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知识,及一个难点教学设计本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蕴含在甜甜的泥土中令人辛酸的母爱,人琴俱亡中同生共死的手足情深,弥散着“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父母的心。家庭是生命的起点,社会的细胞,单元主题与学生生活是比较贴近的。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
2、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借此来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同时让学生阅读同时代、同龄人表现至爱亲情的佳作,也是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一剂良方。在教学上,四篇文章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重在引导学生对“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一主题的理解;人琴俱亡则重在品味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的“精练含蓄、隽永传神”的语言。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的典型经历四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普
3、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让学生也学会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父母的心则重在让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并让学生体会到:曲折的情节是不了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同时,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认识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亲人对自己深刻的无形的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因此要做到课内外打通,不脱离开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爱
4、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学习了人琴俱亡后,了解和探究魏晋名士风度及其社会成因等等。二、单元学习目标:1能借助字典、词曲等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读会写。2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说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3能品味记事散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4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详略。5学会观察,学会依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条
5、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让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6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选出研究主题,合作解决问题。 背影朱自清教学目标:1.感知内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2.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3.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难点:通过体会“我”心理的变化,理解课文。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刘和刚父
6、亲)一曲父亲唱出了父爱的深沉与无私,强烈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再来走进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去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来传达出深沉的父爱的。 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 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二)感知背影 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2:全文共写到父亲
7、哪四次背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学生圈出所需信息并概括回答) (三)研读背影 问题1:仔细默读望父买橘的情景,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来感悟父爱的深沉。学生可自主回答) 问题2:快速默读25段,思考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送我去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关心,我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前后感情的变化,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同位合作,然后回答) 问题3:作者是怎样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的?此时又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指名读课文相关部分,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回答) 问题4: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课文最后又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小组探究完成) 问题5:默读第一段,思考开篇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四)心中的背影 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中最动情的瞬间刻画一下自己的父亲。(师生互动。既借鉴本文写法,又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为父亲或母亲做一件小事(剪指甲、捶背、洗脚等),并刻画下亲人当时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 2.熟读并背诵下你最喜欢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