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平均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教材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通过摆摆、分分、看看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辨析,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学情分析:在教学本单
2、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过程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经历平均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比较活跃,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正确认识平均分。课堂上充分利用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用格式化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教学目标
3、: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掌握平均分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结果,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 (1)请看大屏幕,谁能告诉老师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课本第7页主题图)指名说说。(2)师:二年级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特别需要同学们
4、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帮老师的忙吗?那你会分吗?2、引出课题。师接着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分物品的一种方法:平均分。3、板书课题:平均分二、问题导航1、学生质疑。(1)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要说的,或者说你想在这一节课里面学会什么知识?(2)学生提出疑问。2、大问题导学,明确学习目标。(1)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大问题一:什么是平均分?(2)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大问题二:平均分要怎样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也通过质疑,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教学例1(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例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
5、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思考问题1: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3)汇报情况,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分法一: 6 分法二: 6 分法三: 6 1 1 4 1 2 3 2 2 2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1)问题2: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3)问题3: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3、引出解决大问题一。(1)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2)问题4: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
6、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问题5: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小组交流、汇报。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四、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2) 出示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7、每份几个?分一分。(2)提出学习要求:问题6:怎样平均分?讨论平均分的方案。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4)问题7: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5)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2、找一找。问题8: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3、分一分
8、。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小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完成教材第9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 )个。(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3、完成
9、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3小题。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4小题。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问题9:你发现了什么?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六、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1、问题10: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还有什么疑惑?2、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