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在新课改的今天,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是促进其发展的场所,教材则是媒介,学生更是教学中的主体。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有效的课堂变成一种可能,否则就只能是空谈。一、读懂教材1、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进行教学的前提。那么怎么读懂教材呢?(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例如:卫星运行时间这一课实际上就是计算教学,那我们就要充分解读课标,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运用这一新理念解读教材。(3)要怀质疑好
2、问的态度解读教材。比如:相交与垂直一课,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就要对其设计环节经常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安排,比如,教材上练一练为什么设计“我说你摆”这一环节,这里我们就要要充分解读编者的意图。实际上这里就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变式垂直的训练。(4)要抓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就是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明确在一节课中要让学生学会哪些数学知识。2、如何具体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题中的例题、试一试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会遇到那些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新课标
3、下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
4、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二、读懂学生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差异。差异二:儿童间的横向差异。(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5、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 (1)课前访谈; (2)课前问卷;(前测) (3)经验与分析; (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三)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联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
6、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我们要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三、读懂课堂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要靠反思。1、读懂教什么?(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2)、反思: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b、教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
7、性发展。c、什么情况下要调整目标?如何处理生成性目标?2、读懂怎么教?(1)要读懂每个教学活动。反思:a、这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是什么?b、课堂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功能?c、活动有效吗?d、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2)读懂教的策略反思: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引导、指导、反馈、评价策略有效吗?(3)读懂怎么学读:a、有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吗?空间如何?效果如何?b、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c、学生的参与度怎样?d、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反思:a、学生思维参与度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b、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发挥?c、学生学得怎么样呢?d、学习有效性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有效的课堂,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有更多的是课堂外。课堂是一个集中体现的地方,更多的功夫还是在课前。课前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才有可能是一节有效的课堂。徐锋镇江市雩北小学201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