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5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
河源市第一小学 朱翠芬
教学内容:
一、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诗歌,教学生了解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并会用口头表达。
二、指导学生复习巩固词语,并积累AABB式词语。
三、引导学生仿写诗歌。
学习目标:
一、认读词语,正确朗读诗歌,并试着背诵诗歌。
二、知道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方法,并能按要求进行说话训练,积累AABB式词语。
三、尝试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一、指导学生会按要求进行说话训练。
二、引导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课,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图片:同学们,我们要去旅行,可以怎么去?
(走路去、坐车、坐船、坐飞机)对呀,那动物呢?(用脚、用翅膀)那植物呢?相信同学们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植、物。教师强调结构和关键笔画,学生先跟老师书空,再在练习本上书写三个。
3. 复习认读词语: 旅行 干啥 蒲公英 降落伞 乘着 铠甲 山洼 豆荚 炸开 观察
4.认识多音字:
降:jiànɡ降落伞 xiánɡ投降
炸:zhà炸弹 zhá炸鱼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利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乐意阅读的欲望。复习旧知,巩固对生字词语的认识,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二、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1.全班齐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课文讲了哪些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妈妈?它们有什么办法?
3.小组合作学习:
A读课文,然后数数诗歌一共有多少小节?并标出序号。
B讨论:文中写了哪几种植物妈妈?用方框框出来;它们有什么办法?用“ ”画出。
4. 汇报点拔:
⑴指名说说诗歌一共有多少小节?
⑵汇报:文中写了哪几种植物妈妈?它们有什么办法?请用句式“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它靠 传播种子”回答。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起到优带差和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作用。教学生用不同符号给课文作批注,培养学生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用规定的句式进行汇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简单完整地概括了课文内容。)
三、品读诗歌,积累应用
1.出示课件图片,逐节指导朗读诗歌。
出示图片比较:蒲公英的种子和 “降落伞”。
出示图片“铠甲”,再和“苍耳”图比较。
出示动画“豌豆荚被太阳晒后,豆荚裂开,豆子弹跳出来”。
2.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诗歌的最后一节,找出AABB式词语。
⑴学生反馈,教师出示:仔仔细细 许许多多
⑵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指名回答)
⑶老师也积累了一些AABB式的词语,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 干干净净
明明白白 认认真真 平平安安 花花绿绿
⑷请从中选一个你喜欢的AABB词语说句子。
如:干干净净 同学们把课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3.齐读整首诗歌。
4.根据板书,试着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僻词的意思和课文内容。让学生找、说、读AABB式词语,引导学生归类积累词汇,并选词说句子进行理解应用。)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齐读最后一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不只是课文的三种,还有很多很多,谁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3.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4.说话训练:说说刚才你看到的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句式: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它靠 传播种子。
5.学做小诗人:我们也来做小诗人吧。
格式: 妈妈准备了 ,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 ,
孩子们就 。
⑴学生练写,教师巡视辅导。
⑵交流、展示评议: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仿写的诗歌,再指名在全班朗读,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出示课件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说话训练,可以巩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指导学生尝试仿写诗歌,旨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交流展示既训练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做诗人的成就感。)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总结: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妙,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3.布置作业:
⑴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⑵继续仿写一节诗歌,并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通过说收获,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总结为学生日后观察大自然指明方向。作业一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业二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体验做诗人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蒲公英 降落伞 风
15 植物妈妈有办法 苍耳 铠甲 动物
豌豆 豆荚 太阳晒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中心。)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