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赵艳(转载)朝阳中学 张丽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创新.英语教学怎么样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成为我们新时期的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去适应新课标改革的重大内容. 我们教师除了要树立全新的英语观和学生观外,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英语的主渠道,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并能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有创意地解决各种问题的人才。在近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我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 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在中小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学习“Food and drink”这一课的时候,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美味食物的图片,做成幻灯片,并配上音乐。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把这段视频放出来,让学生观看。结果看过这段视频后,学生马上就有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于是我就提出问题:“Do you like these delicious dishes?”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Yes。”我接下去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他们喜欢的食物。于是就引入了这课的新单词和 “Would you like sth?”句型。应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二、 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应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形式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具有依附性,也就是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追随和效仿的对象了。“亲其师”而“重其道”。学生从教师方面所得到的赞许、认可和关爱中获得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又将促使他产生自我提高的渴求和欲望;这样的学生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师长的标准和期望,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多支持。教师还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注意呵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引导他们去质疑,去探索未知领域。作为学生,他们会从自己的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发展创造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开展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
“互动”是指通过认知与情感的互动,人际交往的互动,促进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从活动入手,借助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教学形式。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必定是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的人,缺乏个性发展,不可能真正形成并实现其创造能力。 在 “Rules round us”中,是以身边的规则为线索展开语言点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这堂课上我尝试着展开“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首先要营造一种环境。我在教室的墙上挂了几幅有关法规的 标志,比如 “Don’t climb the trees.” “Don’t walk on the grass.” 等等。教室的黑板报以“Rules round us”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每天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关于法规的背景知识。我还请班里的同学扮演一个触犯法规的人,让学生对他的行为说出有关法规的祈使句和否定祈使句。我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由组织排练对话,或是表演。这些对话与表演一定要与“Rules”有关。学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用英语会话,用英语思维、逐渐养成思维习惯。在课堂里学生们认真听我传授语言点,下课后,我仍与学生在一起,用英语同他们交流,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有关法规的视频。同他们一起欣赏及观赏。当这两个单元结束时,要求他们用英语写一篇作文如“Rules round us”等。这种方法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感受英语气氛,而且拉近了师生的关系,融洽了师生的感情,从而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兴趣”又恰恰是开启成功之门的最好的钥匙。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Sea water and rain water”一课,提问学生“What do people use water to do”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多数学生回答:“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但是也有学生认为节约用水是一句口号,要实施起来却有点难度。于是我们就展开讨论,如何把“节约用水”这个观点彻底贯彻到生活中去。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尽管有的看法不是很客观,但也是值得肯定的。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Say something more about the uses of water in our life and work 让学生们先阅读课文,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十分钟,做出回答。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和活动化解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束缚,为课堂教育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开辟了空间。
五、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教育自身能否得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崭新的教育观念,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应有高度的创新激情和毅力,有一种不断进取、追求、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不为教而教,不为教材、教案所束缚,敢破敢立,存同求异,将课堂教学真正变为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