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富锦市拟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建设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О一三年十月
1. 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1.1 项目名称、性质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富锦市拟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建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2)项目性质:新建
(3)建设单位:黑龙江富锦市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黑龙江富锦市
(4)项目投资:8510.72万元
(5)建设周期:湿地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期限为5年,2013年-2017年,见表1.2-1。
(6)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在2009年12月23日由国家林业局批复的黑龙江省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公园北至黑鱼泡滞洪区的北副坝,东至黑鱼泡滞洪区的东副坝,西至永阳屯,南至友谊县。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5.9公里, 总面积2200公顷。项目建设范围包含湿地公园的湿地旅游开发区、湿地公园科学园区、湿地保育区。
本项目建设地同时在2000年11月3日由佳木斯市人民政府批复的锦山自然保护区内,当时保护区没有进行功能区划分,项目位置与保护区位置关系见图1。
38
图1 黑龙江省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景区景点图
湿地公园界
锦山自然区界
图2 锦山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和能力建设工程,具体项目内容及规模如表1。
表1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组成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湿地
保护
工程
木栈道
3千米(宽度2米,护栏1.5米,桥体为木结构,基础混凝土基桩)
瞭望塔
1座(瞭望塔塔高12米)
巡护路
10千米(路基宽度4.0米,路面宽3.0米,路肩宽0.5米)
湿地恢复区边界土路
10千米
水闸
1座(水闸宽5米,高3米)
湿地恢复区围栏
10千米(围栏混凝土立柱加装铁丝网,高度2.5米)
原有栈道维修
500米
观鸟台改造
1项
湿地
恢复
工程
生态岛建设
项目拟建设10个生态岛,15.33万立方米
水渠改造工程
拟利用现在耕地改造成10千米渠(基础10米,坝顶4米、高3米)
能力
建设
工程
湿地监测系统
1套湿地监测设备,1套远程视频监测体系建设,
宣传教育工程
1项宣教信息中心布展,5个宣传栏,1台数码相机,5台台式电脑,1台服务器,2套遥感影像购买(spot 5),2套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授权,10台GPS,1台彩色打印机(A3) ,1台数码相机,1辆四轮驱动越野车,1辆商务车,2辆工作用四轮驱动越野车,2辆考斯特客车
1.2.1湿地保护工程
(1)木栈道
公园水域景观区内观景道路与鸟类监测道路长度较小,影响了湿地公园的观赏与监测,因此,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设3公里长的木栈道,提高是湿地公园的管护能力。宽度2米,护栏1.5米,桥体为木结构,基础混凝土基桩。
图2.1-3木栈道结构图
(2)瞭望塔
在北副坝2.2公里处建集湿地动植物监测、管护、科研于一体的瞭望塔。瞭望塔塔高12米,三层旋转塔梯,塔身钢结构外装防腐木,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钢筋钢筋ø为I级,Ф为Ⅱ级。
(3)巡护道路建设
新建巡护道路位于湿地公园南部湿地恢复区北边,该区原为农田,地势平坦。巡护道路推荐设碎石土路面,路基宽度4.0米,路面宽3.0米,路肩宽0.5米,路基高度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填筑材料等要求进行设计。路基边坡、填方边坡为1:1.5;挖方路堑土质边坡为1:1.5;路拱坡度采用3%。
技术标准严格执行《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 5104-98)主要技术标准见表2。
表2巡护道路主要线形标准
项 目
单位
指 标
道路等级
级
林-四
备注
计算行车速度
km/h
15
圆曲线半径
一般最小半径
m
20
极限最小半径
m
12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40
坡度
最大纵坡
m
8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
m
80
凸形竖曲线半径
一般最小半径
m
200
极限最小半径
m
100
凹形竖曲线半径
一般最小半径
m
200
极限最小半径
m
100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20
路面各结构层的厚度为:路面总厚度为17cm。
图2巡护道路横断面结构图
(4)湿地恢复区土道
湿地恢复区土路和新建巡护道路平行,中间建有围栏,湿地恢复区土路主要为外围农田耕作使用,道路规格和巡护道路一样,唯一区别不设碎石路面。湿地恢复区土道规模10千米。
(5)水闸
水闸建在小黄河进入公园湿地恢复区外围边缘有效控制外围农田退水进入湿地内,水闸宽5米,高3米。
图3水闸设计图
(6)围栏
在湿地公园南侧进行的湿地恢复区,紧邻农田,为避免农业活动对湿地恢复区的影响,在湿地恢复区与新建湿地恢复区土道北部边缘建立围栏,围栏长度大约10km。围栏混凝土立柱加装铁丝网,高度2.5米。
(7)原有基础设施升级
湿地公园内原有木栈道2.98千米及观鸟台一座,当时建设标准较低,栈桥局部桥面破损需要维修,维修规模500米;观鸟台当初建造没有考虑到隐蔽性,需要进行伪装性修饰。
1. 2.2湿地恢复工程
(1)水渠改造
由于公园的水基本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的水容易造成藻类的爆发等生态问题,项目期内将进行公园内的水渠改造,改造水渠规模为10千米,结合生态岛建设进行。
(2)生态岛建设
在保护湿地公园内不同湿地类型的基础上,在湿地公园内建设10个生态岛屿,改造公园内的水系统。生态岛建设及周边等高线平面图见附图。
生态岛是根据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现状,局部改变区域内湿地环境,为鹳、鹭类涉禽提供觅食和栖息地,扩大鹳、鹭类涉禽的活动范围,有利于种群繁衍壮大。生态岛建设方式参见生态岛建设及周边等高线平面图生态岛芦苇床等高线平面图进行挖掘作业,使区域范围内形成一定水面和小岛。
生态岛工程总挖方153266m3,每个生态岛均能实在填挖平衡,具体数量见下表。
表2生态岛建设工程土方平衡表
生态岛填挖土方情况
1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合计
挖方
7142
4603
25088
7567
10334
2565
4126
61425
填方
7142
4603
25088
7567
10334
2565
4126
61425
13#
①
②
③
挖方
21067
44409
26365
91841
填方
21067
44409
26365
91841
生态岛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3)湿地生态恢复区
公园内的农田紧邻公园的水域区,无论是农业用水还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对公园的水域区产生威胁。另外鉴于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芦苇沼泽和香蒲沼泽,建立湿地恢复区,将农田恢复为湿草甸、苔草湿地等类型可丰富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在项目的初始阶段首先通过购买土地、终止合同的方式在水域区的南侧恢复一个40米宽的湿地恢复区,面积40公顷,并在边界建设10千米的土路。在后续的阶段逐步建立一个湿地恢复区。
由于公园内的景观类型较为单一,通过重塑公园内的地貌,将增加生物的栖息地类型,因此项目期内将建设10个生态岛屿,这些岛屿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其中3个岛屿将进行水位管理,作为不同鸟类的栖息地,其他的岛屿只进行简单的管理,如割草等。
1.2.3能力建设工程
(1)湿地生态监测系统
①湿地监测
由于湿地公园建立时间较短,公园内缺少现代化的监测系统,了加强湿地公园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能力,需要修建系统的公园监测系统。具体包括一套GIS公园信息管理系统,鸟类植物监测设备,水质监测系统(地表水、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状况)。
另外,还将开展一些科学研究,其中包括生态系统价值评价、生态旅游和湿地公园碳汇能力评估与制图。
由于湿地公园刚刚建立,各项监测系统均为完善,而本项目主要目标是实施湿地恢复及能力建设,虽然购置了一些监测设备,但要完成这些监测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湿地公园近期的监测工作拟请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进行。
②远程视频监测体系建设
在瞭望塔及需要监测地点布设摄像头、电动变焦镜头和电动云台,通过微波发射、接受机将视频信号传入监测中心,监测中心通过视频服务器等设备将视频信息在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即时显示。
远程视频监测体系建设建设可有效监控公园内的人员流动、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及火情。
(2)宣传教育工程
①宣教信息中心布展
为了使湿地公园宣教工作能顺利开展,需对湿地公园现有访客中心内的500平方米宣教信息中心进行布展,包括图片展览室、标本展室、湿地生境模拟。
②宣传栏
在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区建设5处湿地公园的宣传栏,重点介绍湿地公园的自然概况、湿地类型、保护动植物等,对游览湿地公园的游人进行必要的宣传。
③公园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培训
鉴于公园的管理员工专业知识及技能较差及湿地公园周边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识较差的现状,项目将聘请国内外专家、举行环境教育专题等形式,通过室内、现场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对员工进行能力培训,提高员工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力。
④办公信息设备及车辆
购置必要的办公信息设备及车辆,其中办公信息设备23台套,车辆6辆。
1.3 工程建设合理性分析
1.3.1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符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恢复40公顷耕地为湿地,建设10公里土路,占地4公顷,全部为一般农田,不占用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已经与租用湿地公园耕地的农户签订了协议,恢复土地的湿地功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
1.3.2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本项目属于湿地公路生物多样性保护性项目,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本)》(发改委2011年9号令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的决定》修正) ,本项目为其中的鼓励类。因此,该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是相符的。
1.3.3与湿地公园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本项目建设范围落在湿地公园的湿地旅游开发区、湿地科学园区和湿地保育区内。
(1)湿地旅游开发区建设内容及要求:
1)湿地旅游开发区各种建设需采用生态环保材料,且需耐用性强;
2)在危险地段设置警戒标示牌;
3)设置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宣传和解说设施;
建设垂钓区、游泳池、芦苇荡舟区、水上公园。
(2)湿地科学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及要求
根据湿地动物园各区域功能、立地条件以及各类动物生活特性,再结合区内的旅游路线,将整个湿地动物园可划分成两大主题园区:湿地保护动物展示区园和观赏动物展示园。
1)湿地保护动物展示园
该园功能以科普教育为主,在湿地中休闲游憩时,增进对野生动物的了解,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拟展出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大天鹅、鸳鸯(Aix galericulata)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2)观赏动物展示园
该园功能以休憩游览为主,包括水禽观赏区、湿地动物鉴赏区。水禽观赏区设计为水禽招引及观赏区,其功能是招引迁徙水禽和涉禽在本区觅食越冬,并以此为依托,积极研究各种水禽和涉禽的行为生态学和自然保育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游客观察到城市中难以遇见的水鸟。湿地动物鉴赏区及其周围水域盛产鱼虾等水产品和芦苇,沼泽湿地连绵,吸引着众多鸟类。每当迁徙季节,数万只不同种类的候鸟飞临湿地公园,铺天盖地,气势恢宏。该区是游客观赏湿地鸟类的好去处。
3)湿地动物园管理中心
作为湿地动物园的日常管理办公场所和存储库,同时具备有限的接待功能,为学生的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提供方便。
(3)湿地保育区内建设内容及要求
湿地重点保护区面积为233公顷,是湿地公园的一级保护区域。该区主要保持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障候鸟迁徙及繁殖。该小区主要以保护自然湿地为主体,规划今后 除少量必须的科研监测和管理活动外,禁止其他任何人为活动。主要建设项目有:
1)重点湿地保护小区清理污染物项目
由于所建湿地公园位于富锦市48公里处,离市区相对较近,旅游人数相对较多,加之外七星河上游有少量村庄,存在一定的污染物,难免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污染物,在湿地公园开建时,需要对该区域的有害物质进行清除处理。
2)水质保育项目
该项目主要在流入湿地公园的外七星河上段设置污染物隔离网,并定期进行清理,以控制外七星河水流带来的固体污染物。
(4)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建设内容及要求
湿地恢复区的目标是将本区内退化的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滩涂湿地、草甸湿地和废弃农田进行恢复,使其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争取使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到重点湿地保护区的水平。
湿地恢复主要通过引水、蓄水和人工种植湿地植被等方法来实现。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各类湿地,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对类型改变、功能丧失的湿地,以工程措施为主进行重建。
湿地恢复区的基本建设主要是通过用水恢复部份湿地,通过营造良好的鸟类和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吸引鸟类和野生鱼类资源的繁殖。湿地恢复区将建成一个天空中水鸟振翅盘旋,自由翱翔,池塘边雁鸭嬉水觅食,无忧无虑,人们尽情观雁赏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鸟胜地。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建设内容及要求相协调,具体内容如下:
表1项目建设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
项目建设湿地总规
湿地保护工程
湿地恢复工程
木栈道、瞭望塔、水闸、围栏、原有基础、设施升级
10km巡护路与10km土路建设
10个生态岛建设、鸟类栖息地管理
40hm2耕地还湿工程、10km水渠建设
湿地保育区
符合
湿地科学园区
符合
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
符合
符合
湿地旅游开发区
符合
黑鱼泡滞洪区管理要求符合性
符合
1.3.4与锦山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符合性
锦山自然保护区是2000年11月3日由佳木斯市人民政府批复的锦山自然保护区内,当时保护区未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进行划分。根据《中华人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整个保护范围按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管理。
本项目为提升生物多样性项目,对湿地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有重要意义,与锦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相同。根据佳木斯市环境保护局佳环函[2013]85号文件夹意见,及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意见,“保护区湿地公园范围(2200公顷)在施工期内按实验区进行管理,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有保护功能的要求”,佳木期市环境保护局同意本项目的建设。因此项目建设符合环境保护局和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求。
1.3.5与黑鱼泡滞洪区管理要求符合性
黑鱼泡滞洪区属于集贤、二一九农场、友谊农场和双鸭山市所管辖,总面积1056平方公里,主要疏导小黄河、二道河子的来水。
本项目新建一座入水闸门,符合黑鱼泡滞洪区规划的要求,另外利用滞洪区规划设计的出水闸门(北副坝闸门),生态岛建设对区域地轻微形改变,对滞洪区功能影响轻微,项目建设已得到滞洪区管理部门的同意。所以本项目建设符合黑鱼泡滞洪区管理要求。
2. 环境质量现状
(1)地表水环境
富锦市湿地公园的例行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BOD5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要求。
(2)大气环境
从监测结果可知,公园内监测点PM10日均值为0.04 mg/m3,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的一级标准0.05 mg/m3要求;SO2小时均值为0.017 mg/m3,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的一级标准0.15 mg/m3要求;NOX小时均值为0.010 mg/m3,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的一级标准0.15 mg/m3要求;可见湿地公园环境空气中的PM10 、SO2、NOX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要求。
(3)声环境
本项目边界各监测点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Leq 值为昼间42.1-53.5 dB(A),夜间为36.5-44.9(A),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区标准要示,表明本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4)生态环境
富锦湿地公园有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植被长势较好,异质性高,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强,处于健康植被演替阶段;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较好,土质优良,并根据多年耕种经验,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系统运行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抗干扰和恢复能力较强。
湿地生态系统以香蒲和芦苇沼泽为主,分布有植物70科200余种,大多数分布在草甸,部分分布在路边、草甸、沼泽、河岸等地。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乌苏里狐尾藻、浮叶慈菇3种。常见的植物有灯心草属(Juncus)、浮萍属(Lemna)、莎草属(Cyperus)等。有脊椎动物6纲31目65科270种,其中圆口纲1目1科2种,鱼纲5目10科61种,两栖纲2目4科6种,爬行纲3目3科5种,鸟纲15目39科177种,哺乳纲5目8科1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丹顶鹤、金雕共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白琵鹭等22种,生态系统稳定,抗干扰能力强。
景观生态学评价结果显示,湿地公园内以耕地和沼泽植被优势度最高,具体要和一定抗干扰和恢复能力。
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生态系统演替受人为干扰较大。影响生态过程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的干扰,如改变地表径流,改变了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影响植被生长和演替。
3. 主要环境影响及措施
3.1 地表水环境
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为地表开挖、主体工程施工产生的泥浆水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带有油污的洗涤用水。生活污水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本项目施工期进场工人30人,施工人员住宿安排在附近的村屯。运营期工程不新增加污水量。总体来看工程建设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区域环境可以接受。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对废水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乱排、乱流污染环境。具体措施如下:
(1)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生活污水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本项目施工期进场工人30人,施工人员住宿安排在湿地公园的管理站,依托附近的村屯。
(2)施工废水处理措施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为水闸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泥浆水,该部分废水产生量为1m3/d,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因此应在施工场地机械设备冲淋区附近建设2m3的防渗储水池用于暂存施工废水,经过简单的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期地面降尘。
(3)管理措施
开展施工场所和营地的水环境保护教育,让施工人员理解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理工作,定期检查施工机械,防止油料发生泄漏。
(4)在水闸施工过程中,严禁泥浆和沉淀下来的土石及挖渣等进入排干,产生的废油污水集中收集,运往场外统一处理。
本项目营运期无水污染源,不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所以项目运行对湿地公园内外水环境不产生影响。 湿地对来水产生一定的净化作用,利于水环境的改善。
3.2 大气环境
本项目施工期生态岛、水渠和土路建设是土方量较大的工程,其中生态建设时间为冬季,土方含水份较大,扬尘生成量极小;水渠和土路建设是产生扬尘污染主要污染源,施工过程采取洒水降尘,或选取雨后表屋土壤具有一定含水量的时段进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扬尘的污染。道路施工过程用到的施工机械,包括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这些机械以柴油为燃料,运转时会产生燃油烟气,主要污染物为NO2、SO2和TSP等,一般情况下废气量不大,影响范围有限,故可以认为其环境影响比较小,可以接受。
运营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为巡护车辆和湿地公园外道路上农用车辆行驶时带起的扬尘和汽车尾气。由于车两较少,所以对环境影响不大。
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建筑工地上的扬尘污染。其次是工程建设时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为使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开挖过程中,洒水使作业面保持一定的湿度;对施工场地内松散、干涸的表土,也应经常洒水防治粉尘;回填土方时,在表层土质干燥时应适当洒水,防止粉尘飞扬;
(2)加强回填土方堆放场的管理,要制定土方表面压实、定期喷水、覆盖等措施;不需要的泥土,建筑材料弃渣应及时运走,不宜长时间堆积;
(3)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按规定加盖苫布、蓬盖或其它防止洒落措施,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道路运输定期清扫、洒水,减少道路二次扬尘;
(4)规划施工运输车辆行走线路,应设有专人负责清扫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并及时清运出去。
(5)施工人员炊事及取暖设备建议使用自带的燃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严禁采伐当地植物。
由于项目在运营期内,巡护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空气有轻微影响,对运营期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1)加强对道路养护,使道路保持良好运营状态。
(2)认真执行国家机动车排放新标准,新生产的轻型汽车、柴油汽车必须分别达到《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I)》(GB18352.1-2001)和《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7691-2001)的限值,提倡使用无铅汽油,实现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源头控制
(3)加强交通运输车辆管理,禁止尾气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行驶,对尾气超标的车辆安装净化装置。
3.3 声环境
总体来看本项目产生噪声对环境影响不大,可以被环境所接受,施工期主要噪声影响集中运输路段,由于施工期具有暂时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环境影响不大,运营期主要影响为巡护车和田间农用车,由于车辆较少,且周围无声环境敏感点,所以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要求。
该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噪声增均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但为减小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设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规范施工行为。另外,建议建设单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适当的实施措施来减轻其噪声的影响。
(1)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进行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其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
(2)拟建工程距离居民点均较远,主体工程区对居民不会产生噪声影响,但工程尽量选在昼间施工,以减轻噪声对湿地公园内野生动物的影响。
(3)拟建工程土石料运输路线经过的洪洲和仁和村,可能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鉴于此本评价要求工程运输车辆禁止夜间运输,在经过两村屯时禁鸣笛,并且在物料运输前通知两村屯邻路居民,最大限度争取民众支持。把对两村屯影响降到最低。
本项目运营期的噪声源为湿地公园巡护路上的车辆产生的噪声,本评价认为应该从环境管理、车辆类型及道路维护方面着手,降低噪声对湿地公园声环境的影响。
(1)对湿地公园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声环境保护意识,在湿地公园巡护时禁止鸣笛,特别是每年的4月至7月份(鸟类繁殖季节);对进入湿地公园的游客进行宣传教育,避免游客大声喧哗及活动产生的噪声对公园内野生动物栖息产生影响。
(2)巡护车选用噪声源低的车辆,严禁使用报废、接近报废或噪声较大的车辆。
(3)作好道路的维护工作,保持路面的平整,避免凹凸路面出现,从而降低巡护车辆的噪声。
另外,湿地公园外可能有道路车辆产和噪声对湿地公园内野生动物产生影响,所以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应该在湿地公园外侧就近道路设置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标志,提醒过往车辆减少鸣笛,保护区域声环境。
3.4 生态环境
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为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将受影响生态因子主要有土壤、植物、野生动物。工程施工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水域域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对生态因子产生直接、间接影响,可逆、不可逆影响,直接影响指生态岛建设改变了公园科学园区和湿地保育区和水系,直接改变了生物的生长环境;间接影响指公园的水系改造会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植物物种优势种和动物物种分布发生变化;这种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
生态岛建设区域由于水系发生的改变,区域植物生长环境相应发生变化,经过一段时候后形成新的植物群落格局,优势物种可能发生变化,即深水区植物向浅水区植物转换,但湿地公园整体还是以湿生植物为主,整体生态环境和功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工程使湿地公园动物生境会发一些变化,相应带来不同生境类型吸引不同物种到来,兽类、两爬类动物分布不会发大的变化,深水鱼类提供越冬地,随之而来会吸引涉禽的到来,即鸟类物种数和种群数会增多,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生态建设丰富了生境多样性,为大型涉禽、鸻鹬类及小型湿地鸟类提供了适宜生存场所,同时也丰富了植物物种多样性,总体来看项目建设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
整体来看项目建设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正效应,如通过改善鸟类栖息生境,使鸟类多样性得到提高等,也会对植物群落产生强烈的干扰,使小部分区域异质性降低,如生态岛的建设等,总之湿地公园生物多性改造工程不会改变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能够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
3.4.1施工期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3.4.1.1施工环保管理
(1)建立高效、务实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2)加强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的环境保护管理。
(3)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监理工作。
(4)为及时消除因设计缺陷导致的环保问题,建设单位应加强公路设计后续服务的管理工作。
(5)施工期严格落实有关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保护动植物资源。
3.4.1.2 临时占地恢复措施
施工期临时占地1hm2,占地类型主要为湿地。本评价要求施工结束后,对占用的湿地地进行恢复,具体恢复措施分述如下。
采取因地制宜的土地恢复措施,按照临时占地附近的植被类型进行播撒草籽,或者使用前一年附近植物收集到的草籽进行植被恢复,保证恢复植物与附近植被类型的一致。
3.4.1.3植物保护与恢复措施
工程施工占用农田要严格按农田补偿方案进行,由地方人民政府统一制定补偿、补助方案的,要有该人民政府制定的方案。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的清理工作。
(2)湿地公园内生态建设时要破坏大面积的植被,所在工程施工时一定要按设计方案施工,严格落实地表植被的保护措施,在连续分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地块要进行避让、对破坏的无保护物种分布地块要进行修复和补偿。
(3)对于拟在湿地公园缓冲区外围建设的土地要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措施加以防护以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4)严格控制水渠建设的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5)及时处理固体废物如粪便、生活垃圾、施工物料和施工垃圾等,杜绝超范围用地。
(6)农田保护措施
①在工程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考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农业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通过农业区时应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损失,降低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②工程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现有道路,新修便道尽量避开农田,减少施工便道对农田的破坏,施工营地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对农田的影响,尽量减少这些临时占地对农业的影响。
③施工期农田防护。施工期间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装卸物料产生的粉尘等将影响公路两侧农作物生长,如果距施工现场周围100m之内的区域存在着农田,施工现场设置挡板进行防护,以减少公路施工产生的扬尘、粉尘等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影响。
(7)取土场恢复措施
本工程土石料均采用外购形式取得,从距离湿地公园约17公里的别拉因子山购买,故本评价不对土场植被恢复进行分析。
(8)临时用地恢复时间安排
工程施工结束,施工设备退出施工现场前,要及时对施工占用的场地进行清理,覆盖表土,种草籽,若施工结束后为秋季,必需对场地进行清理和覆盖表土,次年春季初雨过后,适时种草籽恢复植被。
(9)腐殖土的保护
土路建设时对表层的腐殖土进行收集,统一堆放,进行水土流失防护措施,用于新开垦的土地建设及其它贫瘠土壤的恢复。
3.4.1.4动物保护
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使其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评价范围内的保护物种。根据湿地公园建设工程特点及公园内鸟类物种现状,结合本工程的性质(提升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本评价提出以下具体保护措施:
(1)施工时段
为避开野生鸟类迁徙、停歇、繁殖季节,顺应工程特点及施工要求,评价要求湿地公园生态岛建设时间段为第年12月至次年2月末,以减轻工程施工对鸟类正常栖息的干扰。
(2)施工区域
根据现状调查湿地公园内分布的野生动物以鸟类物种居多,两爬类、兽类稀少,鱼类记录物种较多,现分布物种较小。其中分布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24种,黑龙江省级保护鸟类25种,本项目改造湿地公园内水系,旨在提高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包括提升湿地公园内水质、吸引更多涉禽鸟类的到来等。但在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必需考虑对原地块的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影响,如减少深水水域面积,对水中挺水植物的破坏及对深水区分布的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a)、白翅浮鸥(Chlidonias leucoptera)等鸟类的影响,特别是对优势种凤头(Podiceps cristat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骨顶鸡(Fulico atra)、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等在水域觅食和繁殖鸟类的影响。
巡护路、水渠建设的过程中对鸟类影响轻微,所以评价认为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禁止人为特意迫害野生动物即可,工程本身对鸟类影响不大。
(3)保护物种
根据湿地公园监测结果,每年有白枕鹤、白琵鹭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在湿地宣传教育区和保育区内繁殖,而在本项目拟建生态岛区域未发现,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最大程度保障生境多样性、高异质性的同时,多为濒危保护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境。
3.4.1.5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①加强科学管理,杜绝施工机械泄漏石油类物质以及建筑材料散落物等。
②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不允许直接排放或抛弃,应在平台附近设立临时厕所与垃圾箱,设专人定期清理,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③施工废渣,集中收集,运至取土场堆存。
3.4.1.6景观影响防范措施
⑴对施营地定期清扫、冲洗,保持营地的干净、整洁;
⑵合理安排各不同工序布局,保持场地内井然有序。
⑶各种施工活动要连续进行,并强化施工期的管理和监理工作。
4. 公众参与
4.1 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拟建项目直接影响地区有关政府部门以及物料运输过程中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走访咨询和调查,让公众了解本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意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将达到的环境效果等情况。通过信息反馈,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公众意见及项目建设中施工期和营运期分别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公众的看法和意见,确认环保措施的可行性,提高环境评价的有效性,并通过公众参与活动提高广大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4.2 调查方式及内容
公众参与对象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公众参与对象除在项目建设区域选择外,还应在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区域内选择。按照黑环发〖2001〗117号文《关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加强公众参与的通知》中的规定进行公众参与工作。公众参与的对象为项目所在地的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员;评价区域内居民、学校师生等,其人员比例为:直接受影响的人数大于70%,间接受影响的人数约20%,专家、政府工作人员约为10%。并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环发【28号】)。
本项目公众意见调查的对象是建设管理部门、沿线地区的有关政府部门以及直接受工程影响的单位和居民。
4.3 公众参与方法
采用社会调查方法,以随机访问的形式,请被调查者回答需要调查的内容。给公众提供参与的机会,采用问卷的方式,对项目区域所涉及的人士进行广泛问卷调查,将拟定好的建设项目调查表格发放给公众,通过收集调查表来获得反馈信息。
本项目在公众参与过程中采用网上公示和发放调查表的形式。
4.3.1网络公示
本项目于2013年1月24日及2013年5月8日在富锦市人民政府网
公众参与公告内容如下:
黑龙江省富锦市拟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建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环境影响第一次信息公示
公众朋友你们好:
富锦市三环泡国家级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由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为了让你们及时了解该项目对周围环境及你们生活的影响,倾听你们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 号】)规定,对项目基本情况、建设单位和评价单位基本概况予以公开。
现将环境影响评价公示内容公布如下:
1.建设项目名称及概况:
(1)建设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富锦市拟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建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2)项目性质:新建
(3)建设地点:黑龙江省富锦市的国家湿地公园
(4)项目概况: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包括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科研、宣教能力工程,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等,切实有效地保护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资源。
①湿地保护工程包括:新建瞭望塔1座,控制外部水源进入湿地公园水闸建设一座,木栈道建设3千米,新建巡护路10千米,湿地生态恢复区边界土路建设10千米,湿地恢复区围栏建设10千米,维修原有栈桥、改造观鸟台。
②湿地恢复工程包括:10个生态岛建设,设计土方30万立方米,湿地水渠改造10千米,鸟类栖息地管理,恢复湿地生态恢复区40公顷。
③能力建设包括:湿地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包括专项研究、社会经济基线调查和效益调查、(水、化学物质、生物物质)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远程视频监测体系建设,配备必要的科研、监测设备,建立湿地公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系统; 现有宣教信息中心进行布展,面积为500平方米;宣传栏建设;对湿地公园及周边村屯进行协调管理和社区发展;开展专项研究和培训活动。培训活动主要对员工和相关机构的人员、当地村民进行培训,提升公园保护人员的保护能力和当地居民的替代生计能力。配备必要的设备及车辆。
2.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黑龙江富锦市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联系人: 李先生 联系电话:04542366519
3.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证书等级:甲级
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南直路356号 邮编:150056
联系人:赵先生 联系电话:0451-51802071
E-mail: glhp110@
4.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搜集资料、现场踏勘、调查分析、环境现状监测、环境影响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