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为师之道还在教书育人
近日,因不再续聘一位“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年轻教师,清华大学陷入舆论漩涡。事件在双方协调下逐渐平息,但社会上关于“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的讨论持续发酵。“为师之道”究竟为何,引发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或许能代表中国人对“师”最朴素、最传统的理解。所谓“师”,首要就是解疑释惑、行为世范。古今中外,不搞科研、没有著作的大师比比皆是。孔子“述而不作”,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被奉为“至圣先师”。苏格拉底未留下任何著作,却育出了柏拉图等思想巨匠、留下深邃的思辨,让后世受用无穷。当下,也有许多坚守一线的教师,其中不少人可能没有什么著作,但满天下的“桃李”足以担起“精神园丁”的称号。反过来,若过于注重科研,视“投入课堂”无足轻重,那无异于舍本逐末。
“不拘一格”是招贤纳才的要义。这方面,陷入风波的清华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当年,陈寅恪“无博士”、“无名望”、“无著作”,凭“寥寥数百字”便征服了“著作等身”的梁启超,凭“学问之广而深,识解之高而远”折服时任校长的曹云祥,走上清华园的讲台。其后,钱钟书以数学15分考入清华,吴晗更创下了以数学零分进清华的奇迹……种种破格,造就了清华学术高地、享誉内外的盛景,至今仍为美谈。反观近日之高校,无不希望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却做足了循规蹈矩的功夫,岂不怪哉?
令人忧心的是,如今高校中,盯着“科研”一门心思搞项目、发论文、拿经费的风气渐盛。“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潜心育人的越来越少。教学质量日趋下滑、学术动机金钱至上、论文造假层出不穷等等,功利导向的弊端显露无遗,虚荣之心、浮躁之气滋生。去除功利化,让教师们回归本职,值得大声疾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师之道还在教书育人。相较于为“作”而作,教好了书、育好了人,价值可远非几个虚名、几笔稿费所能衡量,这难道不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