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等相类似。因风湿蕴肤,经气不畅所致。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本病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为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夏季多发或季节性不明显。宜用无激素的外用品治疗。
概述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多发生在颈后部或其两侧、肘窝、腘窝、前臂、大腿、小腿及腰骶部等。常成片出现,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平顶丘疹,皮肤增厚,皮脊突起,皮沟加深,形似苔藓。常呈淡红或淡褐色,剧烈瘙痒是其主要的症状。如全身皮肤有较明显损害者,又称之为弥漫性神经性皮炎。
中医认为:此病主要以内因为主,由于心绪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较红,瘙痒较剧,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文理粗重,呈苔藓化者,此因久病伤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编辑本段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因患者常伴有神经衰弱、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每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而病情加重或复发。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牛皮癣”, “摄领疮”相类似,如《外科正宗》顽癣中记述的:“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固且坚,抓之如朽木”。《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记之:“摄领疮……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本病为七情所伤,多因心火内生,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外感风湿热邪,以致阻滞肌肤,血虚生燥,肌肤失荣所致。综合其病因,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1.神经精神因素:因情志波动,精神过度兴奋、忧郁、紧张、焦虑、恐怖或神经衰弱,造成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肛门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当受到刺激时,皮肤易出现反应,呈苔藓样变化。
2.刺激因素:如过饮醇酒、咖啡等辛热兴奋剂,或服用某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及内裤磨擦、搔抓等局部刺激,均为诱因。
3.疾病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等,亦为重要诱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很明确,但长期搔抓、摩擦为本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如日光照射、多汗及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常促使本病发生。此外,可能与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或体内感染病灶有关。[1]
症状
1.本病初发时,仅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阵发性剧痒,患者经常搔抓,丘疹逐渐增多,日久则融合成片,肥厚、苔藓样变,表现为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斑片样皮损边界清楚,边缘可有小的扁平丘疹,散在而孤立。皮损斑片的数目不定,可单发或泛发周身,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2.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两侧、颈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3.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搔抓后引致血痕及血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炎。
4.本病为慢性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
分类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90%以上好发于颈部,其次为肘、骶、眼睑、腘窝等处,首先感觉局部瘙痒,后出现集簇的粟粒至米粒大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淡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稍具光泽,覆盖少量秕糠状鳞屑,进而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因痒常搔抓刺激皮肤渐增厚,形成苔藓样变,境界清楚,患处皮损周围常见抓痕,血痂。
弥漫性神经性皮炎
皮损表现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广泛,累及头、四肢躯干等处,阵发性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病呈慢性,易反复发作,由于经常瘙抓可继发湿疹样改变或继发感染发生毛囊炎,疖等。
诊断依据
1.本病中青年多见,先有剧烈瘙痒,后有皮损。
2.皮疹为扁平丘疹,苔藓样变,无渗出。
3.皮疹多发于颈部、四肢伸侧、腰氐部、腘窝、外阴。
4.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
鉴别
慢性湿疹
因可出现苔藓化,皮肤浸润肥厚及剧痒,需和神经性皮炎相区别。区别为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在经过中有渗出倾向。
扁平苔藓
和神经性皮炎相同之处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自觉瘙痒。区别为前者扁平丘疹较后者大,为紫红色,有蜡样光泽,可见wicknam纹。同形反应好发于前臂、小腿伸侧、躯干等处,此外黏膜损害(如颊黏膜和龟头处损害)。组织病理有特异性。
银屑病
发生于小腿伸侧及头皮的慢性限局性肥厚性银屑病,皮损基底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浸润,上被银白色鳞层,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全身其他部位常见有银屑病损害,患者自觉不痒或轻微瘙痒,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
瘙痒病
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季节有关,皮损为继发性。
皮肤淀粉样变
皮损呈高粱至绿豆大棕褐色坚硬丘疹,有时皮疹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上淀粉样蛋白沉积具有特征性改变。
预防
1.不抽烟、忌喝酒、辣椒、海鲜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食物。
2.不宜穿过硬的内衣,以免刺激皮肤。
3.避免感情冲动。忌用手瘙抓或热水烫洗。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
治疗理论:现代医学(西医)、传统医学(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等)。
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必须使用草本或霜
1、针灸疗法 可用针刺或耳针,取穴参照瘙痒症。
2、中药治疗:
⑴风湿热型: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宜清热祛湿、疏风上痒,常选用消风散或疏风清热饮加减。
⑵血虚风燥型: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常伴有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妇女月经量过多,舌质淡,脉沉细。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常选用四物消风饮或止痒合剂加减。
⑶脾虚湿盛型:皮损呈暗灰色,肥厚光滑,伴腹胀纳差、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濡缓。治宜健脾除湿,常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⑷肝郁化火型:皮疹色红,心烦易始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下,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养血,方用泻肝安神丸或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或用斩痒汤,水煎服。[2]
现代医学(西医)
原则为止痒,禁止搔抓,避免各种机械、物理、情绪刺激,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镇静。
1.一般治疗 解除思想负担,生活力求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限制酒类、浓茶、咖啡和辛辣食品等。避免日晒、搔抓、摩擦等热物理和机械性刺激,防治局部多汗。
2.全身治疗
全身疗法:可用安定镇静剂或抗组胺药物,如安定2.5mg每日三次,扑尔敏10mg肌注,每日一次,3-5次为一疗程。
(1)对于精神紧张、失眠者,予以地西泮(安定)、氯氮卓(利眠宁)等镇静催眠药。
(2)对瘙痒剧烈者,给予抗组胺药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
(3)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且瘙痒剧烈者,可采用普鲁卡因(100~300ml/d),加入至5%葡萄糖液500ml静脉封闭疗法可减轻瘙痒,10天为一个疗程。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内服或注射。
3.局部治疗
(1)皮损苔藓比较轻,部位较局限者可外涂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或0.5%氟氢可的松二甲亚砜,或在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中加入5%~10%黑豆馏油,有可用10%松馏油酊、威尔金逊软膏或雄黄解毒散30g加百部酒100ml外涂。
(2)皮损苔藓化明显或皮肤呈革样化者,可选用下法:①5%水杨酸、10%黑豆馏油软膏、类固醇乳膏、去炎松尿素乳膏、南星浸膏外敷,有的可外擦5%水杨酸、10%松馏油酊剂后,再涂以上乳膏。②纯黑豆馏油或糠馏油涂布后,加电热吹风。③皮质类固醇激素硬膏(肤疾宁)或黑豆馏油硬膏(市售的慢性皮炎硬膏即含10%黑豆馏油硬膏)贴敷。④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黑豆馏油软膏薄涂于皮损,外加塑料纸或橡皮膏封包。或涂布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后,外贴黑豆馏油硬膏。⑤复方奎宁注射液2ml加2%盐酸普鲁卡因2ml,局部皮损处皮下注射封闭,每周1次,4~6次为一疗程。用本法应注意,注射至皮内,可致局部皮肤坏死。⑥白降丹点割或黑色拔膏棍热贴或熏药疗法。
(3)对播散性或泛发性皮损,可用药浴,如糠浴、楮桃叶浴、苦参浴、龙葵浴等。
4.物理和放射疗法 对限局性皮损可酌情选用蜡疗、浅层X线照射、32P或90Sr局部贴敷,液氮或二氧化碳雪冷冻等疗法。
5、药物治疗:
⑴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脉药:可酌情选用扑尔繁、安其敏、息期敏,苯海拉明、异丙嗪、安定等,以安定止痒。
⑵静脉用药:0.25%普鲁卡因注射液10~20ml加维生素C 500mg静脉注射;或用普鲁卡因4~6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成0.1%溶液加维生素C 500~1000mg静滴。亦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
二外治法:
1.雄黄散外搽。
2.神经性皮肤炎药水涂患处。
3.肤灵霜外用。
4.梅花针局部敲打: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亦可酌情选用下列药物外用:肤轻松软膏,复方氟美松亚枫剂、肤疾宁、105黑豆馏油软膏、止痒酒精等。
6.局部封闭:复方奎宁注射液2ml加1%普鲁卡因4~6ml,局部皮下注射(注射勿过浅,以免引起皮肤坏死),每周1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0.1%亚甲蓝2ml加2%普鲁卡因5~10ml患部皮下注射,每周1次。
7.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可用32磷或30锶敷贴。
8.浅层X线放射治疗:可用29~43KV,每次60~100R,每周1次,3~4次为一疗程,1年勿超过2个疗程。[3]
常识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皮肤损害。且多发生在颈后部或其两侧、肘窝、腘窝、前臂、大腿、小腿及腰骶部等。常成片出现,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平顶丘疹,皮肤增厚,皮脊突起,皮沟加深,形似苔藓。常呈淡红或淡褐色,剧烈瘙痒是其主要的症状。
目前对神经性皮炎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过度紧张、兴奋、忧郁、疲劳、焦虑、急燥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皆可能是神经性皮炎的诱因。局部刺激、搔抓、衣领的摩擦、过敏体质、多吃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引起神经性皮炎。
中草药疗法
中药是中医学用以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手段,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药资源可达一万二干八百多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五千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在上下几千年,纵横近万里的亿万人民中,无数人的口尝身受,以观察和利用这些药物,其实践基础和历史底蕴,所积累的用药经验,是值得珍视和发掘的。
中药配方:枇杷叶15g,炙桑皮15g,当归15g,白花蛇舌草30g,银花15g,紫草15g,黄连3g,黄芩10g,生地15g,赤芍15g,白芷5g,丹皮10g,炒白术15g,苦参10g,白鲜皮15g,每日1剂,水煎3次,一二煎混匀分早晚2次口服,三煎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液冷湿敷患处15min。2周为一疗程, 2个疗程后随访1个月,判定疗效。
中医民间偏方
方剂1
组成:白鲜皮、苦参、蛇床子、地肤子各30克。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水煎,趁热熏洗患处。
方剂2
组成:樟脑、冰片各等份。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碾为细粉,以75%酒精溶解,用棉球蘸药反复涂搽患部,干后再涂1次。
方剂3
组成:荆芥、防风、艾叶、蛇床子各6克,苦参12克,川椒15克。
主治: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用法: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2次。
方剂4
组成:斑蝥3克,3%碘酒100毫升。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将斑蝥放入碘酒中浸泡7天,用时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患处,再用上药涂搽,每天3-4次。
方剂5
组成:蓖麻子仁15克,冰片1.5克,紫皮蒜21克,葱白7寸,白糖少许。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共捣如泥,涂于患处。
方剂6
组成:鲜核桃皮适量。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搽患处,每日2-3次。
方剂7
组成:鸡蛋3个,米醋1斤。
主治: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鸡蛋置瓶内,加米醋浸没,浸7-10天后取出,去蛋壳,将鸡蛋与米醋搅匀,装入有盖容器中,每天用此液涂擦患处2-3次,坚持一段时间,有良效。
编辑本段日常养护
养护
1.神经性皮炎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好、月经异常、消化不良、便秘等都可能加重症状,故应注意,在有这方面异常时,积极治疗养护。
2.心理疏导、辅导,使患者放松心态,克服烦燥易怒,焦虑不安等不良精神因素。如神经衰弱明显者可给予安眠镇静类药物。
3.尽量避免鱼虾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性食品等,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饮酒。
4.剪短指甲,防止搔抓致破,继发感染。
5.内衣应宽松,柔软材质。
神经性皮炎
6.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个人卫生,不要用过热水及肥皂等碱性洗涤用品洗擦。
7.使用润肤产品,止痒兼修护皮肤。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
8.尽可能避免使用含激素成分的药膏,以免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
9.避免使用止汗剂,止汗剂所含的活性成分会刺激敏感性的皮肤,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应避免使用止汗剂。
10.提防干燥的空气:干空气使皮肤炎更加恶化,尤其当冬天室内使用暖气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应该是患者及其家人首先考虑的事项。所以这时你应考虑使用湿气机,而且每一个房间都应该有一个。
危害
1、神经性皮炎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和痛苦,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剧烈瘙痒,瘙抓不止,常常使人坐卧不安,夜间没办法睡觉,白天没办法正常工作。
2、由于长时间挠抓,皮肤破损,可引起皮肤炎症加重。病程较长,时好时坏,缠绵不愈,使患者情绪不佳,甚至易躁易怒,更有甚者继发湿疹和毛囊炎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3、长时间发病,不规范用药,治疗不彻底,可逐渐扩大,挠抓都可能影响人们的美观,甚至导致内分泌紊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更有甚者会引起机体功能障碍。
4、部分患者长时间治疗不彻底,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失去信心,每天垂头丧气、精神不振。可引起精神,神经障碍。反复挠抓、长年不愈会自身播散,形成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吞蚀全身。神经性皮炎有遗传过敏体质倾向。
编辑本段预防
放松紧张情绪
患者要放松紧张情绪,保持乐观,防止感情过激,特别是注意避免情绪忧、紧张、焦虑、激动,生活力求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减少刺激
神经性皮炎反复迁延不愈、皮肤局部增厚粗糙的重要原因是剧痒诱发的挠抓,所以患者要树立起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信心,避免用力挠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方法来止痒。这是切断上述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调节饮食
患者要穿着柔软且宽松的全棉内衣。调节饮食、限制酒类、辛辣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胃肠道变。神经性皮炎应该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预防神经性皮炎的方法主要就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所以首先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皮肤瘙痒,忌用手搔抓或热水烫洗,不宜穿过硬的内衣,以免刺激皮肤;如果有过敏史,要注意少吃海鲜、羊肉等食物,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水果蔬菜清热利湿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