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2'×25,总共50分)
1.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
4.《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5.“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6.西周学校的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这反映了西周( )
A.形成了尊师的社会风气 B.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
C.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
7.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8.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
A. 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9.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0.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开始于(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11.小明在读一本书时,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说这句话的人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2.温家宝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温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 )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气者,理之依也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3.《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14.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1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盛行 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经济的繁荣 D.理学的兴起
16.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17.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19.“‘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因为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20.2009年海峡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是建国60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 “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21.“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了董仲舒哪一思想主张( )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无为而治”
22.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上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23.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4. 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这主要是因为黄宗羲 ( )
A.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
B.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C.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5.2007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期间,特意去山东曲阜参观,并作了“温故创新”的
题词。这一题词的深刻寓意是 ( )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人民特别崇拜中华文明
C.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今天仍然是维系中日关系的基础
D.中日两国人民要继承友好交流传统,促进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24分,第27题26分,共计50分)
26.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8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四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中国古代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4分)并指出他们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对儒学有何发展。 (8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3分)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
(4)材料四中朱熹提出该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