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地坛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2.以文章语言为突破口,结合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对生命和亲情的看法。教学重点从语言分析入手,让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难点联系切身实际,培养学生欣赏、分析、评价、借鉴能力。教学方法自学与点拨。教学时数45分钟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介绍课文作者、背景知识,导入新课。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于是,家附近的地坛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1979年
2、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5月写出我与地坛,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这是他在地坛中浸泡思考后的结晶。二. 课文自读指导(欣赏)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自读思考题,教师适当引导点拨。(1)仿照课题“我与地坛”形式,分别给课文一、二节加上一个小标题。提示:a.我与自然(人与景观) b。我与母亲(人与人)(2)作者失去双腿后,为什么会有意或无意地走进地坛?试用文中语句回答。提示:“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3)作者初到园中看到的是什么景象?找出这些语句或语段并朗读,试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提示
3、:荒芜(4)作者初到园中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提示:失魂落魄(5)后来作者在园中又看到什么景象?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朗读,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时的园子的?提示:园子荒芜并不衰败2. 讨论(1)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地坛的荒芜对应了作者失魂落魄的心境,作者怀揣一颗受伤的心灵,正需要一个供他冷静思考的空间。因此作者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地坛已经成了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和避难所。(2)作者从园子中的景物和母亲身上获得了哪些感悟?提示:a.要走出“死”的阴影,开始考虑“生”的问题。b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
4、c设身处地的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感悟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3.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1).内容方面:a要关心理解残疾人b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c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d.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2)写法方面:取材生活 思考生活 感悟生活(3)语言方面:文学语言与交际语言的运用三新课小结:史铁生作为一个残疾人作家,他选取了与他朝夕相处的人和景,即母亲和地坛作为描写对象,可见母亲和地坛已经进入到史铁生的生活当中,作者从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这种从生活中取材,小处着手,探询人生哲理的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四布置作业结合本文的学习,选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事、景、物写一篇抒情性的散文。附板书设计地坛(荒芜不衰败)精 担 神 心家 儿 园 子 母 爱 (深沉而伟大) 我母亲 (身残心不残)报答(深爱母亲感受亲情)(心有余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