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搞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普通中等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和条件上看,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2)家庭、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与反差;(3)人、财、物等德育工作条件的欠缺等等。这些因素时刻都在影响、制约着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二,从学校德育工作本身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1)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现象;(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排斥和抛弃本民族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使学生缺乏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3)德育实践往往迷信和囿于既往经验,缺乏改造和创新,
2、滞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水平,不善于提出和研究问题,以完成任务为满足;(4)德育评价的“后顾性”较为突出,评价的指标太多,太宽,难于操作,而且习惯用既定的德育标准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学生,当学生的言行与既定的德育标准不符时,总是先否定学生的新品德发展状态,既不重新审视既定的德育标准,也不去积极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学生;(5)德育方法简单、粗暴、成人化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制约着学校的德育工作。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上述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参与并投入德育工作,拓宽德育途径,提高德育效益。从我做起,本人认为,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切入学校德育工作。一、 让课堂教学
3、充满德育的春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为构建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当让德育工作如同春风般充满课堂。既然是春风,就完全可以凭借它的效应和灵气而感受它的存在,无须高声大噪地强调或声张。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其着眼点也应该是以人为本。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一)多一点智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睿智之士,必须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思想。反复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会发现一个关键词:对话。对话要充满思想。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流淌着思想的清溪,折
4、射着理性的光芒。师生在互教互学的同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一位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形:他范读课文之后,忽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您读得不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他没有压制,没有诘问,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和颜悦色地问道:“老师哪儿读得不够好?你能帮老师指出来吗?”接着,他又平心静气地说:“你肯定能读得比老师好!试试看!”可想而知,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智慧,而且确实是一种虚怀若谷的传统美德,他一方面将新课程理念娴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又以高尚的师德陶冶着学生们的思想品德。谁能说这位教师进行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不是恰到好处炉火纯青的德育
5、工作呢?(二)多一点情趣现在有很多语言课,课堂上也有这感悟那体验,但总是让人感觉缺了点情趣。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学环节再严谨,教学内容再充实,如果课堂上缺乏生动、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如果没有师生情感的饱满投入和参与,那也绝对算不得是什么好课。语言课没有了情趣,就会陷入少慢差费的泥沼中原地打转,就会丧失或降低培养人教育人的功效。要想让语文课有情有趣,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激情,要融课文之情、师生之情,创设课堂美妙情境感染学生。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诗意,能给学生以美感,能让学生置身语言课堂,如沐春风。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宣讲”的时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牵扶”。教师少量而必要的语
6、言表述,其意旨在于启发、点拨和激励。再次,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些趣味,多些“剧情”。例如教学世纪宝鼎这一课,可让学生竞选首席解说员,模拟中国代表(CEO)把世纪宝鼎赠送给联合国、并即席作“捐赠演说”。让学生在“竞选”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生动而带有竞争性的活动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踊跃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三)多一点创意有人说,在当今时代,能够迅速崛起的人是那些可以把创意和情感转化成产品的人。对语言教师而言,每节课都面临着这样的转化,这种转化,实际上就是抽象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创新和发展,就是德育工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7、的无声润物。在语文课堂上多一点创意,就会让语文教学多一点灵气,就会给学生以灵性的感染。在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对美文进行讨论。语文课程其实不只是一本语文书,课外读物、影视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甚至语文教师的知识涵养,文学素养等等,都将成为全新的语文课程资源。二、在人际关系教育中渗透德育搞好人际关系,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人际关系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大青少年学生具备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才能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纷纭复杂的际关系,才能为实现其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对中学生进行
8、人际关系教育,必须始终渗透德育工作。(一)提高认识提高学生对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认识,是搞好人际关系教育的前提。应使每个中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逐步主宰社会的发展,人们社交活动的范围更加广阔,活动频率逐步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从思想上重视人际关系,学会说话,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二)有的放矢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加强人际关系教育。现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僻、脆弱,不愿与人交往,虚荣心强,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许多中学生讲哥们儿义气,甚至拉帮结派。同学之间发生
9、矛盾,不善于正确处理;有了错误、缺点不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造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加重了心理负担。教育工作者在批评教育的时候,应积极地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在学校里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都是群体生活。因此,在人际关系中,应建立和遵守正常的秩序。人际交往中也必须按道德规范去与人相处,搞好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凭个人的意愿随心所欲。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要冷静思考,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心态。良好的情绪心态是保证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三)剖析典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老师与家长之间。在这些交往中,这样和那样矛盾,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如果处理不好,就
10、会加剧矛盾,甚至出现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典型事例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教师可以搞一些模拟演示活动,让学生从中领悟道理,提高认识。我们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既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又要坚持原则,不圆滑世故;既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又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创设情境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各项活动,是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的广阔舞台。乐于表现自己是现代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11、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展现自己,锻造自我,培养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体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广泛接触,增进了解,默契配合。在活动中,我们要因势利导,注意总结,肯定成绩,表扬先进,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位教育家说得好:“给学生十次教育机会,不如给一次表现机会。给十次表现机会,不如给一次成功机会。”可见,学生成功的活动,会促进学生热爱集体,增进友情,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别人,调整心理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创设出一个积极乐观、活泼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三、德育过程要彰显生命性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身,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过
12、程。已日渐成为关系学校德育成败,左右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乃至决定国民素质优劣的重要因素。生命至上(生活的美、生存的美、生长的美),生活至上(风景美、经历美、经验美),体验至上等德育论题的加盟,使得德育过程显现出了传统德育过程显现出了传统德育所无法比拟的强劲生命力。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应该是一个对于人的生活意义求索与生存质量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质量日趋完善日趋丰富的过程。第一、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说,整个德育实施过程不再是拘泥既定的圈化范本,不再围绕教师的教鞭指引,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可能是一次竞技,可能是一场对话,也可能是一种职业体验和公益劳动教师要以学生的活动为活动,
13、以学生的喜好为喜好,以学生的收获为收获。第二、丰富学生的生存历练。生命教育的要义,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生活,历练人生。所以,我们的德育过程就应该在“过四关,练四能”上多做文章,即过日常生活关,练实际生活能力;过合作交往关,练交往交际能力;过褒扬受挫关,练心理承受能力;过劳动体验关,练身体健康和劳动技勇。我们既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也要把生命价值观的一些内容适时适度地传达给他们,谱写他们的生命乐章。具体包括三个意识:创造即快乐的意识,生活即尽责的意识,生存即奉献的意识:创造即快乐的意识,生活即尽责的意识,生存即奉献的意识。因此,只有切实关注学生生命本体,把学
14、生生命本身的全过程作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注内容。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才有可能走出固有的传统“茧式”怪图,真正回到生活化、人性化、人文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上来。总而言之,由传统的“强迫服从”走向民主的尊重主体的、重视自我内化过程的“教会选择”,是学校德育的必由之路。“教会选择”的德育是开放性的教育。“教育选择”的德育不是以封闭、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这就要求,作为德育内容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必须向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理智的检验。学生的道德观点是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而自由选择来的。“教会选择”就是
15、回归生活。“教会选择”的学校德育,就是从片面的理想化的误区走出来,回归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现代学校德育之所以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学生现实生活中内心世界的种种复杂体验,是因为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内心世界不断产生冲突,这使他们的道德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回归现实生活,学校德育还可以不断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活动和自我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道德判断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升华。“教会选择”就是实现自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其自觉能力性发挥程度,取决于相应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教会选择”的德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已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能动的、自我的构建的、自律的过程。面对道德判断中的冲突,学生在比较辨别中提高适应、鉴别和应变能力,逐步构建自己的道德价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