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政治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 1、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2)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这两个属性。 统一:同时存在于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货币1、产生原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
2、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2、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本质:一般等价物(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1)两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A、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B、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买卖过程):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A、原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B、特点: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
3、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3)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4)商品流通:含义: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这一公式表明了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了。)5、货币流通规律:(1)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买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2)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三、纸币:是指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1)纸币是价值符号,不是货币;纸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故纸币不是商品。(2)国家
4、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3、发行和流通: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受客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原因 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2)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5、电子货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形式。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信用卡
5、、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2)种类:最具代表性的是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3)适用范围:持卡人可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也可在指定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4)功能及特点: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
6、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类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单位凭转账支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帐户。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信用卡和支票只是一种信用凭证,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能充当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也不能充当世界货币职能。二、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1)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或者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降低(跌落),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2)外汇汇
7、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则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降低,外币币值升值,人民币币值贬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则外汇汇率降低。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1)含义:指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1)具体/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2)直接因素:供求关系(即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具体表现(对谁有利就是谁
8、的市场):(1)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2)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1)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价值量和价格的关系(呈正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1)商品价值量是指价值的大小,是由社会
9、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其成正比关系,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某种商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对生产者的意义:A、个别劳动时间短/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B、个别劳动时间长/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决定了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3、劳动生产率(1)含义: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9(2)分
10、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3)与商品价值量关系: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商品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4)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5、价值总量:指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的总和。(2)公式: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 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
11、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第二框 价格变动的影响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者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反方向发展。(1)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涨,需求量下降);(2)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价格跌,需求量增加)。 2、商品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不同(1)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
12、比较大: 3、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1)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呈正方向变化。(2)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一、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1、居民的收入:(1)当前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正相关关系)(2)未来收入预期(正相关关系) (3)收入差距(反相关关系)2、物价总体水平(反相关关系):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1)物
13、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 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2)措施:国家稳定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 抑制物价上涨(稳定物价)。二、消费的类型 1、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三类:(1)钱货两清的消费(最常见的消费形式):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完成的消费。(2)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不能等同于超前消费。(3)租凭消费2、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划分为两类:(1)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商品,如彩电、食品等,其特点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开的。(2)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服务,如家政、维护等,其特点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往
14、往是同时进行的。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划分为三类:(1)生存资料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2)发展资料消费:能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3)享受资料消费:能使身体愉悦,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2)公式: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3)意义/影响/关系: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
15、提高,消费结构改善。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态度(评价):消费是否应该从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明星代言,偶像推销属于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态度(评价):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态度(评价):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是不值得提倡的。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态度(评价):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应大力提倡。二、做理智的消费者(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 发展生
16、产 满足消费一、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因此,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计算机、DVD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没有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服务。(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
17、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对劳动再生产有重要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1)内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只有大
18、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3、措施:(1)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为主体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1)
19、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2)构成: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国有经济含义:是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成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处于支配地位。 作用:A、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B、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4)集体经济:含义:是指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合作社、集
20、体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 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A、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B、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5)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21、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贸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1)个体经济含义: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特点:A、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B、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 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私营经济含义: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特点:与个体经济相比
22、,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3)外资经济: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管理方法先进、投资分配。 作用: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
23、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要求(措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 公司的经营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1)含义: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3)作用:企业是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中国有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4)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
24、制。2、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4)公司与企业的关系:公司是企业,但企业并不一定是公司,因为企业也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公司制不是现代企业唯一的组织形式。公司和企业的区别:公司是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企业则不一定。3、公司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1)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公司
25、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是否发行股票。(2)不同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资本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发起人数量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东表决权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一股一票原则。公司财务不必向全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注册资本限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额比较高,最低限额为人民
26、币500万元。(3)相同点: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股东一般对公司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公司具有名称、章程等。 公司的组织机构一般都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三部分。 股东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4、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结构名称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总经理及其助手董事会性质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职能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对董事会和经理监督5、公司制的优点:(1)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2)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
27、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1)目的: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2、公司的发展(影响公司经营成败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法律的制裁。3、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经营管
28、理不善的后果:被兼并或面临破产)(1)企业兼并含义: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2)企业破产 含义: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1)含义:是指劳动
29、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2)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3)地位: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劳动光荣:2、就业(1)就业的意义:就业是安国之策,民生之本。 对社会而言,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劳动者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A、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B、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我国的人
30、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劳动者就业观念不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党和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首先、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总量。 (根本途径)其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再次、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进再就业工程,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劳动者个人:首先、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其次、转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次、做好自主创业准备、发扬创业精神(4)如何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树立自主择业观 树立竞争就业观 树
31、立职业平等观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必要性(原因):(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2)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的权利。 3、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1)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
32、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2)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4)具体措施: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1、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
33、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靠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各商业银行。 3、目的:有的是为孩子上学做准备,有的是为了购房买车,有的是为了养老,还有的是为了资金安全。直接目的:为获得利息最终目的:因人而异 4、存款利息(1)含义: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2)影响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3)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4)利率: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5、分类(1)活期储蓄:含义: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 特点: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安全风险低、但收益低。
34、(2)定期储蓄:含义:事先约定期限、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特点: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地位: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货款业务、结算业务(1)存款业务:没有存款,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2)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分类:从贷款对象看,主要有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前者是发放给工商企业的贷款;后者是对消
35、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贷款条件:银行要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3)结算业务: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收取一定费用。(4)其他业务:债务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第二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一、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发行股票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1、股票的含义、发行目的(1)含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2)发行目的:筹集资金。 2、股票代表持有者(即股东)的权利(1)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
36、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出资,但可以转售。 3、股票流通: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 4、股票投资的收入与风险(1)收入:股息或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2)风险: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公司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就要赔本。股票价格要受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5、股票的特点:高风险、高收益、流通性强。 6、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的意义: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
37、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二、稳健的投资债券(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 1、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3、种类及其特点:类型发行者收益风险国债中央政府小小金融债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中企业债券企业大大三、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1、经营机构: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 2、作用:规避风险、转移损失、获得保障。3、商业保险的分类(1)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2)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4、订立保险合
38、同应遵循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四、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的特点(1)储蓄:收益最小,风险较小,流动性强。 (2)债券:收益较大,风险最小,流动性差。(3)股票:收益最大,风险最大,流动性较强。(4)保险:不出险没收益,出险后高收益。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劳分配(1)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
39、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4)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5)意义、作用:对劳动者个人: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
40、地位。 对社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二、多种分配制度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适用范围:个体经济)2、按生产要素分配(1)适用范围:私营、外资经济。(2)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土地、资本等。(3)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的
41、公平(1)表现(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重要举措之一(初次分配)内容: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具体做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
42、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3)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内容: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具体做法: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意义: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
43、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
44、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第一框 国家财政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1)含义: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2)运作方式/实现过程: 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财政的巨大作用: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
45、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缩小收入差距、免费义务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