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散文意蕴探究之探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63589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意蕴探究之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散文意蕴探究之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意蕴探究之探究 江苏卷“探究题”命题由2007年过渡性探究到2008年正式亮相再到2009年的稳步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可我们学生对此还把握不准。下面针对江苏语文探究题的出题特点,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下探究路径。 一、首先厘清几个概念: 关于探究的考试说明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什么是意蕴?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某种主旨。(百度百科)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探究作品意蕴就是看文本中选取了哪些不同材料,这些材料背后有无深刻的东西,它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的东西。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2、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是: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②求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④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等。 3、“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与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二、了解江苏卷探究题常见的三种题型: 1、探究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丰富内涵。例:“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2013江苏高考《何容何许人也》) 这类探究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内涵的题目,与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选择那些关涉全文意蕴的词、句来让考生探究,换言之,透过这些词、句,看看考生能体悟到文本哪些重要、深刻的意蕴。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注意词、句在文中出现之处,要联系全文主旨,人物品格,民族心理等要素进行深广地思考。 2、探究标题意蕴。例: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09江苏高考《上善若水》) 探究标题意蕴与理解标题含义题有不同之处。后者主要从标题本义、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主旨义等几个方面考虑。探究标题意蕴时则应仔细解读标题、结合材料内容关注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主旨、情感等要素多角度、多层面探究其意蕴。 3、探究文本蕴含的思想意蕴、情感倾向。例: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2010江苏高考《溜索》) 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虽说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作答时一般要用一些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忧虑等。 三种题型,虽然提问侧重点各不同,但答题时思考过程、答题路径,大同小异。都可以遵循我下文提及的方法去思考。 三、熟悉散文有关知识: 1、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思路脉络 正如读懂诗歌需要明确诗歌类别一样,想要读懂散文也要先从类别入手。散文分类的方式很多,按内容和表达方式来分,基本上可以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可分为记人的散文和叙事的散文:侧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侧重于记事的散文则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侧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片断。 抒情散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或直抒胸臆,来表达作者对情景和事物的感情,与其他散文相比,情感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根据具体内容和手法,抒情散文又可细分为写景散文、咏物散文、象征散文、游记散文等类型。这类散文往往采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纵横古今中外,包罗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这类散文往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包含的哲理,从而产生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散文一般由眼前具体实在的人、事、景、物等写起,然后再逐步生发出相关情感、哲理。鲜明地体现了散文之“散”的特征。根据散文的不同分类,我们初读散文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作者的行文思路,为进一步探究其意蕴做好准备。 2、散文的内涵及其特点 散文是作家由眼前人、事、景、物触发而感悟出某种人生真谛或生活哲理,进而用个性化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的作品。 针对散文的这一内涵,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关键点:第一,特定的人、事、景、物等,我们不妨称之为“物象”;第二,引发作者感触的某种机缘或动因;第三,作者感悟的某种人生真谛、生活哲理抑或某种情感。散文探究的意蕴,既包括“物象”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民族心理或人文精神(此时“物象”则成了“意象”),又有作者由“物象”而衍生或感悟出的道理与情感。故而对于散文深刻意蕴的探究,我们不仅要探究出“物象”的特定之“意”,还要探究出由此“物象”派生出的道理或情感。 正因如此,对散文深刻意蕴的探究才比较困难。但凡事只要我们剥离层层遮幕或幻象,总会发现其有一定规律可循。既然作者按照一定思路构思行文,我们不妨也沿着作者的思维对文本的意蕴进行抽丝剥笋地解读。 四、散文意蕴探究路径: 明白了上述知识,结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散文意蕴的要求,我们在实际解题时就可以将探究角度划分为物象、作者、读者三个。 1、物象,情感表达的载体。探究散文意蕴时,首先需要清晰梳理出文本所涉及的人、事、景、物,进而体悟这些物象本身所蕴含的哲理、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层面的内涵。为了能做到这一点,阅读散文时,我们必须逐段概括文本内容,最后将相同物象合并,分别探究。 2、作者,探究作者由“物象”而衍生或感悟出的道理与情思等。这一角度主要考虑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层面的内容。 3、读者,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总有各自个性化解读。做个性化解读时要注意几点问题: ① 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② 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③ 紧扣文本,创新有“度”。“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 如小说须要考生重点分析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散文则须要考生重点分析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创新有‘度’”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④ 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考生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介绍、复述、引用 。考生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力求做到语言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五、典例解析: 一个人的仪式 夏立君 ①返回山东的路上,我特意绕道上海,去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多年了,明清易代之际的陈子龙和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知道这三个人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去拜谒他们墓地的计划,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 ②来到佘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一块略高的台地上。一圈围墙围成一个墓园,园内生满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几块石碑立在周围。这是隔着高高的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园,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那些碑文,心有不甘。村干部安慰我说:隔着门看看就行了,进去看也就是那个样。 ③独立栅栏门外。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陈子龙啊,你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注定要寂寞了。我打量着这道门,然后手脚并用,翻过了栅栏。这一回把该看清的都看清了。绕坟一周,揣摩碑文,拍照,默哀,原路退出。 ④离开佘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 ⑤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守墓人打开门后就走了。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的香樟树,枝繁叶茂,颇有蓊郁之像。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六十年了。1645年(清顺治2年)9月17日,夏允彝抗清失败后在家乡投水殉国。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在南京遇难。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淳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父殉国时虚岁50,子就义时虚岁17,他们以近似宗教的虔诚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唯一祭品。有人拿后来的民族融合的事实来否定他们这类人的伟大,这是极麻木极浅薄极无聊的实用主义。 ⑥我盘桓良久,不忍离去。这里和陈子龙墓园一样,一片寂静,在我到来和离去的全过程中再没见到一个人。在碑前站好,垂手,阖眼,默哀,举行这只有一个人的仪式。 ⑦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我不知。一阵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香樟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仿佛三百年前的凄风苦雨骤然而至。我忽然悲从中来,禁不住张开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流。 ⑧整个清代,对夏氏父子墓一直是保护的。乾隆时,还对这些抗清义士予以表彰。满清统治者没有让自己陷于麻木状态。后来,极麻木的事竟让新时代的汉人做了。1955年4月,荡湾村民盗掘夏墓,打开夏允彝棺椁,掘出墓志铭一方、印章二枚、松江布数匹,还有折扇、扇坠等物,大多被村民分抢。极为宝贵的手稿一卷、线装书十余册,当场损毁! ⑨又回到小昆山镇驻地。忽见一个路标,指明前方是“二陆读书台遗址”。二陆是谁?晋代才子陆机、陆云兄弟?经询问,果然是。二陆是小昆山人,当地与他们有关的景点有多处,都是热闹的地方。才子到底比英雄可爱。我是奔英雄而来的,就不到才子那里凑热闹了。 ⑩忽然又想到夏氏墓园里的那些鸡鸭。守墓人在墓园里养了不少鸡鸭,它们在坟茔背面的丛林里组成一个鸡鸭帝国。我的突然而至的哭声,那些鸡鸭该听得最为真切,不知吓着了它们没有?我痛哭的时侯,忘了天地宇宙,也忘了这个鸡鸭帝国。对英雄来讲,它们倒的确是麻木的。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题目: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 解析:首先我们逐段概括每段的段意。注意概括时尽可能详细些,将语段涉及的人、事、景、物概括进去。 ①、我特意去拜谒夏氏父子和陈子龙墓,人们却对他们了解甚少。 ②、寂寞的陈子龙墓。 ③、因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注定寂寞,只有我独自拜谒。 ④、我来到荡湾村。 ⑤、介绍夏氏父子及寂静的坟墓,批评某些人的实用主义思想。 ⑥—⑦、独自拜谒夏氏父子墓。 ⑧、清代人与当代人对夏氏父子墓的不同态度。 ⑨、热闹的二陆遗址。 ⑩、讽刺夏氏墓园鸡鸭的麻木。 梳理清楚了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接下来我们必须将相关的材料合并同类项,以便合并探究。例如上文①③⑥—⑦、①②⑤⑩、③⑨、⑤⑧几小节的内容是应该合并探究的。 最后我们就可以从物象、作者、读者这三个角度,分别从物象本身包含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读者的个性解读等层面去探究文章蕴含的意蕴了。 当然,本题是针对标题做探究,答题时也要注意以标题为中心,合理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①作者用“站好、垂手、阖眼、默哀”这样简单而肃穆的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对英雄行为的肯定、对英雄精神的赞扬; ②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为无人拜谒英雄而痛心、为 人们漠视英雄而悲伤; ③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追逐经济效益、 追逐热闹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 ④“一个人的仪式”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如何准确公正地认识、评价特定时代的历史人物。 六、思维要点提示: ①、阅读文本时,快速圈画关键词句,及时批注,将对全文的把握分解到各个章节。 ②、注意要点的合并同类项,合并探究。 ③、任何个性化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④、表述时采用“评述结合”的方法,这一步非常重要。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来谈,可以对原文摘取的重要语句加以合理的“加工”、“整合”, 做到“言之有理”最大限度地“踩上得分点”,确保多得分 。 七、推荐练习: ①、《铁匠铺》(李登建) ②、《仁山智水》(舒婷)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