预防制止犯罪。 微观预防:学校预防、家庭预防(教育、环境)第十一章 残疾人问题1. 残疾人:在我国,残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拾取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
22、中不便于发挥长长作用人。2. 残疾人群体的特征首先,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碍是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特征。 其次,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残疾人群体的普遍特征。 第三,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第四,政治上的低影响力第五,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第六,心理特征如下: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在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感;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 3. 残疾人面临的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康复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社会活动困难问题4. 残疾人问题
23、的原因经济结构的转轨:在转型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正破旧立新,还相当不完善,不能达到有效的保障弱势群体的作用;人口结构的转变: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人口的减少,残疾人依靠家属供养的困难越来越大;产业结构的转变5. 解决残疾热问题的途径1) 确立新的残疾人观;2) 健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规体系;3) 家里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生活、劳动、医疗、教育、服务保障);4) 社区工作的方法的运用:运用社区工作方法,营造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应用个案工作的方法(社会康复治疗);应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展开(把康复对象组织起了,寻找适宜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第十二章 失业问题1. 失业:是指在规定年龄内,具有劳
24、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简单定义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一段时间内曾经以各种方式努力找工作,但未找到的人2. 失业的原因(选择题) 3. 失业的类型(选择题)第十三章 贫困问题 1. 贫困:物质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和无助性等 类型:相对贫困: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达一定程度时的生活状况。绝对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 客观贫困:是指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主观贫困:指某些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他们自己处于贫困状态 区域贫困:指根源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和历史机遇的区域
25、连片分布的贫困个体贫困:是指由于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和机会不均等原因导致的贫困,这种贫困的发生与区域无关长期贫困:是指一个个体经历了5年或5年以上的确切的能力剥夺。 暂时贫困:是指因自然灾害、疾病或其它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 。2. 反贫困的措施国际反贫困战略1)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的人力投资既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又能被生产部门所吸收;2) 较少贫困的经济增长方式;3) 人口控制、资源和环境保护;4) 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农村反贫困措施(P321)1)制度性扶贫 2)开发性扶贫 3)集中性扶贫 4)社会性扶贫 5)开放性扶贫第十四章 婚姻家庭问题1. 婚姻:是指为社会制度所认可的两
26、性之间稳定的关系,主要指涉及男女双方关系的制度化安排。婚姻的本质在于它是依社会风俗和社会法律规范化了的人类个体的两性结合,是热泪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2. 我国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特点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家庭最多的国家;2) 大概率现象和大概率价值观;3) 我国婚姻和家庭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3. 家庭暴力含义:不论发生在公共场所或私人生活中,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原因:(女性主义)第一,男权制度下;第二,社会性别定型 ;第三,私人空间。 (社会学)第一是来自社会方面的控制和压力,包括社会大环境
27、的变迁与影响,社会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压力与控制;第二是来自文化传统观念的压力和控制;第三个是经济的压力与控制。 预防措施:首先,女孩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婚姻,在恋爱期间,要学会观察对方家庭状况; 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文化观点,消除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不合理现象; 再次,要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加强其经济地位;最后,要向妇女提供支持环境和法律保障并呼呈社会给予重视。 4. 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在未办理离婚手续的情况下,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未登记而实际上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纳妾是指一位男子,家有几位妻子。5. 婚外恋:婚外恋是指已婚夫妇在婚姻之外与其他的异性之间存在着
28、的一种恋爱关系。6. 离婚的原因 个体方面的原因其一,性格志趣不同;其二,婚前基础差是离婚率上升的温床;其三,婚姻的心理准备不足:一是不懂得爱情关系与婚姻关系不同;二是对婚姻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爱情生活只有两个人。婚姻生活很复杂,它牵扯到许多人。婚姻使丈夫变得不通情达理,使妻子变得唠叨琐碎起来;其四,婚姻双方角色期待的差异;其五,“第三者”的插足7. 婚姻家庭问题的社会原因1)观念变化:过去的婚姻是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但在现代个体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增大,婚姻越来越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也越来越随便;2)社会流动增加:社会流动造成的大面积的社会交往,势必冲击婚姻家庭;3)理想婚姻
29、和现实的差距:物质和生存需求满足后,人们开始向婚姻寻求更多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满足,因而对婚姻的期望也大大提高;4)社会竞争压力:人们在个人发展和婚姻、养育后代等问题上无法做到很好的平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便捷式的同居、丁克家庭等。3. 社工对婚姻家庭问题的介入1) 协调婚姻家庭关系,增强婚姻家庭关系的调节功能方面可以采取个案工作和团体工作的方法;2) 对青少年进行婚前的婚姻家庭辅导;3) 在社会上建立专门的妇女援助机构;4) 推进保护妇女的立法工作。第十五章 游民问题1.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地,跨越了一定的行政管辖范围,在某以地区暂住、直流、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常住地
30、的人口。2. 游民:流动人口中无正当职业、我稳定收入来源、吴固定居所的“三无”人员以及以非制度化的手段甚至非正当手段谋生的人员。3. 游民的特征1) 他们找到临时性的工作;2) 这些人通常是小团体活动,通过以初级群体为纽带;3) 有点长期滞留在城市,对城市的非长长生活已经相当熟悉;4) 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到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热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5) 通常有反社会的心态;6) 这些人没什么理性的人生观。4. 游民产生的原因1) 就业歧视:一些大城市为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对外来人口实施总量控制等限制外地人口就业措施,导致农民工游民化趋势逐渐凸显2) 制度隔离:农民工居于边缘地位的弱势
31、群体,仍为城市的社会制度所隔离和排斥3) 无认同感:农民工进城后,随着而是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对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产生怀疑。5. 对策和建议1) 加强政府的就业管理和服务2) 社会关心3) 组织就业流浪儿童问题1. 流浪儿童:是指在18周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长期在外游荡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2. 流浪儿童的特征1) 流浪中的儿童生活在边缘性社会空间-支撑和庇护的社会关系和福利丧失,归属文化和人生方向无着落,给其带来了不安和逃避的倾向;2) 社会化中的文化制约基础和价值体系大量崩溃,感情纽带废失,造成儿童社会化的被动性、内在空洞态和随意性; 3) 流动性、匿名
32、性和非社会性的人际接触,造成对社会的归属感、联系感和亲密感丧失,形成被隔断、孤独和不稳定;4) 流浪儿童是孤立的且浮动的。 3. 流浪的原因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家庭、教育、社会等是导致儿童出外流浪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排第一位,其中包括家庭解体和家庭教育失当或虐待儿童等。 1) 农村贫困2) 歧视的教育3) 家庭原因4) 传播媒介的诱惑4. 流浪儿童救助和对策要从生活上救助;要进行心理矫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与技能教育;要改变现行救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1)宏观上的对策(讨论)2)微观上的工作(林万亿) 第一层就是紧急救护; 第二层是转型过渡服务; 最后一层就是对游民的持续追踪的永续服务。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