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第1、2节 学科自习综合检测题(30分钟)一 、选择题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世袭制公有制私有制()A B C D 2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3在中国古代“
2、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4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5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
3、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6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7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
4、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8(2014年天津文综)从秦到清的两千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9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
5、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10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集权制确立的产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
6、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13(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
7、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15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二、材料解析题16.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
8、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对于材料二反映的问题,顾炎武提出什么主张? 专题一 第3、4节 学科自习综合检测题(30分钟)一、选择题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
9、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2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A内外朝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内阁制、科举制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
10、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本质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6(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
11、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7.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8.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是刺史 都察院 御史台 参知政事A. B. C. D.9.福建省
12、漳州市漳浦县博物馆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碑上方正中竖刻“皇帝敕谕”四字楷书,正中间刻着“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监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弘治十年(1497年)正月二十七日。”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明朝( )A地方机构的改革 B君主专制的加强C太监与大臣的矛盾 D抗击倭寇的情况10.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 B C D 1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
13、管理地方政务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13.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唐朝实行三省制 元朝实施行省制 明朝设立内阁A B C D14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C封建官场的腐败
14、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15纵观明代历史,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现象。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中朝”的决策 B 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5、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和唐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以对地方的统治措施为例,说明宋朝统治者是怎样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政治制度作“变动”的?(3)为什么说明清时期中国政府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4)结合你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谈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4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阅
16、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 C D3右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
17、发展不平衡4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了先秦时期的()A郡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5“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6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7.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
18、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8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9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
19、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10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 D废丞相1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
20、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B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13)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14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
21、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1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16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22、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浅议我国夏商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7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施恩于诸侯子弟18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19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
23、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20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 B.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C.古人的治史态度 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21从图1到图2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
24、强化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22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23“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24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
25、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君主专制有害无利A B C D25“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族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由此可见,族田义庄( )A.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 B.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C.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权力纷争 D.阻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二、材料解析题(25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6阅读下列材
26、料: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
27、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8分)(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3分)专题二 1.2节 学科自习综合检测题(30分钟)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28、D.为民主政治奠基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4. 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A君主专制制度B监察谏议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5.
29、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6.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 D修建满洲铁路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人曾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A占为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建立伪政府 D划分势力范
30、围8.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记载: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9.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朝野的态度是( )A波澜不惊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
31、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11.谭嗣同在1896年有感中写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诗句是有感于( )A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B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割让给日本C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开辟新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12.参与反割台斗争的人物不包括( )邱逢甲徐骧邓世昌 刘永福13.“20世纪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汇流”基于A.帝国主义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B.反动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D.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14.“义和团,起山东
32、,不到仨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 B顽固派暗中支持义和团C山东所受宗教侵略严重 D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15.今天的北京在近代史上多次遭到外国殖民者的铁蹄践踏,时间依次为( )A.1840年1860年1899年 B. 1856年1860年1899年C.1860年1900年1937年 D. 1840年1900年1937年二、材料解析题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
33、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
34、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单元测试题(50分钟)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1.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
35、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里的“两国关系的改善”是指A. 保护鸦片走私 B. 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C. 两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 D. 切实改善中英两国关系2. 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主要出发点是A.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维护民族利益 C.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 学习西方技术3.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36、”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C.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4.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5. 一个侵略者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园门和那些小屋,也一个
37、不留我们已经完毕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据此分析,他参加的侵华战争应该是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 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7. 历史课上,高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使中国半殖民
38、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A. B. C. D. 8. 朱德在实行对日作战一文中指出:“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在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其相关背景是A西安事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9.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
39、要保全的国土是A. 香港 B. 台湾 C. 东北 D. 南京10.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11.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厢南门外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 封建落后性 B. 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 建设的散乱性12. 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13.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东条英机对日本议院作年度军事总结报告说:“昭和十五年度,敌军讫未进行主力的反攻,只有共产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大规模的出击”指A. 平型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