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让仁恕教育绽放光芒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使命。
孔子所说的“爱人”充分尊重了人性的需要,他的爱由近及远、由亲至疏。这“爱人”的终点是爱众,即天下之“民”。
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是可以得到人们的爱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解放军,被称为威武之师、仁义之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露宿街头也不打扰百姓。严明的纪律恰恰是对老百姓的仁爱。正是因为人民军队具有的仁爱,使这支军队受到人民的爱戴,纷纷让子弟加入军队,成为人民子弟兵。正是因为人民军队的仁爱,才使这支军队具有强大的人民基础,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人民为了掩护子弟兵,不惜牺牲自己和家人;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死义务摆船帮解放军渡江;上万百姓,用手推车为解放军运送物资,被陈毅盛赞:“推出了淮海战役”———是仁爱让人民军队得民心。
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可以受到人们世代不减的尊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非常高兴,捉住供奉继母。从此,继母像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
春秋鲁国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缰绳从手上掉了下来,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父亲非常生气,要赶继母走。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听了之后,沉默了。他的父亲同意不让子骞的继母走了,继母也痛改前非,平等对待闵子骞。
正是王祥、闵子骞的孝,王祥、闵子骞的仁爱,感动了原本不爱自己的继母。让铁石心肠的继母有了善心。不是说,“剩饭是后娘的心”吗?仁爱足可以使铁石心肠的成年人心暖热,反观教育,何不试试暖暖小孩子的心呢?
正是因为仁爱,所以王祥、闵子骞很宽容。宽容、有胸怀的人才具有无穷魅力。
明初重臣夏原吉是大度的人。他在巡视苏州时,婉谢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进食。厨师做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当夏原吉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去,伙计却不敢报告;过了好久,才托人去请罪。他笑著说:“怎麼不早告诉我呢?”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丢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智慧过人,而且有一颗宽容的心。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孔明用计策策反副将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孔明一连七擒孟获,又七放孟获。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可见,仁爱、宽容的力量是强大的。
而相反,强令效果只是表面的、一时的,真正让人从心中解开心结,还要靠老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只有感到你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为他好,是对他负责,你的仁爱、宽容不会比生硬的一纸命令来的弱。学生是有思想的,他能读懂你传递给他的爱。 没有仁爱、宽容的老师不是好的老师。那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集权者,整天板着一张脸,学生见了就害怕,动辄班规伺候,学生不敢言,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活泼的一面。他们的思维受到桎梏,聪明劲就会被打压。班里的学生一个个不活泼、不机灵,我想,这是老师的悲哀。
不光是严厉,如果你一味地漠视他、打压他,不听他的任何诉求,一味地否定、批判,可能他也不反抗,事实上却以消极的、抵触的情绪来对待,甚至会消沉下去、叛逆起来。强力打压的结果可能是受打压者内心的苦闷、挣扎甚至反抗。这就不难理解----历朝盛世,领导者都是仁爱的,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等。而因厉政垮台的领导人如秦二世、隋炀帝,都是政权很快被人民推翻。当然老师是不会这么暴政的,仁君暴君的例子只是为了佐证—人的威信不是靠强权征服而得来的,而是靠人的心悦诚服气争取来的。
当然,仁爱、宽恕不是一味地迁就、忍让。该及时说“不”时要勇于说“不”,该老师矫正学生行为时不能不管不问或者是敷衍了事,一切都要见机行事。有时,有的班级的孩子总不遵守纪律,我想,可能是老师过于依赖肯定教育。没有给学生传递出正确的信息,没有给学生设底线,让他们才屡屡去试探老师的容忍度。可能老师把“仁爱”、“宽恕”作为管理学生的仅有法宝,反倒让学生认为是老师脾气好,管不住学生。
仁爱、宽容是主基调,仁慈、大度的老师也可以很严,仁慈、大度与严厉并不是对立的。在学生犯错时,你可以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他这是不对的,但也暗示他不是不可原谅的;这件事老师不满意,但同时告诉他,他可以改好。有人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可以理解为:人们可以宽恕年轻人少不经事,只要改了就是好样的。但不能理解为,因为上帝也原谅我,我可以毫无节制地犯错误,甚至是同样的错误。
老师要学会用仁爱、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给他们以信任,给他们尊重。用得好,他们会把温暖的心变得自省、自强、奋发,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用宽容的心交纳别人。用心去用好这一利器吧,要有灵活的掌控力,要能放能收,放要自信,收要有智慧。只能放,而收不好的老师,和不敢放的老师,犹如政治上的“左倾”和“右倾”一样,一样都不可取。
让我们用仁爱、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吧!让我们的学生更阳光、更机灵、更可爱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