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答案.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607538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89.29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案全解全析 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专题一太史公自序 三年模拟 1.B A项,“宥”“囿”音同。C项,“痼”“锢”音同。D项,“殚”“箪”音同。 2.A B.宣—渲。C.惠—慧。D.遥—摇。 3.D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应用“难以卒读”。 4.C A项,“分析、研判和监测”语序不当,应该是:监测、分析、研判。B项,“由于……导致的”,句式杂糅。D项,“诸”等于“之于”,和“于”重复。 5.A B项,省略号前逗号去掉,括号放到“近似值”后边。C项,“如同”后的破折号删掉。D项,歌曲名用书名号。 6.C ①句“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渗入其中”,引出⑤句“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根据上下文语境,④句“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是紧承“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一句,由此可以排除A。 7.答案 发光细菌 非致病性 淡水型 水质检测材料 验证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提取关键词,实际上是压缩语段的变型。考生作答时,可以分成两步完成:①分清层次,概括核心内容。这则信息共三句话,其中第一句话的主要介绍对象为“发光细菌”。第二、三句话强调了它的特性和应用范围,从而提取“非致病性”“淡水型”“水质检测材料”。②抽取关键词,概括要点,要做到准确。可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可提取“验证”。 8.答案 ①语文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习。②学生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④学生能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⑤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所给的句子并能够划分句子成分,然后通过抽取句子主干,使修饰成分独立等办法分成几个不同的句子,同时注意句子顺序的排列。 9.答案 (1)提升人们幸福感应从改善国民收入着手。 (2)改革分配制度,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原材料中提到“2012年中国百姓最期待改善的事情,依次是收入状况 (65.25%),缩小贫富差距(39.1%),社会保障(36.14%)”,这就为拟写建议提供了思路,即中国百姓最期待的,就是亟待政府、社会去解决的问题。对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可以综合起来写,也可以分开写。 五年高考 1.C A.“埠”应读bù。B.“蔫”应读niān。D.“坍”应读tān。 2.D A.阳春白雪: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高雅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常与“下里巴人”对举。B.通常:①形容词,一般,平常;②副词,表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事情有规律地发生。C.迥异:形容词,相差很远,迥别。D.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物品。 3.答案 (示例1)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2)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解析 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例句中的隐性条件。如第一处画线句中的“默默无闻”与“坚守”照应,所以①处仿写的语句中的成语也应与“勤耕”照应。第二处画线句中的“加减乘除”是数学学科中的用语,因此,②处的仿句也应是某一学科的内容。 4.答案 (1)A (2)C (3)A (4)D (5)①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②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③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 (1)谢:道歉、谢罪。 (2)A.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B.动词,做;介词,替。C.连词,于是、就。D.连词,表转折;表并列。 (3)姚敬恒一生事事亲自去做,不写书,所以很少有知道他的人,因而名声未彰。 (4)本文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并非“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5)①躬:亲身、亲自。鼎足:并列。顾:不过,只是。②贸:交换,买或卖。劣:差、坏。愠:生气。③而:竟然。 [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收录了前代讲学的多位先生,有出身于农业、工业、商业当中的人,结为一卷,来勉励求学的人。据我近来所听到的,近日应潜斋的优秀弟子中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从父亡无所荫庇的环境中崛起,成为学者。凌、沈的名声更大,在沈端恪公所写的传书中(可以)看到,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姓是旧时杭州受人尊重的姓。敬恒小时候死了父亲,他(姚敬恒)的母亲是位贤能的妇女。敬恒科举考试不中,隐居在店铺集中的地方,稍微挣一点儿钱来养家。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这种坏事吗?我没有指望了。”敬恒很害怕,长时间跪着谢罪,希望能够(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跟从应潜斋先生学习,每天朗诵一遍《大学》,应潜斋很喜欢他。(姚敬恒)一言一行都牢记老师的教导,淡泊含蓄,做任何事都一定很厚道。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长叹说:“我没有用来为他治丧的东西。”敬恒说:“请允许我为您做这件事。”沈甸华的殡葬都出自敬恒之手。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物品,只有敬恒的馈赠他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东西不是从不义中来。”可是敬恒不敢多送(他东西),常常等到他缺乏的时候才送给他,他一生乐此不疲。潜斋去世,敬恒按照古代老师弟子间的礼仪治丧。姚江的黄晦木先生,很少有让他满意的人,唯独看到敬恒时大加赞许,说:“他特立独行,是传记中的人物啊。” 曾经在福建地区游历,福建都督姚公盛情邀请他,拿清政府平定台湾的事向他询问。敬恒说:“郑氏政权不久就会终结,(这是)一定的。但是福建民力已经枯竭,您当凭借什么呢?”福建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可是敬恒因为(专心)研究道的缘故,挣的一点点钱没什么增加却更加勤于施舍,渐渐不能支撑,于是家道从此衰败。 晚年因莫须有的罪名身陷囹圄。宪使入狱查看囚犯,敬恒正朗诵《大学》,宪使认为他不寻常,进入他的囚室,看见他的桌子上都是程、张的书,唤他坐下一起谈话,非常惊讶,当天就释放了他。可是敬恒最终因贫穷而死。他一生事事亲身践行,不写书,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写了志,又挑选他的事来给他作传,以便和凌、沈两位先生相当,并且来等待后世有李二曲这样的人。(我)细访他母亲的姓,最终未能访到。 专题一专题达标测评 1.C “羲”应读xī。 2.B A.侦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此处应用“侦察”。B.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C.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D.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3.C A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改革的层次趋深、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利益的多元化,掣肘改革的力量也在增强”。B项,两面对一面,“能否”和“起着重要作用”不对应。D项,“假造以……的理由”句式杂糅。 4.B 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 5.D 失:散佚。 6.D A项,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今义,城市的行政首长。B项,涕:古义,泪水;今义,鼻涕。C项,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D项,是非:事理的正确与错误。 7.C A项,“隐约”在句中的意思是“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是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B项,“文学”在句中的意思是“精通文献经典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C项,“郁结”的意思是“积聚不得发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D项,“整齐”在句中作动词,意思是“整理”,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形容词,意思是“不凌乱”。 8.C A项,好像。B项,即使。C项,在……时候;因而。D项,在。 9.D 被动句的本质特征有两点:一是句子的谓语必须是谓语动词,二是句子的主语必须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而D项 句子中的谓语“近”并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当“切近,有效”讲,“于”也不当“被”讲,而应解释为“比”。所以D项并不是被动句。 10.B “害”应解释为“嫉恨”。 11.C 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语气词,相当于“了”。C项,目的连词,“用来”;介词,“把”。D项,均为助词,用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名词性短语。 12.D “反衬‘礼’更重要”与文意不符。 13.答案 (1)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2)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解析 (1)“所以”表原因,“本”解释为“根本”。 (2)“然”“所为用者”“所为禁者”分别解释为“发生”“施行的作用”“禁绝的作用”。 14.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官盛则近谀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粪土当年万户侯 (5)引喻失义         (6)黄发垂髫 (7)岂因祸福避趋之      (8)梧桐更兼细雨 (9)失之豪厘         (10)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5.B “也有作为常人的远死向生的心态”这种说法不对,原文是说“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重要的是他还有远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事要做”。 16.B “无数的文人墨客可能津津乐道于《史记》的文法与技巧,心悦诚服于司马迁学养的博大与精深”,而作者更看重的是司马迁的精神层面。 17.D 作者感谢汉武帝是一种反语说法,没有汉武帝,还会有其他的封建专政统治者,同样也会对有良知的耿直的司马迁进行迫害。 18.答案 (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作了比较系统的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测试题,将下定义和语句衔接结合起来考查。 19.答案 (示例)司马迁正埋头于孤灯下,在史海中踽踽独行 太史公正正襟危坐,向一个老朋友讲述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怨恨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注意用细节刻画形象,反映司马迁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品质。 20.答案 (司马迁)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弯曲正直的脊梁,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颂赞。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在读懂原句的基础上,把原来以“人们”为主语的前果后因的句子,调整为以“司马迁”为主语的前因后果的句子,重新叙述这句话,语序需要调整,主要语言信息不能改变。 21.[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只蜜蜂和一只雄鹰相比,虽不起眼,可它能传播花粉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但是,生命却有轻重之分。本次作文,可以记叙熟悉的人和事,突出其生命是有价值的,有分量的,是比泰山还重的。为了更加真实感人,可引用一些大家熟悉的名人名言,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还可以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如“如何看待生命的轻重”等。要使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可引用一些名人的事例,如司马迁、文天祥、屈原等人的事例。 专题二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专题二夏本纪 三年模拟 1.D A.“扺”应读zhǐ。B.“拈”应读niān。C.“皴”应读cūn。 2.B A.磬—罄,拌—绊。C.旺—望。D.废—费。 3.C A.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B.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应该用“千丝万缕”。D.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喻对出现的问题容忍迁就,不加干预。 4.C A项,表意不明,“从来不请假”有歧义,既可指小李一贯不守纪律,不请假;也可指小李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总是按时到公司,没请过假。B项,成分残缺,应在“领导经济工作”后加“的有效性”。D项,“伤亡的结果人员报告”语序不当。 5.B A项中“严肃地说”后面应用逗号,句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中的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D项中问号前的句子并非问句,问号应改为逗号。 6.A 注意话题的前后一致。由开头的“书写”可知④为首句,排除C、D项。从逻辑上看,先有①中“人们发现了”,再有②中“由此”,排除B项。 7.答案 (示例1)曾提出“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 (示例2)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曾提出“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 解析 短句变长句,要弄清这些短句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可用作长句主干的一个句子,然后将其他短句改成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最后还需要检查该句是否为单句。“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作为主干句。 8.答案 (示例1)(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示例2)(道德风险是指)签约的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私自行为。 解析 根据下定义的格式来确定各项内容。下定义的基本公式:被定义概念=(是)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他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比被定义者(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首先确定“道德风险”是被定义的概念,③句中“私自行为”是“邻近属概念”,也可以把⑥句中“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看做是“邻近属概念”,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可以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则是“种差”。把这些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格式整理为答案即可。 9.答案 友谊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诗歌,能让灰暗的心情变得亮丽 友谊是一道万能的公式,能化解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修辞的运用、句子的仿写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准确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句子中要有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相似,同时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五年高考 1.B A.“梁”应为“粱”,“寇”应为“蔻”。C.“磨”应为“摩”。D.“城”应为“诚”。 2.A B.不合逻辑,“经历”包括“任职时间”,不能并列。C.成分残缺,可改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D.成分赘余,“攸关”意为“关系到,涉及”,应删去其后的“到”。 3.答案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析 此题考查给事物下定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这段文字共有4句话,第1句说创造的内容,第2、3句说创造的目的及成果类型,第4句说创造成果必须具备的条件。应筛选出三个部分的要点,加以整合概括。 4.答案 (1)A (2)B (3)D (4)①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解析 (1)登:考中。 (2)②为侧面表现马文升恪尽职守,③是对太子的劝导,④表现马文升忧民之情。 (3)“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不正确。原文最后一句话意为“大盗到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这里,舍之而去”。D项内容与原文不符。 (4)①耆硕:年高德劭。推心:诚心诚意。②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 [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外貌奇伟卓异,多力气。考中景泰二年进士,授官御史。先后巡视山西、湖广,刚直不阿的品格很显著。成化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平定满四之乱,记功晋升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亡百姓,政绩很显著。这期间于黑水口击败贼寇,又于汤羊岭击败贼寇,刻石记功而还。晋升右都御史,总管漕运。淮、徐、和发生饥荒,调拨十万石江南的粮食,五万两盐价银救济百姓。孝宗即位,召拜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议论十五件事,都经讨论而施行。皇帝在藉田耕作,教坊用杂戏进献。马文升严正地说:“新天子应当懂得农事艰难,要这些干什么?”皇帝马上责令撤去。第二年,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像以前一样提督团营。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时在边塞窥伺。马文升严格查核众将校,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邪之人非常怨恨,夜里拿着弓箭在马文升门前窥伺,有的人写诽谤的文书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多次分条上奏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应当说的,即使不属于自己的职分,也言无不尽。曾经认为太子年满四岁,应当早日教导,请求选择醇厚谨慎年高德重熟知书史的人,抚养扶持,所有的言语行动都用正道来教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请求命令有关部门赈救抚恤,训练士兵以防备意外。皇帝都认真地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帝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屠滽,倪岳去世后,用马文升代替。南京、凤阳狂风暴雨毁坏房屋,拔起树木,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膳食,撤去音乐,培养仁德减少过失,驾临御前讲席,杜绝游宴,停止不紧急的事情,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不久,又上奏吏部职掌十件事。皇帝都褒奖采纳。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由宦官把持,马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请求离职,皇帝同意了。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有文武之才,长于随机应变,朝廷重要决议往往等他决断。功劳在边防重镇,外国都听到他的威名。尤其重视气节,为人品行方正,正道直行。去世后过了一年,大盗到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这里,舍之而离去。 专题二鲁周公世家 三年模拟 1.A A项,wú/fǔ,yǎn/yà,lei/léi。B项,zhuàn,bì/pí,hèng/héng。C项,dǐ,huǐ/huì,shè。D项,cuàn/zuǎn,páo,qiào。 2.A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此处意思为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应用“不容置喙”。 3.C  A.“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并列不当。“和”改为“等”。B.在“在现场”前加“梁博”。D.“在”应该放在“中国籍作家”之前。 4.D 括号及其内容应在“戏演得好”后。 5.A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③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④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 6.D 从对联词性及句意可以作出选择。B项词性相对,但相比而言,D项更为恰当。因为上联为“雪花”“雪尽”,下联为“春色”“春回”,B项中,上下联第二字均为“舞”字,这是对联的忌讳。 7.答案 ①正面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问题(有现实意义);②唤起了大众对汉字的热情;③引发对汉字文化的思考;④起到传承、传播、规范汉字的作用;⑤趣味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有创新)。 解析 本题要求“概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意义”。组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不仅是为了考核汉字听写能力,更是有着现实考虑、文化考虑、创新考虑。考生解答时,要在熟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脉络和主旨,分条作答。 五年高考 1.B A.“植”应为“殖”,“剧”应为“俱”。C.“滥”应为“烂”,“帙”应读zhì。D.“鸭”应为“鸦”,“湮”应读yān。 2.C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承接前一空,此处应用“敬而远之”。“宝库”“殿堂”和“知识公园”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3.答案 (示例)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解析 概括寓意需结合寓言故事的内容全盘考虑,并由故事表面出发,结合生活现实揭示深层意蕴。 4.答案 (1)A (2)B (3)B (4)①“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②(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著:写作,撰述。 (2)②是说他据实情替韩、范辩白;④是说他对于西部军备有先见之明,侧面表现其军事才能;⑥是说他不为“飞语”(流言)所动。 (3)“指挥失当”不正确,原文第二段“坐主帅失律”中的“失律”意为“军队出战失利”;“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不正确,由原文第二段“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可知,任福是由于违背节制调度(不听指挥)战败而死的。 (4)①政:政令,法令。恤:体恤。论:论处。②遇:对待。一:全部,都。矫饰:文饰,掩饰。称:称誉,称赞。 [译文] 王公名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担任将作监丞、湖州通判。召试之后,以著作佐郎身份在集贤院值班,后任光州知州。饥荒之年,群盗打开百姓的粮仓(抢夺粮食),胥吏要依法处其死罪,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最终把它写入了律令,直到今天仍在使用。郭皇后被废之后,住在瑶华宫,生病了,皇上很怜悯她。当年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参与了此事,等到郭皇后有病了,阎文应又负责监医。郭皇后将死时,讨论此事的人怀疑阎文应有奸邪的阴谋。王尧臣请求把这件事交付御史,审查虚实,来消除天下人的疑虑。此事虽未能施行,但自从阎文应掌权以来,没有人敢指摘议论,后来阎文应最终因恣意横行而被处死了。 元昊反叛,朝廷在西部边境用兵,任命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视察四路山川险要平易之地,回来之后建言说某路应增兵若干,某路是贼人不来进攻的,某路应加紧做好防备。至于各位将领才能大小,他都清楚,推荐了二十多位可以任用的将领,后来他们都成为名将。这时,边地的军队刚刚在好水战败,任福等人战死了。现今的韩丞相(韩琦)因犯身为主帅出战不利之罪,被削夺招讨副使,贬任秦州知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发布檄文给元昊而没有预先上报,被削夺招讨副使,贬任耀州知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人是天下的人选,他们忠诚仁义,智慧勇敢,名声震动夷狄,不应因小事而弃置他们。况且任福是由于违背节制调度而导致失败的,尤其不能过分责罚主将。因此事违背了宰相的心意,所以连带王尧臣的其他奏议,多被搁置而不得实行。第二年,贼人侵入了泾原,在定川交战,杀了大将葛怀敏,正是当年王尧臣指出应该加强防备的地方,从此才开始认为王尧臣的建言是可信的,而之前被搁置的奏议,也都得以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正掌权,请求收缴十分之三的民房钱来佐助国事。命令下达到三司,张永和暗中派人利诱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此事不可。 京城多次出现流言,涉及皇上的近臣,常常毁谤诬陷那些有短处的大臣。皇上一概不过问,而王尧臣也如同平常一样做人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务时,遇到意见有所不同的,一定反复与大家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在皇上面前,王尧臣陈述有关国家利害的事很多,直至事情得以施行,他也不曾以此邀名。 王尧臣为人纯正朴质,即使贵重显耀也不忘俭约之风。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五十卷文集。临终时,他向弟弟纯臣口授遗奏,以宗庙至关重要、太子没有确立为忧。天子哀怜他,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追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寺加给他的谥号为“文安”。 专题二*河渠书 三年模拟 1.A B项,慰籍—慰藉,“识”应读zhì。C项,再接再励—再接再厉,“阜”应读fù。 D项,“量”应读liànɡ。 2.C A.亲—青。 B.璧—壁。D.和—合。 3.A A项,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讲求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出来。可以用在褒义方面。B项,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C项,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D项,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形容不敢作声。 4.A B.“破获……团伙”“价值70余万元的……团伙”均搭配不当,可改为“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70余万元的特大汽车盗窃案”。C.将“在选拔”放到句首。D.“迅速”与“闪”重复。 5.A B项,“留言”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C项,引文后的句号应该放到引号内。D项,“3G手机到底贵不贵”后应该用问号。 6.C ⑥应紧承开头,④是在⑥的基础上的一次引申,②和⑤则以一组递进关系对⑥④进行分析,①③是在前面基础上引申出的具体认识。 7.答案 (示例)科学最终揭开了选址和建筑有玄机,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的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受损、倒塌的“不倒之谜”。 解析  短句变长句,要弄清这些短句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可用作长句主干的一个句子,然后将其他短句改成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最后还需要检查该句是否为单句。本题中,“科学最终揭开了这一‘不倒之谜’”可以作为主干句。 8.答案 “红花”改为“花红”(或“志远”改为“远志”也可)。 “志远”与“红花”对仗不工整。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和仿写。要求写对联,就要根据对联的要求来写: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对称,内容相应。特别要注意内容“有梦”和“无声”的对应特点,“有”和“无”是相反的。 五年高考 1.C A.“胜地”应为“圣地”。B.“故有”应为“固有”。D.“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 2.D A.搭配不当,谓语动词“表现”与宾语中心词“成长故事”不搭配。B.句式杂糅,应去掉最后的“的深入研究”。C.缺主语,应在最后一个小分句前加上主语“汉语”。 3.答案 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 (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全段共六句,首句交代网友的号召,第二至五句交代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的响应,第六句叙述活动参与者(志愿者)的宣传活动。应首先分析语段层次,然后筛选关键语句,最后分点概述。注意字数限制。 4.答案 (1)D (2)D (3)C (4)①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②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解析 (1)虞:忧虑,担心。 (2)①②皆是直接描写龙洞艰险的。④是一个结论性的概括句子。 (3)“按照当地的风俗”的说法在文中无据,文章描述的是,那些入洞的人从洞里出来后,在外面喝酒宴乐的人斟酒两杯给他们压惊。 (4)①步:动词,行走。②下:活用作动词,把(他)救下来。 [译文] 历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胜地,龙洞是最优美的。龙洞在(历下)城东南方三十里远的地方,原来叫禹登山。《九域志》中有“大禹治水时登过这座山”的说法,所以叫它禹登山。山中有个深潭,不时冒出云气来,天旱时向它祷告就会下雨,前朝曾经把水潭的神灵封作灵惠公。水潭前面,层峦叠嶂,高耸入云,有叫锦屏峰的,有叫独秀峰的,还有一座叫三秀峰,佛教信徒偏居在这里。从锦屏峰到佛刹山,高高的岩石四面环绕,就是飞鸟也仅仅能飞到它们的半腰。到了山上,有座在崖壁上雕凿的龛状房屋,里面很宽广,能容纳十多个人,四周的墙壁上雕刻着很多佛像。世间发生战乱,很多逃避战乱的人躲到这里来。依傍的山崖有上下两个洞穴,下面的洞穴靠在崖边,能够弯弯曲曲地向东走到出口,那个叫做龙洞的就是这个山洞,向洞里望去,深不见底。   我私下想陪同来的几个人一起进洞观赏,有人说洞中非常黑暗,没有烛火就不能行走;(我)就派仆从点燃捆绑茭杆做成的火把在前面探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要低下头了;又走了一会儿,就要弯腰躬背了;再走了一会儿,只好跪下来用膝盖行走了;(这样)过了不久,只好匍匐而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爬行了。碰巧那照路的火把熄灭了,浓烟弥漫充满了山洞。想要退回去,不能转身;继续摸索前进,那前面又很狭窄,再加上烟气浓重,于是只能闭嘴、掩鼻、屏住呼吸。心里非常惊慌恐惧,自以为将要死在这里,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呼喊让大家快走,大家因为浓烟的缘故,没有人出声回应,心里就更加恐惧了。我刚好在前面,忽然看到微弱的光亮,料想洞穴的尽头就在那里,奋身前行,就像鱼跳跃那个样子,才到达可以脱身出去的地方。像这样,仅有一里左右的路程。等到会合后,有哭的,有发怒的,有骂的,有互相讥笑的,有跺脚后悔的,有耸肩喘粗气的,有欢喜庆幸活着出来用手拍着额头的,有丢失帽子头发散乱完全显露出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领路的那个人,年纪轻轻,身材瘦小,最先出来,好像没有受苦,看见大家都痛苦不堪,也假装害怕疲惫。那些在洞外宴饮的人,就举杯向那些游洞的人敬酒,每人两杯。即使很不能喝酒的也一定让他喝下,说为“定心饮”。 于是,我默默地想到,从前韩文公攀登华山,登上绝顶,受阻不能下山(返回),连日大声哭嚎。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怀疑这事不一定发生过。从今天游洞的经历来看,那么韩文公哭嚎的事应该不是假的了。唉,不攀登高山,不游临深穴,前辈圣贤训诫的话是很明白的,可我们这些人为了小小的欢乐,(有可能)使父母遗体几乎同样停放着没有人来悲伤纪念。这就是教训,不到可能会有丧身的危险的地方,不能忘记。我私下担心后来的人或许不了解情况,误入此洞,所以就把这些事写下来以告诫他们。游洞的有七个人,某官某人;在洞外坐地宴饮的有四个人,某官某人,共有十一个人。时间是延祐,龙集丁巳年的八月。(补充注解:龙,指岁星;集,次于) 专题二*六国年表 三年模拟 1.A A项,qīn/qìng,káng/gāng,tāng/shāng。B项,zhuó,shén/shí,shi/zhì。C项,shěnɡ/xǐnɡ,qiǎnɡ,jiǎo/jué。D项,qī/jī,lù,pànɡ/pán。 2.B A.蹓—溜或达—跶。C.幅—辐。D.角—脚。 3.C 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 4.A B.不合逻辑,主体不应是“三星手机”,应改为“三星手机机主”。C.关联词使用错误,“从而”承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将“从而”改为“反而”。D.句式杂糅,应改为“其真实意图不能不令国际社会担忧和警惕”。 5.A B项,括号及括号内的内容应放在引号外面。C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D项,“不要怕”和“不当回事”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6.A ①③总说,③承接①的转折;②领起下文,⑥是对前面②所说现象的比喻;⑤④总结,④是议论。 7.答案 (示例)“俘虏”“落水”“赶鸭子” 贪欲和私心是使人走向腐败深渊的魔鬼。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片与文字的表层和深层内涵。漫画中很多人肥头大耳,排着队走向“腐败”的河流中,虽然有的已经快被淹没而死,但其他的人还是奋不顾身地走下去。尤其要注意岸上一人手枪旁边的字:“贪欲”“私心”。本题图片及其寓意非常深刻,告诫人们贪欲和私心会使人走向腐败的深渊。 五年高考 1.D A.“偌”应读“ruò”。B.“轫”应读“rèn”,“焙”应读“bèi”。C.“契”应读“qì”。 2.B (1)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句中显然是说读者取舍不当,故填“买椟还珠”。(2)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句中用的是“殊途同归”的本义。(3)“如临深渊”和“如履薄冰”都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无差别。 3.答案 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我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写成4个或4个以上短句,给3分;写成3个短句,给2分;表达流畅,给1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 长句变短句,需要先找出主干,然后把附加的修饰限定成分抽出来,补上主语,使之单独成句。注意题中“不得改变原意”的要求,如有字数限定也要注意。根据本题所给语段的含意,应选用“我”作主语来改写句子,同时注意题中所说的“几个”短句,一般需要改为3个以上的短句。 4.答案 (1)A (2)C (3)D (4)①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3分) ②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3分) ③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4分) 解析 (1)鄙:轻视,瞧不起。 (2)A.其:代词,代陈献章;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以:介词,表原因。D.为:动词,当做;介词,表被动。 (3)大家称他为“医闾先生”的原因是他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 (4)①重点是虚词“即”和宾语前置“奚以”,介词“为”表被动。②重点是时间副词“既而”,动词“磨砻淬厉”,名词“器”。③重点是动词“激变”“止杀”“待命”。   [译文] 贺钦,字克恭,世代定居在定海,他父亲贺孟员,凭军籍隶属辽的义州卫。贺钦年少时非常聪慧,背朱熹注释的《四书》,练习写八股文,就轻视地说:“求学问能停留在这些上吗?”当他拿出《近思录》仔细研读后,就明白了。成化二年,贺钦凭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的职务。因大旱时他写奏折极力讲谏,又因为言官不负责任而造成旱灾,贺钦亲自检举揭发了这件事,然后请求辞职回乡。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城,贺钦听他讲学,感叹道:“至高的品性还未能显现,真正的道理还被隐藏,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这天立刻写了奏折辞去官职,按照弟子的礼节尽心奉陈献章为师。归家后,画了陈献章的肖像行尊师之礼。他做学问只专心研读《五经》《四书》、小学,目的是为日后检查自己亲身实践,注重恭敬来收回放纵了的心。有人来向他求学,他总是推辞说:“自己尚未管理好,又凭什么去管理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样坚持了十几年,虽然他不出自己家的院子,但听到传闻而仰慕他的美德的达官贵人们,没有一个不亲自到他的坐床前拜见。 弘治元年,因为阁臣的举荐,贺钦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任命的诏书到时,正赶上他的母亲病故,于是他写了一封奏折恳请归家守丧。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搜刮辽东田亩,辽东百姓惶恐不安,想要发动暴乱。义州这个地方因为郡首贪婪残暴而先激起民变,聚众劫掠,但发动暴乱的百姓们都互相提醒说:“不要惊扰了贺黄门。”贺钦听说了这些,前往劝告暴乱的百姓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如今不幸被逼迫走到了这一步,然而我私下里很是为你们担忧,镇守在城内的官兵很快就到了,怎么办呢?”众人刚开始时气势汹汹,听完这番话后都感到后悔,排列着跪在贺钦面前,大声哭着说:“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