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更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歌德语)。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靠的就是思维。有效性的课堂提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创新思维)。有鉴于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任何一篇文本,它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努力发掘与其价值有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内容提问,这样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一定的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1、对课文的关键处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章节。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可抓住文中的“纹丝不动”一词设计问题:
(1)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
(2)在隐蔽时,邱少云和他的战友是怎样纹丝不动的?
(3)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是怎样纹丝不动的?
这样的提问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品质,加强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无形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提升和熏陶。
2、对课文的内容矛盾处
不少课文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得更好。
例如《江姐》一文中的“当江姐的丈夫被杀害后,江姐没有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对于这句话,教师可以抓住“平静”和“微微抖动”提问:微微抖动表现了江姐的什么?江姐的内心真得是平静的吗?把它们放在一起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样的提问,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启而有发。
3、针对课文的题眼处
题眼是课文中的题目,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如《高大的背影》一文,就可以这样提问:
谁的背影?为什么说是高大的?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文本的内容,在探究中使思维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碰到类似的题目《草船借箭》就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找问题:草船“借”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写“借”呢?这样的引导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而且也暗示这些箭是射向自己的。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将汉语字、词、句进行熟练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而启发性的提问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值得我们为此花精力去设计。
1、文章的点睛处启发
文章的点睛处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作用。因此在此处设疑,往往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新的层次。
比如说《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陶醉”就是全文的中心词。在讲整篇文章后,引导学生应用“陶醉”一词造句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兄妹俩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除了音乐之外,人还可以被什么陶醉呢? 显然,这个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受到了启发,思想的火花更活跃了。从学生的理解该词到最后的运用该词,无疑是一种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2、文章的模糊处启发
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似是而非的地方,于此处设疑,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进而正确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没有交出十五个城的意思,所以把和氏壁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我们对比着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1)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
(2)蔺相如会不会往柱子上撞?
同样是对撞和不撞问题的讨论,但效果是迥然不同的。第(1)个问题最多让学生们知道蔺相如是为了吓唬秦王,保住和氏壁,理解了课文而已。但是第(2)问题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的思路受到了启发,理解课文内容就更深刻了。也许蔺相如会撞;也许蔺相如根本没打算撞,因为他知道秦王深爱这块玉,此话只是他斗争的一种策略罢了。让学生们发展其辨证思维能力。
3、章的疑难点启发
有些文章,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对学生的理解就会有阻碍。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鲁迅先生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是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东西呢?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1)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什么?
(2)联系鲁迅先生说这话时的时代背景,这句话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四周围黑洞洞”指什么?谁又会“碰壁”?
(3)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
通过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能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句双关语,激起了他们对黑暗旧社会的憎恨和对鲁迅先生坚韧的战斗精神的崇敬,及自己对人生和信仰的追求。这样的提问,既做到了以文为本,使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又使学生的思维跳出了语言文字的圈子,去直面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激发了学生更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下,更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始终的这一路线,让教育生存并发展下去。“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想,小学教师对于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课堂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真正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