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研训一体化小学科学研训活动案例: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王志清
案例背景与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之间,课堂之中,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的限制,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通过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时间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和延续性,在空间上可以有很大的拓展性和开放性,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和重组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他有着课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堂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课堂内,教师精心组织孩子们经历探究过程,课堂外也要让孩子的探究运作起来,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探究的时间是无限的,应该结合课堂内外,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演练、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那么课外探究则是知识的运用与累加、方法的重组与强化、技能的训练与增强、情感的体验与升华。然而,“课上是轰轰烈烈,课后研究是冷冷清清”的情况,还是令人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现象,以丹阳市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张学军老师为主的科学教师提出了“如何发动小学生和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问题研究
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多样性,是激活课外探究活动的潜力。课外探究活动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课外探究活动的潜力。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如何选好课外探究内容,提高以探究为核心的有效性?
1、课堂研究的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40分钟的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解决老师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探究完成。还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探究活动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这只有通过课后的探究完成,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形成更深的印象,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应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
许多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实践活动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较短时间内完成,客观上许多活动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如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一课,学生在课堂上对蚕的生命周期只能作一个概念上的了解,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而这个内容又不能一下子在课堂上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完成。小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的特点告诉我们,学生的观察往往是短时间、多变的。学生的观察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不断的调整和指导。这些活动就必需从课堂走向课外,课内活动向课外开放。如果没有课外活动对课堂活动的补充,不可能有较好的效果。
2、结合本地资源研究教材设置课外探究的内容。
利用乡土资源,结合地域特色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时提出了有效探究的课题。
3、提倡由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发现的问题写出来,并加以研究。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作为探究主题,学生好奇心很重,脑子里经常会产生“为什么?”他们课外观察发现的问题通常比课堂上的多,教师除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外,对学生在课外发现的问题也应该适当引导。
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就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课后去探究。平时注意让学生把自己产生的问题,写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指导他们要明确探究的目标,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先做什么”。帮学生选出好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设想,注意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探索。例如,学生每年的春游、秋游时或者野外活动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仔细发现。如果学生发现了问题,马上记下来,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鼓励他们自己解决。上课时,我抽点时间让学生向班里的同学汇报。经过这样的培养,学生养成了习惯,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了。
4、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巧手、小改革、小种植、小画家”八小活动,等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可作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重点开展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观察是前提,思考是过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在细小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着眼于身边的现象,不随意放弃
任何小的环节,不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开阔视野。
5、提倡一个“动”字。科技活动中“动”是关键,要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作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科技素质,培养创造兴趣,陶冶爱科学的情操。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腿,发挥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以达到开发大脑潜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6、课堂教学之前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是开放的,而且只有开放的活动才能支撑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如《蚂蚁》一课的教学,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课前对蚂蚁的捕捉和观察,那么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该怎么开展呢?像这一类课必须要学生在课前开展一定的观察实践活动,做好必要的材料、知识、方法、心理等准备。探究活动必须向课前开放。
7、课内到课外 。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例如,在学到《杠杆》这节时,我让学生们在家找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它的作用。并提出如果在建造房子,要搬用大石头,你打算怎样搬,怎样最省力。
8、课堂不适合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养蚕、种植活动,因为我们庙港地区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养蚕,我给每位学生家长发张邀请书,让家长在家里配合小孩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他们都有一份珍贵的收获。学生在活动中不单可以亲身经历了探究,并和家长有了更深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与身心发展。
三.形成结论
科学课外活动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开放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情景中,从生活和学习实践中选定和确定喜爱的研究专题,通过亲身经历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外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即便进行探究式教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在整个集体中完成的。小型的课外探究活动主要由自己独立完成,自己必须动手做。
课外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另外,课外探究活动还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等。
2.课外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当他完成某项探究任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就会更加的关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科学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了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3、让课外活动充实实验教学。 课外活动可以补充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认识石头、到校园里去观察土壤、到学校旁的池塘研究水污染情况,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摘”科学。
4、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这必将要我们把学生的科学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5、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应鼓励他们进行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科学活动。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科学”。
6、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四.展开研训
为了帮助科学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我们开展了一些列的研训活动。
( 吕城、访仙)片
时间
姓名
形式
内 容
地点
4.1
陈志平
上课
《力在哪里》
吕城中心校
蒋建军
上课
《力在哪里》
景明贤
讲座
4.25
陈银寒
上课
《建桥梁》
界牌中心校
步敏
上课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张国强、张建平
讲座
( 司徒、珥陵 )片
时间
姓名
形式
内 容
地点
4.18
蔡志龙
上课
《摆》
珥陵中心校
丁妮雯
上课
《摆》
张学军、姜伟杰
讲座
5.14
傅赟
上课
《气温有多高》
实验小学
毛亚萍
上课
《气温有多高》
贡成锁、胡国才
讲座
( 导墅、荆林 )片
时间
姓名
形式
内 容
地点
3.25
黄东军
上课
《折形状》
皇塘中心校
眭海涛
上课
《折形状》
朱小琴、王亚明、陈志玉
讲座
4.15
冷伟江
上课
《摩擦力的秘密》
导墅中心校
张国民
上课
《摩擦力的秘密》
赵臻磊、朱建荣、束建伟
讲座
通过研训活动,科学教师认识到教师是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还认识到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它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当然作为小学生,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教师大量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定位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可以依托的协助者。努力促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帮助体系。
五.最后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
1、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1)学生课外探究的过程及探究的结果,可以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整理成文,在实验室专门开辟一角,展示所有学生的探究成果。优秀文章向报刊杂志投稿。(2)利用橱窗、黑板报一栏,专门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探究成果。(3)每学期全校组织一次小制作、小发明的评比活动,优秀制作给予奖励。(4)学期结束,将学生的探究成果记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内容之一。我们把每活动的作品,都有学生参与评分,对评出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性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在校内展览学生的获奖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当学生看自己的作品,或者是熟悉的同学的作品被展示,对他们触动很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推进了科技活动动开展。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作风。
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了勤观察、勤思考、勤实践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觉和主动的科学家”
2、正确评价探究失败的学生
科学家进行一项科学研究,往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后才能取得成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学生在课外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不一定尽善尽美,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探究活动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面的,不仅看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看探究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不断鼓励、表扬,带领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神圣殿堂。
学生的科学活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活动上,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反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间交流和质疑,引导、启发学生想办法解决。 科学课应当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在探究之后,教师应当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科学学习有一个民主、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给学生提供可交流的平台,品位课外探究活动的成功感,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课外探究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举措。
本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1.科学教师和学校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课外科学探究”研究效果的差异性大。
2.针对如何评价学生课外科学探究,如何拓展探究时空,如果使探究活动更有效,如何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系列成果经验。
问题进一步研究打算
1.进一步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转化理念,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积极开展“课外科学探究”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将探究活动做细做实,使课外探究活动更具实效性。
总之我们相信,在组全体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化,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