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 老河口市汪岗高级小学 张春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人才不再以知识的储备量为标准,善于获取新信息,善于不断更新知识系统将是衡量人才发展力的重要标准。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必须变革模仿和记忆为特征的接受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2、、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 营造“探究”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小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与学生平等
3、对话。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能教一教我吗?”“你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难的问题。”等等。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更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如在解决“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的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学生尝试着自己画,想方设法找出答案,在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很自信地说:“经过两点也可以画
4、无数条直线。”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也大致知道他的错误在哪了,但我并没有否定他,而是让他的“成果”板演到黑板上,并故作深沉地说:“有道理呀!”这时下面已经有许多同学按捺不住,于是学生们开始和我据理力争,最后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战胜”了我。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第三,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二、 唤醒“探究”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没有兴趣,探究学习只能是空
5、洞的,而且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数学与他的喜怒哀乐还有关系,感觉不到学数学除了会答题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用处。一句话,数学虽然走进了他们的视野,却没有走进他们的心灵。“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主体产生问题,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制造矛盾冲突激疑。
6、 教师揭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先设计了两道求和的应用题。“小朋友做纸飞机,一组有3人,另一组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小朋友做纸飞机,一人做4只,另一人做3只,一共做多少只?”这两题是已学过的应用题,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一共”这一特点确定用加法计算。然后出示例题:“小朋友做纸飞机,每人做4只,3个人一共做多少只?”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用加法”。低年级学生只学过“求剩余”、“求和”这两类应用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已成了一种定势,看见“一共”就加。这时,老师引导:“这题能否用加法来求呢?为什么?”同
7、样是求“一共”却不用加法计算?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也使学生产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 联系生活实际激疑。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就像是个窝窝头,不是牛奶、巧克力,孩子们不喜欢吃,相反如果让数学走进生活,孩子就会抢着吃争着吃。因此,教学中要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尝试热情,促进学生尝试探究取得成功。例如,在学
8、习“万以内连加”时,内容是计算,很枯燥,于是我这样处理,抓住学校不久前举行过体育达标运动会,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一时机,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1分钟跳绳的成绩,然后让学生帮老师算算总成绩,这一下学生可来劲了,这样学生从“帮”老师计算总成绩中,自己得出了万以内连加的计算方法。 3. 借助直观手段激疑。 运用直观演示,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存在的问题,从而唤醒学生探究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分米、厘米、毫米”一课时,先让学生猜黑板长,学生学过长度单位“米”,很快说出4米多一点,再出示学生平时十分喜欢玩的游戏卡,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和1米差太远了,是多少呢?学生马上产生了一种想探
9、个究竟的强烈欲望。 4. 利用游戏活动激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竞赛等,融教学于游戏之中,寓问题于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高度快乐的体验,以激发其求知欲。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与学生来了一次比赛,课件出示了一串彩色珠子,上面按顺序排列了红、黄、蓝、绿,先猜能够看到的珠子,这时学生也能很快说出几号珠子是什么颜色,可猜到十几号、二十几号时,是看不见的珠子,猜得到的学生已经很少了,到了三十几号、四十几号时已经没有人能猜到了,这时老师却还是能准确地“猜”到,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很想知道老师用的方法
10、,于是下一步的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三、 选择“探究”方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
11、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示了例题“25+46=?”,书上有计算方法,一般老师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大家常用的,但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探索,说出了各种想法:25+40=65,65+6=71;25+6=31,31+40=71;20+40=60,5+6=11,60+11=71;20+46=66,66+5=
12、71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做数学”,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 合作探究。 独立探索确实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
13、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
14、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 体验“探究”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
15、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在低年级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快,另一些学生智力发展较迟缓,如果经常“一刀切”,后进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育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很“调皮”又很“天真”,当老师肯定了他得出的结论时,他会兴奋地说:“ye!”,更甚者会蹦了起来。这时我会对他报以一个微笑,有时甚至跟他一块说:“ye!”。学生需要把成功的喜悦表现出来,作为老师,在学生获得成功后,要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更会促动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