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射阳外国语学校五年级数学导学案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认识负数:教材第1 — 3页 例1、例2、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实践操作,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理解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攻克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和正负数的关系
自学导引:
一、自主探究:
你听说过负数吗?在生活中遇到过负数吗?你理解这些负数表示的意义吗?
请你举几个例子(可以向家长请教或者上网查资料):
自学例一:
1、温度计左右两边数字分别什么?我们习惯用哪边数字?(可以问家长或上网)
2、例1除了帮我们认识了温度计外,你还有哪些收获?
3、请完成第二页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行)
自学例二:
1、海拔高度到底是和什么相比产生的高度?
2、学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0在这里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你知道它特殊在哪里吗?
3、通过自学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吗?
4、例2使你还有什么收获?
5、请完成书上练一练
通过自学两个例题,除了有很大收获外,还有什么疑惑需明天和同学讨论的请想好写下来:
二、尝试达标:
( )数的符号可以不写。
在我们学过的数中( )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试写三个正数: 再写三个负数:
+8读作( )它可写成( ),负七写作( )它的( )号不可省。
( )都大于0,( )都小于0。从而可得出( )必大于( )。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预习情况交流
1、组内交流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例一、例二”自主探究
1、 了解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常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
2、高于0℃用正数表示,低于0℃用负数表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都 0,负数都 0)
3、 小组互动:
一个小组同学任意说出三个温度,请另一组同学说出这个温度的意义。
4、各小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讨论(教师相机引导组织自主活动,集体交流)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习一 第1- 5题
2 老师介入:一般温度问题都和零摄氏度相比,而高度问题都和海平面相比。
课后导学
1、填空。
-5.6读作( ) 负八分之五 写作( )
汽油蒸发的温度是四十摄氏度。 ( )℃
汽油凝固的温度是零下十八摄氏度。 ( )℃
金星表面的最高温度是四百六十五摄氏度。 ( )℃
零下6摄氏度记作( ),-11℃表示( )。
水沸腾的温度是( ),水结冰的温度是( ).
零下6摄氏度记作( ),-11米表示( )
2、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放入相应的框内。
-8 +23 1.7 - -3.4 0 46
正数 负数
2、判断:
正数一定大于负数。………………………………( )
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正数越接近0越小,负数越接近0越大。………( )
3、选做题:
一艘潜水艇的海拔是-136米,在它的上方55米的地方有一条鲨鱼,这条鲨鱼的海拔是( )米。
负数的应用
学习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学习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自学导引:
自学例三
1、通过自学例三,你应该抓住两个相反的关键词是( )和( ),其中( )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 )的量应该用负数表示。
请尝试用铅笔完成书上例三后面的表格
2、请尝试用铅笔完成书上试一试
自学初试:
收入和支出问题: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元”,买衣服花了300元,应记作( )元,吃饭花了500元,记作( )
自学例四
1、通过自学例四,我们明白了正负数还可用在( )问题上,如果向东的距离用正数表示,那么( )用负数表示,由此我们推出如果向南的距离用正数表示,那么( )必用负数表示。
2、请尝试用铅笔完成书上第五页的练一练 第一和第二题。
自学初试:
方位问题: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北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记作( )米, +10米表示(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 )。
自学小结:通过例三和例四的学习,我们应该有所收获:正负数经常被用来表示生活中一对( )的量。 如例三中的( )和( ),例四中的向东对向西,( )对( )。
自我评价预习效果:(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如果评价是一般和不满意,请写下你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或
请教老师,你的问题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预习情况交流或展示
1、 组内讨论
2、 各小组合作解决疑惑。
二、自主探究:
1、 各自修正自己预习中的不足之处
2、 完成练习一的第7~10题
三、合作交流
1、组内交流书上习题(试一试、练一练)
2、个别问题在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巩固练习
1、讨论完成书上试一试和练一练
2、试一试数轴要重点介绍一下。
3、练习一第10题:正数表示上车人数,负数表示下车人数,0表示没有上下车。
课后导学
一、必练题:
1、如果小明向东走500米,可以记作+500米,那么-200米,表示向( )走了( )米。
3.小强买来8瓶饮料记作+8瓶,那么喝了5瓶可记作( )。
4.向西南方向走300米记作+300米,那么记作-200米,表示向( )方向走( )米。
5、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记作( ),那么取出500元记作( )。
6、知识竞赛中,得了50分,记作( ),那么扣了50分记作( )。
7、学校小卖部赚了800元,记作( ),那么亏了500元记作( )
8、
( ) ( ) -1 0 2 ( )
二、选做题
(1)小明从起点出发向南走了20米,记作+20米,又向北走了5米,记作-5米,小明现在离原点有 米。
(2)甲乙相背而行,甲走了20米,记作+20米,乙走了 30米,记作 米,此时,甲乙两人相距 米。
(3)某西装的产品标签上注明袖长40±1CM,说明实际产品的袖长在( )厘米到( )厘米都是合格的。
认识负数复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负数的基本概念,以及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逐步学会如何整理所学知识,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并能解决问题
3、逐步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学习。
自学导引:
一、 知识回顾
课本通过四个例题将负数的学习分别与日常生活中的温度问题、海拔问题
盈亏问题、方位问题相联系,使我们体会到正负数问题经常与一对相反的量有关。你能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写出一些类似问题吗?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二、 知识点击:
1、-9.8读作( ) 负五分之三写作( )
2、( )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它大于( )而小于( )。
3、马尔代夫是一个岛国,平均高度仅比海平面高1米,其海拔高度记作( );死海的海拔高度为-400米,表示( )。
4、零下6摄氏度记作( );比海拔-10米再低5米记( )。
5、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记作( )人;转进3人,记作( )。
6、电梯上升3层记作+3,那么―2表示电梯( )
三、能力展示:
除了以上知识点,你还想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准备两道拿手的题目和同学交流吗?(随便什么题型)
自我评价预习效果:(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如果评价是一般和不满意,请写下你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你的问题是
二、选做题(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行)
(1)甲乙相背而行,甲走了20米,记作+20米,乙走了 30米,记作 米,此时,甲乙两人相距 米。
(2)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88分,小明考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 ),他实际考( )分;小红考了-18分表示( ),她实际考了( )分。
(3)一袋大米包装带标有“50±1kg” 这里的“±1kg”表示( )
从而说明这种大米的重量只要在( )千克到( )千克之间都是合格的。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 预习情况交流或展示
1、组内讨论
2、各小组合作解决疑惑。
二、自主探究:
1、各自修正自己预习中的不足之处
2、将各自的错题记到错题集上
三、合作交流
1、组内交流预习内容的能力展示部分
2、个别问题在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与课堂同行”相应习题
2、重点题型能当堂完成尽量当堂讨论清楚。
课后导学
一、填空:
(1)在+6 、-6 、0 、0.88 、-2/4 、3.14中,正数有( ),负数有( )。
(2)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如果上升12米记作+12米,那么-10米表示( )。
(3)-30万元表示亏损30万元,+20万元表示( )。
(4)电梯下降5层记作-5层,+6层表示( )。
(5)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6)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
(7)甲、乙两个冷库,甲冷库温度-18度,乙冷库温度-20度。( )的温度低一些。
(8)一艘潜水艇所处的位置是海拔-200米,一条鲨鱼在它下放50米,鲨鱼所在的位置是海拔( )。
(9)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10)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
二、选做题(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行)
(1)甲乙相背而行,甲走了20米,记作+20米,乙走了 30米,记作 米,此时,甲乙两人相距 米。
(2)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88分,小明考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 ),他实际考( )分;小红考了-18分表示( ),她实际考了
( )分。
(3)一袋大米包装带标有“50±1kg” 这里的“±1kg”表示( )
从而说明这种大米的重量只要在( )千克到( )千克之间都是合格的。
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书本第10~11页
学习目标:
1、 参与分割图形、平移图形和估测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活动,初步体会图形等
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自己的估计能力。
2、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树立
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导学:
1、 准备两个正方形的纸板,其中一个沿它的对角线切割再拼成三角形,沿对
边对折再拼成长方形。
比较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
2、
上图中的方格每个边长为1厘米,请你估一估图中的五角星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六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上课时跟同学交流你是如何估出来的,看谁的方法最好,谁估得最准)
3、将第一个图形分割成你熟悉的图形,求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4、说出你的收获,提出你的疑问。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并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搜集自学过程中的问题。
2、全班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探索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老师预设问题:在分一分,数一数的过程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在移一移,数一数的过程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在数一数,算一算的过程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三、 合作交流
1、 学生交流探索结果,并鼓励质疑争论,让思维得到碰撞。
2、 教师点拨
3、 交流学习心得
四、 巩固练习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
课后导学
1、 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
2、 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算数出它的面积?
3、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4、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回顾:
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学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2、13、14页。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分析、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
【课前导学】
一、 知识链接。
1、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8dm
2cm
3cm
10dm
长方形的面积= ×
2、作出下面平行四边形中和已知底相对应的高。
底
底
我们可以发现对应的底和高是 。
3、下面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新知初探。
1.标一标,画一画
从课本第127页上剪下两个平行四边形,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两组对应的底和高。
2.剪一剪,拼一拼
将两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再将其拼成长方形。
3.比一比,想一想
比较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 我们可以发现:
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成果展示
1.先组内交流,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收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全班交流,展示结果。
二.自主学习
1.讨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将自己的预习结果完善后,拿出自己转化好的长方形,对照其他同学的展示结果,深化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师生交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科书13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的1、2、3.
五.课内延伸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量没有发生变化?
【课后导学】
一.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底5cm,高3cm。
(2) 底10dm,高8dm.
(3) 底25m,高18m.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场,底是63米,高是25米.平均每辆车占地15平方米,这个停车场可停车多少辆?
3、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2cm和127cm,其中一条边上的高为18cm,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1 — 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自学导引:
1、 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尝试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底= a=
高= h=
面积= s=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底是8厘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多少。
3、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地和高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另一组的底是8厘米,高是多少?
4、完成书上的练习,说出你的收获,提出你的疑问。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并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搜集自学过程中的问题。
2、全班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探索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老师预设问题:
在测量底和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底和高必须是对应的一组。)
近似值在测量和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长方形和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五、 合作交流
4、 学生交流探索结果,并鼓励质疑争论,让思维得到碰撞。
5、 教师点拨
6、 交流学习心得
六、 巩固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第6页。
课后巩固:
必做题:
1、将一个底是10厘米,高是6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 。
2、求图中另一条底的长度。(单位:厘米)
8 9
9
思维拓展:(选做题)
1、 用不同的方法将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看看谁的方法多)
2、 将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三角形面积计算》导学案
学习内容:P15、16的例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7页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和探究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自学导引:
一、动手操作
1、画一画:每种三角形画出完全相同的两个。(自己用硬纸片或白卡纸画)
(1)底6cm,高4 cm的锐角三角形;(2)底6cm,高4 cm的直角三角形(3)底6cm,高4 cm的钝角三角形;
2、剪一剪:将第1题中三组三角形都剪下来。看谁剪得最漂亮。(注意安全)
3、拼一拼,再拼成的图形画出来。看每组的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最多能拼成几个不同的图形?
4、找一找,分一分:拼成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5、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拼之前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画一画再算一算
1、按下表的要求画出几个平行四边形,画在对应的序号后面。
(1)
(2)
(3)
(4)
底
3cm
4cm
6cm
3cm
高
2cm
3cm
1cm
4cm
面积
(1) (2)
(3) (4)
2、再算出它们的面积填在上表相应的格子里。
3、分一分:将上图中的每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会分吗?你有几种分法?
4、猜一猜,分成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能算出分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吗?
三、根据上面两题的实践,你能想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吗?自己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自学书上的15页的例4和例5:在书上填一填。如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写在问题卡上,课上交流。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再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搜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全班展示(每组在黑板上展示一道)
二、自主探究。
1、探索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老师预设问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何要除以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怎样来推导?
三、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探索结果,并鼓励学生装质疑争论。让思维得到碰撞。
2、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3、交流学习心得。
补充:把这些三角形打乱,选两个不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你有什么发现?
(1、只有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2、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指名交流。
2、完成练一练。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指名交流。
【课后导学】
一、必做题。
1、根据条件计算下列三角形的面积。
①底为8cm,高为4 cm ②底为7dm,高为5dm
③底为9m,高为4m ④底为6dm,高为4cm
2、一块三角形的菜地,它的底为30m,高为25m。它的面积是多少m2?若每平方米可以收菜40棵。这块菜地一共可以收多少棵菜?
二、选做题。
A
B
C
D
E
F
G
H
I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7 cm 、6 cm 、4 cm,其中一条边上的高5 cm。它的面积是多少cm2?
2、如右图:点D、E分别是三角形ABC的AB
边和AC边上的中点。过D、E两点分别作BC边的
垂线段DF、EG。然后将三角形DBF和ECG分别分
别旋转180度得到三角形DAI和EAH。这样就得到
一个长方形FGHI。从图中你能知道线段FG和BC有什么关系吗?线段HG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吗?长方形FGHI的面积和三角形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吗?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导学案
学习内容:P17、18练习三的第4~10题和思考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进一步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概念,能较熟练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自学导引:
一、知识链接。
1、把文字公式补充完整,再在后面写出对应的字母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 )×( )
正方形的面积=(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三角形的面积=( )×( )
2、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积。
①底为6cm,高为4cm。
②底为6dm,高为4cm。
③底为5cm,高为0.4dm。④⑤
二、新知初探。
1、在下面方格图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每格的边长为1cm)
A
①画一个与三角形A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②画一个与三角形A面积相等的钝角三角形。
③画一个是三角形A面积2倍的平行四边形。
④画一个与三角形A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5 cm2。则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36cm2,它的底为9cm。它的高是多少cm?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再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搜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全班展示(每组在黑板上展示一道)
二、自主探究。
1、探索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老师预设问题: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或高),怎样来求它的高(或底)呢?
三、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探索结果,并鼓励学生装质疑争论。让思维得到碰撞。
2、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3、交流学习心得。
四、巩固练习:
1、口算。老师说开始后学生再写,最后交流校对。(练习三的第4题)
2、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有一块三角形的花圃。底是25米,高是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可以产鲜花多少枝?
4、一块三角形菜地的底是60米,高是15米,如果每棵番茄占地30平方分米,这块地可以种多少棵番茄?
【课后导学】
一、必做题
1、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再算出它们的面积。
2、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9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
3、下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50平方厘米,涂色的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为什么?(练习三的第10 题)
二、选做题。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36cm2,它的底为9cm。它的高是多少cm?
2、练习三的思考题。
《梯形的面积计算》导学案
学习内容:P19、20的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自学导引:
一、知识链接。
1、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分别是什么?
3dm
6dm
8dm
6dm
6cm
2cm
2、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3、按下面求面积的算式画出相应的图形,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算式:(1)4×3 (2) 4×3÷2
4、找一梯形,说说它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二、新知初探。
1、画一画。
①画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各组中三种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要都有。
②用红色笔描出上下底,用绿色笔画出高
2、剪一剪、拼一拼: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看能拼成什么图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3、想一想: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每个梯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4、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
5、自学课本第19、20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如有疑问请写在问题卡上,上课时交流。
课堂助学:
课堂活动
随机点拨
分类指导
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再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搜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全班展示(每组在黑板上展示一道)
二、自主探究。
1、探索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老师预设问题: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或高),怎样来求它的高(或底)呢?
三、合作交流。
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再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组长统计学习结果,并搜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全班交流知识链接中第3题。(在投影上展示各组中最好画法)
二、自主探究。
1、各小组成员交流各种不同的拼法,再探索各自的发现有什么异同。
2、探索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把没办法完成的问题交给老师待全班交流。
3、老师预设问题:计算梯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 “÷2”呢?你还有其他的推导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吗?
三、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探索结果,并鼓励学生装质疑争论。让思维得到碰撞。
2、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师生共同探究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其他推导过程。
3、交流学习心得,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的试一试。
2、完成第20页的练一练的第2、3两题。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①已知梯形的面积是60 cm2,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 cm2,求梯形的面积。
【课后导学】
一、必做题
1、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
①a= 3cm、b=5cm、h=4cm ②a= 10cm、b=2dm、h=8cm
2、在下面方格图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每格的边长为1c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