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五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603142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 页数:151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第五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第五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第五册数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第五册数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数 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 垂杨柳中心小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一、 全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

2、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

3、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

4、实践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 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

5、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

6、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口算要求初步拟订如下:有余数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三单元 四边形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难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7、(二)第三单元 四边形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四、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 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9. 1-4一、测量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3) 42 7-11练习(1)吨的认识(2) 生活中的数学(1)4教师节3 14-18二、万以内加减法(二) 加法(3)3中秋节4 21-25减法(3) 加法验算(1)45 28-10.2减法验算(1) 加减法验算练习(1) 复习整理365-9 复习整理(1)1国庆节712-16三、四边形 四边形的认识(1)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 4819-23周长(2) 估计(1) 练习(1) 4926-30四、有余数除法 例1(1) 例2、3(1) 练习(1) 例4(1)

8、41011. 2-6练习(1) 五、时、分、秒(3)4119-13填一填 说一说(1)六、多位数乘法口算乘法(3)412 16-20笔算乘法 例1-例4(4)413 23-27练习(1) 例5、6(1) 例7(1)练习(1)414 11.30-12.4复习整理(1) 练习(1)七、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2)4157-11几分之几(2) 分数简单计算(2)41614-18八、可能性(4) 41721-25九、数学广角(3) 掷一掷(1) 41828- 1. 1十、总复习(4) 3新 年194-8复习32011-15总复习 考试4五、班级情况分析:六、教学对策及设想: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

9、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3、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 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第一单元 测量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

10、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

11、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 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2、 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1、 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2、 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教学建议: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2、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3、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课时安排:6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 在操作

12、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教学过程:一、 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一)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二)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三)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四)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二、 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一)“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二)1厘米=10毫

13、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三)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 )厘米=( )毫米三、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一)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二)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三)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四)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四、 小结(一)你学到了什么

14、?(二)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三)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五、 练习巩固:书P3:“做一做”。书P5:1、2。 六、 作业:课堂作业本P12。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 )毫米。教学后记: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 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

15、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 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教学过程:一、 感受分米产生的过程(一)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二)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三)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四)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五)讨论:

16、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课题:分米)二、 认识“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一)独立思考:分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分米与米有什么关系?(二)组内交流结论,并说明理由。(三)全班交流,说明推理过程。(板书: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三、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一)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二)同互桌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三)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用“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它大约是几分米?(学生说出估计值后可以动手验证)(四)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课桌的长

17、度和宽度(书P4:“做一做”)。四、 小结(一)你学到了什么?(二)(三)课外延伸:分米的英文写法dm 五、 练习巩固:书P5:3。书P6:4.5.6。六、作业:学案P34。(外加P1的第1题)回家作业:什么物品的长或宽或高度很接近1分米?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教学后记:千米的认识(1)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教学目标:1在认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实际表象,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2通过感受1千米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18、。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实际表象,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米。(1千米较长,但时间有限;用什么记录1千米,步子?步行时间?)教学准备:课件,卷尺(或跑道上先量出100米);学生每组一张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课件出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说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用于计算比较长的路程的单位。(三)你们还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一) 推理、想象,感知“1千米”:“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表达观点

19、可能是不准确的例子,暂不作负面评定板书:1千米1000米;以本校操场的跑道为例,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也就是说,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二) 实践、想象,认识“1千米”:想利用操场跑道,亲身体验一下1千米吗?1. 讨论方案:“怎么体验好呢?”(学生自由发表体验方案,在讨论中修整方案) 2. 制定方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提醒: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

20、(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100米(以平时速度步行)1千米(估计)步数时间3. 到操场上实践、记录。4. 各小组汇报实践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三)推理、估计,建立1千米的表象: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说说你是怎样猜测的?三、生活运用,拓展提高根据今天的活动,能估计你1小时步行的路程吗?(说推理过程)估计骑自行车、汽车、飞机的时速。书P9: 1.2。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四、作业(回家作业):学案P56。

21、*不用尺测量,验证: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教学反馈:千米的认识(2)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一)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二)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分米、1米呢?1千米?(呵呵) 1千米是1米的几倍? 1米是1分米的

22、几倍? (板书进率)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三)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二、探索新知(一)学习例1。1.课件出示: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说明:如3千米=( )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想5000米=(

23、)千米,方法同上。3.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4.归纳总结、概括算法: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一)书P8: 做一做。 独立完成.(二)书P9: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000米+8000米=( )千米 (三)书P10: 5。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四)书P10: 4。认真看图,读懂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反馈 (肯定学生有据的判断,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五)书P10: *6。式题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从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减法计算等)804或3084 四、课堂小结今天学

24、习的是什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课题)六、 作业:学案P78。选做题: 表示两条铁路的长度。看图计算:北京南京上海( )千米北京武昌广州( )千米七、 板书设计: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010101000 教学后记:吨的认识(1)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教学目的:1认识重量单位“吨”, 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2体会1吨重的实际重量,能够根据被称量物体的实际恰当的选择重量单位,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比迁移的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难

25、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准备:师准备重10千克的物品,课件;学生课前调查重为*千克的物品或动物,体验重量或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一)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二)填空。1千克( )克 3千克( )克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可换为书本例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t)。(板

26、书课题:吨的认识)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一)教学吨的认识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师出示重10千克的物品。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3.引导:老师带了重10千克的物品(可让学生感受一下),这样的几份是1吨?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

27、000千克)4.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5.举例重约1吨的物品?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6.出示书P13:第1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二)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2.引导学生说明: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3.练习质疑,“做一做”中的第2题。独立完成,说出想的过程反馈。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一)这节

28、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二)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 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 1吨=1000000克。五、作业:学案910的“基本技能训练”部分。1吨=1000千克(1t=1000kg)六、板书设计:回家作业:调查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什么物品重约1吨?了解你家每月用水量是多少吨?吨的认识(2)教学目的:1加深认识重量单位“吨”,强化“吨”的重量观念,能够运用学过的重量单位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

29、问题。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结合教学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准备: 师准备重10千克的物品,课件;学生课前调查重为*千克的物品或动物,体验重量或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一、调查反馈,引入:(一)调查反馈: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什么物品重约1吨?(二)“编字谜”游戏:描述“吨”,但不能用“吨”这个词。(是重量单位,与千克的关系)二、分层练习,展开:(一) 书P13:2。独立完成,反馈。(二) 书P13:3。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案反馈方案(可有多中方案,如:600+400+1000与700+800,600+400+800与700+1000,600+400+700与

30、1000+800,600+1000与700+800+400)600+800与700+400+1000可以吗?(三)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重量 :2500千克 4吨 6吨 9吨 2500千克(四)书P13:4。汇报家里月用水量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三、作业:学案1011的“综合能力训练”部分。教学后记: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

31、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2.复习质量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3.全班交流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师:

32、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三、全课总结: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估算。教学要求:1、 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3、 理解验算的意义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4、 使学生经历

33、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教学重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掌握验算方法。教学难点:1、 连续进位加法。2、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建议: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2.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3、 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4、 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形式。课时安排:1、 加法3课时2、 减法3课时3、 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4、 整理和复习1课时加法(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1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进行计算。3.通过了解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调查,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树立自觉保护动物

34、的意识。教学过程:一、课前铺垫检查(一)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二)让学生在上课时汇报交流,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二、创设情境新授(一)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上的动物照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二)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三)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1.自己看书和统计表2.四人小组根据统计表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四)汇报并交流根据统计表提出相关数学问题(五)根据学生提出的“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自己列式

35、,引出例1:98+25(六)请学生根据列式,自己独立尝试98+25,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七)请学生汇报计算情况,说说在计算中发现什么重点就“十位满十,怎么办?”开展讨论讨论完后,让学生打开书看书上的竖式是如何做的,得出:十位满十,继续向前一位(也就是向百位)进一。根据讨论结果检查自己的竖式,并进行订正。(八)做一做1第一、二小题请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反馈答案进行校对,并部分学生是如何计算的。三、巩固练习(一)做一做1剩下的四题学生独立完成(二)列竖式计算59+73 68+52 83+38 86+77学生以大组为单位完成,比一比哪组正确率高(三)完成根据统计表提出的剩下的问题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说说

36、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新的知识,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加法(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练习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正确、熟练的计算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3.进行口算速度的训练。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75+20 7+46 200+30026+19 38+62 3600+480070+80 54+27 1400+310018+56 58+36 710+260(二)竖式计算56+76 58+98(三)同桌为单位根据要求写出两道算式并解答好,再说说计算方法以及解答的注意点:1.万以内不进位加法2.万以内进位加法二、综合练习(一)哪两个

37、数相加得100或1000,用线连起来。38 61 657 716 62 343 77 39 802 23 284 198 88(二)完成书上第1题连一连说说是怎么考虑的(三)对比练习学生列竖式计算 57 2836+ 55+ 67 48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上下两组题有什么区别(四)下面的计算对么?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 6 4 2 8 7 6 8 8 8 4 9 9 4 1 2 0 1 3 6说说错在哪里三、综合应用(一)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问: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列竖式独立完成(二)完成书上第3题1.先完成书上提出的问题,然后

38、同桌互相提问题。2.交流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选择问题列式计算。四、课堂小结经过一个课的练习,认为自己在计算中有哪些是做的比较好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加法(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3 6 4 2 8 7 7 2 8 8 4 9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二、新课(一)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爬行类376两栖类284提

39、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列出算式: 376284(二)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三)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学生独立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

40、。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三、巩固练习练习五第1.2题。加法(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练习五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正确、熟练的笔算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一)笔算638+93 697+235 475+126532+407 169+450 986

41、+114请六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独立计算反馈校对(二)比较划线题目之间的区别说说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二、综合练习(一)找一找,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536 915 351 85 464 208 649 873 792 127看看找到的这每组数都有什么特点?(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十位、百位只要等于九)(二)完成书上第二题的表格反馈校对(三)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405+233 596+87 456+381 369+279 338+451 242+655638 897 683 846 789 648反馈校对,请做的快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可以用到估算的方法(四)完成书上第7题找出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反馈校对,说说错在哪里(五)出示书上第9题问:小君可以怎么走?有几种走法?走哪条路最近?同桌讨论、计算反馈交流讨论结果,说说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三、开放练习(一)只用数字8组成5个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