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单元教学要求: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
2、、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共案主备人: 丁界利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2、3、4,例1、2、3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认识
3、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故事中为什么孙子为爷爷准备的竹竿会不够长?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1、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用拃来量一量学生课桌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后来人
4、们终于统一了长度单位,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今天先来学长度单位厘米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我们身上,我们身边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2、交流得出食指宽大约一厘米,语文的田字本上的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一厘米,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4、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
5、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丁界利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二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P4,例4,练习一中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
6、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5、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米尺、1米长的绳子或棒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如果想知道这块黑板的长是多少,可以怎么量?二、 建立米的观念(一)、认识米1、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2、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或1米长的绳子等,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3、 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尺或1米长的绳子等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大约是1米?学生
7、活动。4、 让学生两臂伸平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大约也是1米?学生活动。(二)、用米量1、 让学生量出1米长的绳子,看看这1米长的绳子到底有多少厘米长呢?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全班交流反馈。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去量1米长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三、 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 测量跳远时的距离投影出示P5做一做,教师结合图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2、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再用卷尺量,比一比用哪个量更方便。引导学生得出量更长的东西用卷尺更方便。3、 同桌相互量一量对方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四、 课堂总结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丁界利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三课时 线段的认识共 案个案教学内
8、容:课本P5、6,例6、7及练习一的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学会用刻度尺画限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教学准备:刻度尺、各种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出示线段,告诉名称,揭示课题。二、 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 认识线段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发现线段的基本特征:有两个端点;是笔直的。得出:
9、这些图形都叫线段。它们都有两个端点。2、 测量线段这些线段中,哪条最长?哪条最短?学生判断线段的长度并说明判断的方法。怎样做可以知道?得出用尺子测量。请学生实际测量一下,看谁判断得最准确?全班交流汇报。说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3、 画线段请学生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学生尝试画线段。画好后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画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全班交流总结画线段的方法。三、 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 完成练习一第七题。反馈: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丁界利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四课时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7,例8及练习一的相
10、关习题。教学目标:4、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想象,思考。5、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掌握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 教学重点:通过对厘米和米两个单位名称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增强长度单位的感知能力。教学准备:刻度尺、各种实物图片。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学校的旗杆需要买升旗用的绳子,老板问我旗杆多长,我想请小朋友用上我们新学的单位名称来告诉他。指名说一说是13厘米还是13米。二、 观察体验,学习单位名称的选用方法1、你觉得13厘米还是13米?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给大家看看13厘米是多长吗?3、你能说一说13米大约是谁的长度呢?三、 巩固深化,实践应用完成练习一第8题
11、。反馈: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
12、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安排:约13课时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法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12、13 例1、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
13、影、主题图、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P1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题个数学问题吗?如何列式?二、动手操作,掌握算法1、教学例1出示算式35+2(1引导学生回忆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2)教学竖式计算师:这个过程我们也可写成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P12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怎样对位、计算。3、小结,板书课题:不进位加法。4、教学例2。学生尝试列出竖式,交流算法,并说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4、5、完成P13做一做第1题。三、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P1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P13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二课时 进位加法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14 例3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通过口算、估算、笔算、实践操作等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3、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并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竖式
15、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第14页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题个数学问题吗?如何列式解决?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示算式35+37,引导学生摆出小棒2、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计算?3、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4、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5、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
16、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完成练习二第3题。、思考题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三课时 练习课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15、16练习二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
17、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100以内的加法运算。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学习了关于100以内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2、口算P15练习二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订正,二、练习巩固。1、完成P15练习二第1、4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第4题时要注意什么?2、完成P15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3、完成P15练习二第6题。下面各算式的十位上是几
18、,为什么?4、完成P16练习二第7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5、完成P16练习二第8题。6、完成P16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7、完成P16页练习二第10题。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8、完成P16页练习二第11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四、随堂练习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四课时 不退位减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18例1练习三第1、2、3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
19、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小圆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师: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北京)2、出示奥运金牌榜。从金牌榜中你知道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出示P18例1表格)那我们先来解决“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20、、教学例1。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1)引导学生口算。(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3)竖式计算。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引导学生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2、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P18做一做第2题,学生边计算思考下面的问题。2、完成P20练习三第1题。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三个小题进行对比,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3、完成
21、P20练习三第2题,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4、完成P20练习三第3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四、随堂练习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五课时 退位减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19例2、3练习三第4、5、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
22、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准备:小棒,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来解决“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2。板书算式:51-36(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2)列竖式计算。让学生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尝试列竖式计算思考: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减起方便吗?学生相互交流、汇报。(3)比较。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例1是不退位减
23、,例2是退位减。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2、教学例3。出示题目:5024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3、归纳总结。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P19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P21练习三第6 题。3、完成p20练习三第5题。同桌两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4、完成p20练习三第4题,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六课时 练习课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21、22练习三
24、第7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总结引入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二、巩固练习1、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21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2、P21练习三第8题。(游戏:找妈妈。)3、P21练习三第10题。(比
25、赛:夺红旗。)4、P21练习三第9题。(计算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5、P22练习三第11题。估计一下卡片上的算式的得数比50大还是小。6、P22练习三第13题。7、P22练习三第12解决问题。8、P22练习三第14题。三、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四、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七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23、24例4,P25练习四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
26、能力。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解决问题:小明有18本故事书,小兰有15本故事书。(1)小明比小兰多几本?(2)小兰比小明少几本?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4 (1)(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2、教学例4(2)(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7、。(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3、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P24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全班交流汇报。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随堂练习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八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练习课)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25练习四第38题
28、。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昨天我们学会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今天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板书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练习课。二、巩固练习。1、口算。(练习四第四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订正,选择其中一题说一说是怎么算的。2、列式计算。(补充题)(1)一个数46,另一数比它多27
29、。求另一个数是几?(2)比82少33的数是多少?3、解决问题。(第3、5、6、7题)指导学生读题,分析信息,选择有用的数据解决问题。4、第8题,同桌交流,想一想如何计算简便。三、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什么?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九课时 连加、连减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27例1、2,P28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3、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
30、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出课题1、口算。7+6+5 8+9+1324-10-7 20+30+1 17-3-4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连加连减。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二年(1)班的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表(课件出示课本图片及统计表。)1、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出示问题:一共要摘多少个?可以怎样列式?(283422)三、教学新知1、教学例1。问:如何计算283422(1)组织学
31、生讨论,这到连加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分几步算?让学生在组内尝试解答。(2)学生汇报尝试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介绍两种简便写法 (4)比较三种书写格式。(5)完成P28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2、教学例2。(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44026(2)组织学生讨论:这道连减题怎样计算?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老师板书。(3)对比连加的竖式计算,还可以怎样简写竖式?(4)思考:这道题哪步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口算?(5)要解决“还剩多少个?”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完成P28做一做第
32、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3、小结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3题。1、第1题和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指导。2、第3题。学生独立读题完成。四、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让学生说说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五、布置作业。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十课时 加减混合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4,做一做,P29练习五第4、5、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
33、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 复习竖式计算。362817 652521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教学例3。师:同学们,你们都乘过公交车吗?你瞧,一辆公交车缓缓的开过来了。(让学生观看课件,出示例3。)(1)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题意: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672528引出课题:加减混合(3)指导教学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指名小组汇报板演。2、指导完成课本P28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用简便写法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巡视检查、并帮助个别计
34、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后,进行集体订正。3、教学例4(1)说一说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思考:有简便的写法吗?4、指导完成课本P28下面的“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题,分小组比赛完成。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五、布置作业。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十一课时 练习
35、课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30、31练习五第7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三个数的加、减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及笔算的书写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 复习口算,第8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二、巩固练习1、第7题。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2、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订正。3、第11题。 游戏:算式接力比赛。比一比,看哪一组先夺到红旗。4、第12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36、独立完成计算。算好之后,你发现了什么。5、解决问题。(1)第9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想一想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列式计算?(2)第13题。先引导学生理解这张统计表的意思,然后解决下面的问题。6、第14题。看谁想的方法多。7、思考题。 做这个题目前先让学生完成这个题目:把1、2、3、4、5这5个数填入圆圈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到9。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五、布置作业。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十二课时 解决问题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32、P33练习六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含有两个问题的题目。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
37、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含有两个问题的题目。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含有两个问题的题目。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1、口算,练习六第3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并选择一题进行竖式计算。2、谈话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创设情境学校开设了美术兴趣小组,让我一起去看一看参加的情况吧。出示题目: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
38、一共有多少人?1、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 这例要解决几个问题?3、 怎样解答?引导学生逐个分析问题,寻找有用的信息列式解决问题。4、 验证答案。5、 小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6、 完成“做一做”小组讨论分析,集体交流汇报。三、巩固提升1、练习六第1题。2、练习六第2题。3、练习六第4题。四、课堂小结五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十三课时 整理复习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30、31练习五第7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那些知识,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
39、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整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一下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板书:整理和复习1、 这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2、 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3、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4、 总结。(1)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40、2)都要从个位加起。(3)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减法中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二、分类复习,巩固知识。1、复习笔算两个数加减法。学生独立进行笔算,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指名学生板演。2、复习笔算三个数加减法。(P35第2题)(1)先比较上下两题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说一说它们各按什么什么顺序计算的。(2)笔算各题。(3)展示交流。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练习七第4题。三、拓展提升 P35思考题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共案主备人: 周立红 授课日期 星期 内容第十四课时 整理复习练习课共 案个案教学内容:课本P30、31练习五第714题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