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中实中学校高二语文组教师学年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 观重点学生活动设 计难点教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过程情境设置:齐读第四段1.解释词义(1)终继五国迁灭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5)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9)二败而三胜(10)后秦击赵者再(11)李牧连却之 (12)洎牧以谗诛自主探究:教师补充: 相:互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 相见恨晚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亲自观看 伯乐相马提问:后秦击赵者
2、再 句式?(状语后置)提问:翻译(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始”与“始有远略”区别,)(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向使则表示假设关系的常用句式)提问: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唇亡齿寒)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情色彩 齐国 与应嬴而不助五国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鄙夷 燕国 以荆卿为计 赞美 赵国 牧以谗诛 惋惜 联系:赵国似乎专门出大将,我们学过的有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长平之战赵国君王听信谗言弃廉颇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造成长平
3、之战打败,几十万大军被秦军活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王前于易水边在好友高渐离击筑声中唱的短歌,体现了一种刺秦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是不会还的坚定意志。教师总结:本段从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进而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五、六小节:巩固练习:提问:解释词义(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日削月割,以趋于
4、亡(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其势弱于秦提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被动句)提问:翻译(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2)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提问:比一比,谁读得好请同学朗读第五、六段,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点,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情感拓展(启发学生辩证看待文章中关于“燕行刺客”,赵“用武而不终也”的论据)结语本文在一个“赂”字上,即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策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
5、推理、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历史是一面镜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祥和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多年当时间日复一日不断延伸开去,许多人已经忘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伤痕可历史的悲剧往往会惊人的相似所以,可怕的不是那段血写的历史,可怕的是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再重演还记得吗?160年多年前,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八国联军的大炮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好江山,任侵略者随意践踏,泱泱大国,支离破碎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用罪恶的双手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漫长的八年抗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知道吗?我们的民族饮下的是一杯杯落后的苦酒 愿北宋重蹈覆辙的故事永远成为故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小结与作 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