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六下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63575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下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龙镇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温馨寄语:认真展示,挑战自我!!! 年级 六 学科 语 文 课题 文言文两则 课型 展示课 主备 姚宗良 辅备 徐 润 督查 梁志锋 日期 2014. 2.17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法指导 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学习过程 自 主 探 究 课前导语: 认真研读文章,认准生字词,熟悉文章。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预习训练 1、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 )惟( )鸿鹄( )缴( )弗( )矣( )与( )盘盂( )沧( )沧凉凉 孰( )为汝( )多知乎? 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回答问题。 弈( )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 )俱( )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3、联系课文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4、我知道《学弈》写了 《两小儿辩日》写了 。 小 组 合 作 展 示 质 疑 导语: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老师探讨。 合作展示 问题一: “惟弈秋之为听”“思”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二: 两个小孩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问题三: 两个小孩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问题四: 孔子不能作出判断,两小孩什么态度? 问题五: 第一则文言文中,什么原因造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结果? 问题六: 两小儿为什么争辩?这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标准判断的? 拓展延伸 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语言,大家不妨走进角色,走进历史,以小组为单位,扮演一回剧中的人物,将课文中的语言或丰富、或转化,使之成为浅显易懂的、极具感染力的戏剧语言,都来演一演、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 达 标 测 评 一级达标: 1、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二级达标: 阅读下列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的原文中,有你读不懂的句子吗?画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你对郑人买履这件事有哪些想法? 链 接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学生收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 一般、痛苦) 教与学反思 年级 六 学科 语 文 课题 匆 匆 课型 展示课 主备 姚宗良 辅备 徐 润 督查 梁志锋 日期 2014. 2.19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 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及其文学成就。收集关于时间的诗词、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自 主 探 究 课前导语: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已经具备的自学方法吧!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2、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3、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4、理清写作顺序,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的。5、边读边做批注,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以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6、提出自己要与同学交流的问题。7、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检测自己预习情况。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尝试完成“挑战自我”设计的内容。 预习训练 1、我能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去的尽管去着,来的尽管来着。 (jǐn jìn) 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nuó nà)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níng yí)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 (luǒ guǒ) 、给课文中的多音字组词 zhuǎn ( ) báo ( ) 转 薄 zhuàn ( ) bó ( ) jīn ( ) sàn ( ) 禁 散 jìn ( ) sǎn ( ) 2、我会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体会这样搭配的好处。 ( )地挪移 ( )的双眼 ( )地跨过 ( )的痕迹 ( )的日子 ( )地旋转 3、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4、作者是这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小 组 合 作 展 示 质 疑 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时光匆匆即逝,可有谁想过,当我们闲聊时,时间从嘴边溜走;当我们玩电脑时,时间随着鼠标的滑动悄悄溜走……我们多想把时间挽留,可是,它却总是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就把“人人心中有却又笔下无”的感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合作展示 问题一: 第一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 在2段中: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巧妙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思绪? 问题三: 第三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问题四: “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什么痕迹呢?采用的比喻手法,独特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问题五: 我的感悟? 拓展延伸 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语言, 开展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演讲竞赛或读书汇报会。 达 标 测 评 一级达标: 1、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二级达标: 1、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仿写:______ ,有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有 ______ 的时候;________,有_________的时候。 2、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写: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时, _________ 3、例: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风吹散了,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           ,         ;如           ,           ;如          ,        。 4、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第1题必做,第2题选做) 1、《匆匆》是一篇         (体裁),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               。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其代表作有《   》、《   》、《        》等 2、读了《匆匆》一文,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比喻的形式写写你对时间的看法。 时间像:                                                                                          时间像:                                                                                    时间像:                                                                链 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他的作品《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学生收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 一般、痛苦) 教与学反思 年级 六 学科 语 文 课题 桃 花 心 木 课型 展示课 主备 姚宗良 辅备 徐 润 督查 梁志锋 日期 2014. 2.20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 明育人之道这种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清玄及其文学成就。 2、找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 学习过程 自 主 探 究 课前导语: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边读边做批注,特别要针对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才是最高境界的阅读,相信你能行!!! 预习训练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chā yāng kū wěi duàn liàn yōu yǎ zì zaì bó bó shēng jī ( ) ( ) ( ) ( ) ( ) 2、我理解的词语有 。 3、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完成练习。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 )。不只是( ), ( )也是一样,在( )中生活的( ),能比较( )生活的考验,会( )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 )把很少的养分( )为巨大能量,努力( )。写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我知道作者运用 的方法,主要写了 ,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 小 组 合 作 展 示 质 疑 导语: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老师探讨。 合作展示 问题一: 文章开篇交代了什么?种树人的做法让我感觉到哪里奇怪? 问题二: 用自己的话说说种树人给树苗浇水奇怪做法的原因,当我听了种树人的话,为什么非常感动? 问题三: 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的两个“不确定”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问题四: 怎样理解“独立自主的心”?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问题五: 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六: 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从树写到人,借物喻人的? 拓展延伸 1、把含义深刻的句子背下来,让它时刻提醒自己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依赖别人,努力生长。 2、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所悟出的成长的道理。 达 标 测 评 一、填空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      ),我还知道他的作品有(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或注音。 (1)名字,名称。(2)出名,有名。(3)说出。(4)量词,用于人。    2、无缘无故     (1)缘故。(2)缘分。(3)沿着,顺着。(4)边。    3、语重心长 三、读句子并答题。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会(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        ),就能(        ),努力生长。  1.按课文填空。 2.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我从中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 接 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学生收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 一般、痛苦) 教与学反思 年级 六 学科 语 文 课题 顶 碗 少 年 课型 展示课 主备 姚宗良 辅备 徐 润 督查 梁志锋 日期 2014. 2.2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 最后获得成功的。 2、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学法指导 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在批注阅读时,批注哪些内容?然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这些阅读方法,结合自读提示和学案目标进行自主阅读;最后,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  学习过程 自 主 探 究 课前导语: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预习前,首先,同学们要回忆一下,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你是怎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在批注阅读时,批注哪些内容?然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这些阅读方法,结合自读提示和学案目标进行自主阅读;最后,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  预习训练 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 (yíng yín) 观众为每一个节目鼓掌喝彩。 (hé hè) 他头顶上顶着高高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 (luó luò) 就在转身的一刹那间,碗掉了。 (chà shà) 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 hé hè ) 2、我理解的词语有 3、按课文填空: 顶碗少年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表演。第一次,在一个( )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 )地微笑着,( )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音乐又响起来,少年很沉着,( ),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那一摞碗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 ),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 ),终于把碗稳住了。 4、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从中使我体会到 小 组 合 作 展 示 质 疑 导语: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老师探讨。 合作展示 问题一: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那些感受? 问题二: 课本第十三页的第五节认真朗读一遍,动脑筋想一想,第三次顶碗部分和前两次有没有区别?如果有,有什么区别?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问题三: 少年第三次顶碗和前两次有没有区别?如果有,有什么区别?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问题四: 这篇课文是如何把红衣少年的坚持不懈和白发老者的技术指导写出来的? (通过对红衣少年的动作、神态等的直接描写,观众和白发老者语言、动作等的侧面描写,体现了红衣少年的坚持不懈的品质,蕴含了遇到艰难曲折不退缩,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问题五: 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拓展延伸 课文的结尾写到:“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你能体会作者心中“微微的激动”吗?在这种激动中,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达 标 测 评 ☆基础必做 1、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附和(hé  hè) 结实(jiē  jié) 沉着(zhe  zhuó) 喝彩(hè  hē) 2、充值把词语补充完整。 惊( )动( )   不知所( )    不( )风度    座无( )席 ( )绕于心      不( )不( )    摇摇( )( )   目不转(   ) 3、写出下列词的近反义词 (近): 歉疚—(       ) 惊羡—(       )    陶醉—(       ) (反): 偶然—(       ) 柔软—(       )    平衡—(       ) 4、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答。 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 ③少年表演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绪变化?    (      )     (       )    (      )     (       ) ④少年头两次表演失败后表现如何?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                                                                                 这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从“顶碗少年”中我悟出                                              的道理。 链 接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学生收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 一般、痛苦) 教与学反思 年级 六 学科 语 文 课题 手 指 课型 展示课 主备 姚宗良 辅备 徐 润 督查 梁志锋 日期 2014. 2.26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 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法指导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推荐几篇。 学习过程 自 主 探 究 课前导语: 我们首先要总结一下前几课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预习《顶碗少年》一课时,又习得了哪些方法,有效的方法,要继续使用;那些耗时多,效果差的方法,要毫不吝惜地舍弃。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啊! 预习训练 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血要流出来了,叫他拼命按住。 (xiě xuè) 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 (chǔ chù)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chǔ chù) 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 (miáo miǎo) 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bó báo) 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 (zēng zèng) 2、用课文里表示动作的词语填空。 ( )脂粉 ( )药末 ( )戒指 ( )耳朵 ( )鼻涕 ( )笔杆 3、我知道作者写了五个手指这样的特点 4、我读了这篇文章,有很多启示,我要写一写 小 组 合 作 展 示 质 疑 导语: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老师探讨。 合作展示 问题一: 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中的排比句) 问题二: 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 问题三: 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体味其中拟人的写法) 问题四: 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体味其中设问和比喻的运用) 问题五: 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难以忘怀,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选一件印象深刻的“第一次”,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达 标 测 评 1、照样子写词语。 随时随地                                                      直直落落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平静的(     )      (     )的月光     刻苦地(     )    (     )地款待 3、五根手指的姿态各是怎样的?把有关的语句摘抄下来。 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