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陈情表(学生用).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85674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9.0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学生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陈情表(学生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情表》导学案(总第1课时) 主备: 张英 时间:9.1 新授 【学习课题】: 《陈情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通过学习《陈情表》体会领悟孝道。 【学习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 朗读全文,翻译全文,为生字词注音 2、 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故侍刘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深恐晋武帝疑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饱含血泪上了这篇《陈情表》。“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侧动人。”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背景分析 文中提到“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重用这样一个蜀汉旧臣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晋武帝为收笼东吴民心,特显示其宽厚胸怀,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则实施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显示自己仁爱廉正。因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第一,李密确实有供养祖母刘氏的问题;第二,作为蜀汉旧臣,他还有怀旧思想,对晋灭蜀汉是有些不服气的;第三,出于古训“做官如履薄冰”的警策,李密是有后顾之忧的,他不能确定晋朝和晋武帝会给他带来什么命运。所以李密认为此时不宜做官。 但是轻慢皇帝,抗旨不遵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李密在这篇表中以“孝”字当先,大做文章,打消了武帝对他可能产生的疑虑;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打动武帝,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整篇文章把自己的处境和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感人肺腑。后人称赞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成为古代散文中的佳作。 3.本文主旨 表,是古代臣下给皇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二、检查预习。 1、给字词注音. 2.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夙遭闵凶 ( ) ②零丁孤苦 ( ) ③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 ) 3.古今异义 ①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②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③九岁不行 古义: 。 今义:不可以。 ④则告诉不许 古义: 。 今义:让别人知道。 ⑤臣之辛苦 古义:文中指 。 今义:身心劳苦。 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义: 。 今义:窘困。 ⑦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古义: 。 今义:快速奔跑。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则刘病日笃 ( ) 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 ③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 ;“外”,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像犬马一样)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夙遭闵凶 ( ) ②猥以微贱 ( )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 ( ) ④凡在故老 ( ) (3)使动用法 ①无以终余年 ( ) ②保卒余年 ( ) ③谨拜表以闻 ( )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2)状语后置句 ①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省略句 ①谨拜表以闻(省略“陛下”) ②逮(省略“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③则告诉(省略“陛下”)不许 ④少仕(省略“于”)伪朝 (4)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则告诉不许 7.词语积累 ①茕茕独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②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安慰。 ③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临近死亡。薄,迫近。 ④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⑤朝不虑夕:病情危急,早上不能预料晚间的安危。 ⑥乌鸟私情:传说乌鸦能反哺,故常用以比喻人的孝道。 ⑦结草街环:原是指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亦作“衔环结草”。 ⑧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二、 整体感知 (一)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明确:“陈”的原因: “陈”的内容: 结构梳理: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 愿乞终养不能就职 提出孝之大理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㈡自由诵读第1段 A. 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 四岁: 少: 九岁: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 终鲜—— 晚有—— 外无—— 内无——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 相依为命: 零丁孤苦—— 夙婴疾病—— 凄苦: ㈢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表时间: 表征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事态严重: 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㈣ 具体研习第3段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五)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2、贯空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3、用语有什么特点?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三、讨论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表现: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四、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五、【当堂反馈】 高考模拟 1、例题剖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博览无不该通。该:完备。 B.此书既行。行:流传。 C.后安为兄所枉诉。诉:叙说。 D.宜因衅除之。衅:缝隙,引申为机会。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都有活用,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远迈不群 ②康友而善之 ③康友而善之 ④康不为之礼 ⑤以淳风俗 ⑥康将刑东市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③/⑤ 3.下列八句话,分别编四组,构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①远迈不群 ②与魏宗室婚 ③知其不可羁屈也 ④吕安服康高致 ⑤辞相证引 ⑥会以此憾之 ⑦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A.②③⑥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⑤⑦ D.④⑤⑦⑧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嵇康是魏国皇帝的亲戚,官拜中散大夫。他超迈不群,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不与一般人结交,他所与神交的只有“竹林七贤”罢了。 B.嵇康当大夫时,也常常在柳树下打铁,有一次他与向秀打铁,钟会特意来拜访,他不予理睬,锻不辍,钟会站了半天,只好回去,他又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因此钟会非常恨他。 C.嵇康与吕安友善,吕安被他哥哥枉诉,引嵇康为证,于是嵇康也被收。钟会向司马昭进谮言,要他因衅除之,于是嵇康吕安同时被害。 D.嵇康在东市被刑时,三千太学生请求他留下来做老师,嵇康不答应。他看日影,还未到行刑时,便索琴弹一曲《广陵散》,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天下士人都为他悲痛。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②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③康乃与涛书告绝。 ④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