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观点,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为此,我国课程目标制定者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其亮点之一,初中课标中对“过程”的表述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关于“方法”目标方面,初中“方法”目标表述为,“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主要涉及历史观察、历史调查、历史比较、历史分析与综合、历史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具体表述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观点”的过程中得出方法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制定者希望通过制定过程、方法目标来促进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的发展任务。现就两个方面谈谈笔者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一、从结果谈初对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过程”与结果是相互对应的。可以这样理解,在重视成绩和升学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结果,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升
3、入好的高中。为何要把“过程”列为目标呢?事实上强调过程并非对结果的忽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更注重的是学习结果,但是学习结果具有外显性,通过考试等手段,家长、教师、学生对此都可以对结果做出评价,对此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暂且不论。相反,“过程”是内隐的,对学习的“过程”获得与否,教师传授是否得当,如果不加以强调,教师、学生对此都不会对其有所关注。但“过程”对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长远重要的影响,所以明确提出“过程”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地,之所以不提出结果目标,是因为大家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过程”目标的提出为结果的数字量化赋予一定的文字表述说明。二、从主体性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 “过程与方法
4、”目标的理解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初一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二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则处于较快发展阶段;而初三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与内在学习思维过程,均是动态的,所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也呈现变化趋势。在初中阶段前期,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推测此时段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占主导地位,由教师作为主体引领着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但随着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初中阶段的中、后期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比重呈下降趋势。此时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则作为手段,从属于学生的“学”的“过程与方法”。当然“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也会随着当地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师的经验、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等改变而改变。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正是因为学生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了学习主题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