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卷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周敦颐传
(1)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2)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3)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4)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邀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有删减)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乃委手版归( ) (2)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 )
(3)用抃及吕公著荐( ) (4)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 )
18.(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2)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19.(2分)黄庭坚评价周敦颐“厚得于民”,请用文中事实说明。
20.(3分)第(2)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通 判 虔 州 抃 守 虔 熟 视 其 所 为 乃 大 悟
21.(2分)文中写“逵悟”、抃“乃大悟”的作用是
17.(4分)(1)委:委弃,扔掉(2)谮口:谗言(3)用:因为(4)茕:孤单
18.(6分)(1)这就是那个能辨明分宁县案子的官员,我们有告状的地方了。
(2)担忧不安的样子,不单单把被县令判罪当作忧虑,而且把玷污善政当作耻辱。
19.(2分)(1)做官公道公平,为一囚犯不惜顶撞上司,弃官而去。(2)把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南昌做官时,得百姓信任。(3)坚持“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能不畏劳苦,深入到艰苦险远的地方,巡视考察民情。(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20.(3分)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
21.(2分)从侧面衬托周敦颐,烘托他正气、为民的品格。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为避英宗旧讳改名。凭着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而任职,担任分宁县主簿。有件案子长期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审讯一次立刻就辨明了。同县的人惊叹说:“老官吏也比不上他呀!”刑部使者推荐他,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按法不应处死,转运使王逵想严加惩治。王逵是个严酷凶狠的官吏,众官员都不敢与他争执,周敦颐独自与他争辩,王逵听不进去,周敦颐便扔掉笏板回到住处,打算弃官离开,说:“照这种情况还能再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讨好别人,我不干。”王逵醒悟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就是那个能辨明分宁县案子的官员,我们有告状的地方了。” 那些富豪大姓,狡猾的衙门小吏和品行恶劣、胡作非为的年轻人,都担忧不安的样子,不单单把被县令判罪当作忧虑,而且把玷污善政当作耻辱。又任合州判官,事情不经他手,其他官吏不敢决断,即使决定下达了,百姓们也不依从。刑部使者赵抃被谗言迷惑,在周敦颐面前很严厉,但周敦颐超然处之,不去计较。后来周敦颐任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知府。赵抃仔细观察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个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熙宁初,周敦颐任郴州知府。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洗冤、泽及万物为己任,巡行各地不畏劳苦。即使是瘴气弥漫、道路险远的地方,也从容不迫地巡视考察。赵抃再次镇守四川时,准备奏请朝廷起用周敦颐,但还没来得及周敦颐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黄庭坚称赞他“品格高尚,胸怀洒脱,如雨后新晴的日光、清风和明月,不贪图获取好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用于个人奉养的东西很微薄而要让孤寡的人得到安乐,鄙薄迎合世俗之人而崇尚长久的友情”。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①杨政字子行,京兆人也。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京师为之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数百人。
②范升尝为出妇①所告,坐系狱,政乃肉袒,以箭贯耳,抱升子潜伏道傍,候车驾,而持章叩头大言曰:“范升三娶,唯有一子,今适三岁,孤之可哀。”武骑虎贲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政,伤胸,政犹不退。哀泣辞请,有感帝心,诏曰:“乞杨生师。”即尺一②出升。政由是显名。
③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时帝婿梁松,皇后弟阴就,皆慕其声名,而请与交友。政每共言论,常切磋恳至,不为屈挠。尝诣杨虚侯马武,武难见政,称疾不为起。政入户,径升床排武,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备位藩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身之道也。今日动者刀入胁。”
④武诸子及左右皆大惊,以为见劫,操兵满侧,政颜色自若。会阴就至,责数武,令为交友。其刚果任情,皆如此也。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注】①出妇:被丈夫休弃的妇女。 ② 尺一:帝王的诏书。
17.指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范升尝为出妇所告,坐系狱 ( ) ②唯有一子,今适三岁 ( )
③举弓射之,犹不肯去 ( ) ④会阴就至,责数武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常切磋恳至 B.而骄天下英俊
C.于是相如前进缶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9.下列加点词与“不思求贤以报殊宠”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皆以美于徐公
C.乐琴书以消忧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①果敢自矜,然笃于义
②以为见劫,操兵满侧,政颜色自若
21.文中通过三件事刻画了杨政的“刚果任情”,请分条加以概括。(3分)
(1)
(2)
(3)
17.(4分) ①定罪,判罪,由…而获罪, ②刚、刚刚、正好;③张开、举起; ④数落、责备。
18.(2分)A
19.(2分)C
20.(3分)①(杨政)敢作敢为爱夸耀自己,但他为人忠实(忠诚)于义气(或情谊)。(采分点:省略句,矜,笃)
②(3分)(他们)认为是被(盗匪)劫持了,拿着兵器站满两旁,杨政神态像平时那样。(采分点:省略句或被动句,兵,颜色)
21.(3分)(1)杨政冒险为老师向皇帝乞求宽罪;(2)杨政平等与皇亲国戚交谈,不屈从权贵;(3)杨政敢于指责权贵傲视英才,即使面对兵器也坦然自若。
【参考译文】
杨政字子行,京兆人。杨政年轻时爱好学习,跟随代郡(地名)的范升学习《梁丘易》。他擅长讲说经书。京师因此流传这样一句话:“说经铿铿杨子行。”他教授的学生有几百人。
(杨政的老师)范升曾被已休的妻子告发,判罪囚禁在大牢里。杨政就赤裸着上身,用箭穿透自己的耳朵,然后抱着范升的儿子躲在皇帝经常走的御道旁边,等候着皇帝的车驾。(皇帝经过时)杨政拿着状子,一边叩头一边大声高喊:“范升一辈子娶了三次妻,只有这一个儿子,他刚三岁,(如果杀了范升)一个孤儿不是很可怜吗!”把侍车驾的武士骑兵们担心(杨政)惊吓了(皇帝)的车马,张开弓箭射击杨政,(杨政)仍不肯离开;武士们用戟叉住他,划伤了(杨政的)胸部,(杨政)仍然不肯后退。(还)坐在地上哭着为(范升)请求脱罪,打动了皇帝,口下旨意“乞谅杨政的老师。”皇帝立即颁布诏书放了范升,杨政也因此事而扬名。
杨政好酒,不拘小节,敢作敢为,爱夸耀自己,但他为人忠实(忠诚)于义气。当时,皇帝的女婿梁松、皇后的弟弟阴就都仰慕杨政的名声,来拜见(杨)与他结交。杨政每每与(他们)在一起恳切地讨论问题,从不屈从(他们的观点)。(杨政)曾经到杨虚侯马武那去(拜见)他,马武不高兴见杨政,称病不起床。杨政走进(马武)房间,径直登上(马武的)床推着马武,抓住他的臂膀斥责道:“你深受国恩,位居藩辅,不想着寻求贤能来回报(皇帝)对你的恩宠,却小看天下英才,这不该是你的养身之道。今天敢动一下,我捅了你!”
马武的几个儿子以及侍从大惊失色,认为是被盗匪劫持,拿着兵器站满两边,杨政神态自若(跟平常一样)。恰逢阴就赶到,训斥马武,命令他与杨政结为朋友。杨政刚直不阿,(为人处事)任意性情大都像这样。到建初年间,做了中郎将。
书博鸡者事
〔明〕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①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②守,即诬守纳已赇③。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⑤,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⑥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⑦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⑧,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选自《四库全书》本《凫藻集》
注:①中:zhòng,中伤。②嗛:xián,怀恨。③赇:qiú,贿赂。④褫:chǐ,剥去。⑤反接:把双手在背后捆绑起来。接,连接。⑥要(yāo)篡:拦截,夺取。⑦投间:乘隙,趁机。⑧牒:此指状纸。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守自负年德,易之 (2)众知有为,因让之曰
(3)乃褫豪民衣自衣 (4)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
18、下列句中“乃”的用法与“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家祭无亡告乃翁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
(2)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20、博鸡者惩戒豪民的原因是 。(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博鸡者的“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7、(4分)
(1)轻视 (2)责备
(3)穿(上 ) (4)示众
18、( C )(2分)
19、(6分)
(1)如果想要你父亲死,那就上前来斗,否则还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好好地等着。
(2)当(这个)时(候),博鸡者凭借(由于、因为)他的侠义行为而在东南(一方)闻名。
20、豪民为报私仇,诬陷多惠政的太守纳己赇;造成太守被逮,引起袁民公愤 。(2分)
21、(2分)
惩治诬陷太守的豪民;公开为太守申冤;逼迫台臣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①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8.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复固辞疾笃 (2)君何以慢朕命 (3)谈者以为失望 (4)济斯人也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语法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能贵君,能贱君
A.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
B.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
C.怒万乘之主
D.寔怪而问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21.第四段“进退无所据”一句中“进’指的是________,“退”指的是__________。(2分)
22.结合文章内容对樊英这个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严重、沉重;(2)轻慢、怠慢;(3)有负众望;(4)帮助、救助
19.C
20.(1)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2)(皇帝)以对老师的理解来对待樊英,向他请教询问朝政得失。
21.出仕;退隐
22.答案示例:樊英是真正的清修之士。他明晓五经,端谨重礼,纵论治国之能,也有授业之才、传道之德。因为一心隐居治学,他屡次不应朝廷礼请,洁身守道,面对皇帝的威慑盎然力争;即使成为帝师、官拜五官中郎将,也执意告归,不为世人的期盼所左右,极为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