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学科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计60分)
某省2005年各个部门生产的产品总价值为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1200亿,发给职工工资300亿,利润(含税收)500亿。据此回答1—3题。
1.该省2005年的国民收入为
A.2000亿 B.800亿 C.1700亿 D. 500亿
2.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按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其中积累部分主要包括
①扩大再生产部分 ②国家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部分
③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部分 ④社会物资储备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3.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或消费基金超过了消费资料的增长,都会引起市场物价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必须
A.在发展生产、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
B.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C.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
D.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过审查,同意批准财政部长《关于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除债务收入外)达26355.88亿元,全国财政支出2836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05.9%。据此回答4—8题:
4. 从上述资料来看,2004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是:
A.财政赤字 B. 收支平衡
C.财政结余 D.难以断定
5.财政是 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A.国家凭借出资人身份 B.国家凭借政治权力
C.企业凭借法人财产所有权 D.企业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
6.材料中的财政收入可以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①税收收入 ②国企上缴的利润收入
③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和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是:
A、财政预算 B、财政决算
C、国家税收 D、财政收支平衡
8、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2005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协调,着眼长远,有促有控,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困难基层倾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向改革创新倾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表明:
①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②财政由国家预算和决算两部分构成
③财政支出重点是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的
④政府的决策可以通过财政支出体现出来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某省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A. 调节资源配置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实行经济监督 D. 巩固国家政权
10、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诸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各种公共物品,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得到充分提供,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提供公共物品所需费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
A.社会募捐 B.个人捐款 c.政府征税 D.群众集资
11、税务部门向开小卖部的小王征税,小王拒绝纳税,理由是:“我是个体户,小本经营,还要纳税吗?”你如何看待小王的行为:
①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涉嫌违法,但与道德无关
②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既涉嫌违法,又是不道德的
③小王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④小王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2、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宏观调控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维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回答:
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过快、物价上涨幅度过大时,政府为抑制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手段是
A. 提高存贷款利率,降低税率 B. 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 D. 提高存贷款利率,减少财政支出
“十五”期间,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投资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据此回答13~14题:
13、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
A.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和活动方向 B.是国家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
C.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与源泉 D.属于社会保障支出
14、国家的这一举措,说明财政
①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能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是我国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资保证
④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市政府确定了“围绕经济发展培植财源、围绕财源基础强化税收征管”的财税工作思路,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全市财政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连续两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赤字300万元。材料表明
A.财政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
D.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我国的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行、工行等商业银行陆续推出网上银行。开通网上支付、网上自助转帐和网上缴费等业务,初步实现了真正的在线金融服务。据此回答16—17题:
16.上述材料表明,货币发展进入了
A.金属货币阶段 B.纸币阶段
C.信用货币阶段 D.电子货币时代
17.上述材料中的几家商业银行推出网上银行在线金融服务的根本目的在于
A.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 B.适应电子货币时代的要求
C.提高工作效率 D.最大限度地增加银行利润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此回答18~19题
18、中央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是:
A、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B、我国唯一的金融机构
C、领导和管理我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D、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企业法人
19、作为市场主体,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A、经营对象不同,前者对金融企业办理金融业务,后者对各类企业和个人办理金融业务
B、经营目标不同,前者以发行货币为目标,后者以获取利润为目标
C、性质不同,前者是国家机关,后者是企业法人
D、职能不同,前者是依法制定货币政策,后者办理存款贷款业务
20、国务院决定注资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对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现代金融企业,这说明( )
A.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B.金融企业在国有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C.商业银行是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
D.商业银行是政府管理金融市场的机构。
21、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经济生活中使用各种各样的信用卡,信用卡与转帐支票、汇票的共同点是 ( )
A. 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可直接使用的信用凭证
B.在转帐结算中使用的信用工具
C. 都属于电子货币 D.都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受理
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专家分析认为,居民储蓄存款呈现恢复性增长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与去年相比,新股发行较少,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受股市行情的影响,人们投资股票市场更为谨慎;二是政府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加薪,城乡居民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此外,储蓄增多,也反映出居民的即期消费欲望不足,说明扩大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据此回答22—25题。
22.这里的10万亿元储蓄存款
A.是广义储蓄 B.是狭义储蓄
C.表明我国居民都乐意将余款用于储蓄
D.表明存款储蓄是人们最佳的理财方式
23.从材料中的第一条原因可知
A.储蓄存款比投资股市要安全得多
B.购买股票也是一种储蓄
C.市场监管力度越大,储蓄余款增长越快
D.由于去年新股发行较少,居民存款必然增多
24.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
A.是抑制通货紧缩的主要因素 B.是扩大内需的有利条件
C.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D.有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
25.由材料中的第二条原因可以看出
A.只要给职工增加薪水,居民储蓄就必然增长
B.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储蓄存款增长的有利条件
C.储蓄存款的增长反映居民的预期消费趋于科学
D.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般与储蓄增长成正比
2003年上半年,保监会分别批准了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在华筹建寿险合资公司、法国安盟保险集团筹建财产保险公司,以及中英合资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北京分公司。据此回答26—27题。
26.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需经保监会的审批
A.是对外国保险业进入我国市场进行限制
B.体现了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对外交流
C.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D.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27.截至2005年3月底,某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2.6亿元,同比增长34%。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
①能把更多的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
②能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③能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④能更多地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8、某股份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股票与债券的主要区别在
A.股票是有价证券,债券仅是一种债务凭证
B.购买者与公司的实际经济关系不同
C.股票可以买卖,债券只能到期还本付息,不能转让
D.股票收益总是大于债券收益
29、“五一”黄金周,小张出游时购买了20元旅游保险。对小张而言,这种购买保险的行为属于
A存款储蓄行为 B投资行为 C交换行为 D.生产行为
30、根据发行主体不同,我国债券可分为
① 政府债券 ② 金融债券 ③ 建设债券 ④ 公司债券
A . ①④ B .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一、 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40分)
31、在一家银行,有两个婆婆围绕存款和取款争论了起来。要存款的婆婆说:“存款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国家建设,所以我要多存款,何况我还可以多得利息。”要取款的婆婆说:“国家现在提倡消费以刺激生产,所以我要把钱都取出来去消费。”你如何评价两位婆婆的说法?
32、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请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中国人民银行上述举动说明了什么?
(2)金融机构利率上调,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个人生活有什么影响?
33、材料一:
税目
税率(税额)
税目
税率(税额)
一、 烟
1.甲类卷烟
2.乙类卷烟
45%
40%
四、护肤护发品
五、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六、鞭炮、焰火
17%
10%
15%
二、 酒与酒精
1. 粮食
2. 啤酒
3. 酒精
25%
220%/吨
5%
七、汽油
八、柴油
九、汽车轮胎
十、摩托车
0.2%
0.1%
10%
10%
三、化妆品
30%
十一、小汽车
3%~~8%
材料二: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我国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材料三:2005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汇总情况是: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28828亿元,增加2858亿元,增长11%,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2005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及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合计达到1754亿元。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四是加强边境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需要国债资金支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项目。
应用经济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征的是哪一种税?征收这种税的意义是什么?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⑶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关系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