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与书法作品赏析(图)2010年,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这一成绩创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黄庭坚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无论是行书,草书,楷书,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黄庭坚是崛起在北宋文坛的一位杰出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沦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
2、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宋史黄庭坚传云:“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宋徽宗云:“黄书如抱道足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代诗人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四首之一中赞道:“龙蛇起伏世无前,江汉渊回语更妍。好事无须一赏足,藏家不必万人传。”岳珂(岳飞之孙)在山谷范滂传中写道:“山谷在宜州,尝大书后汉书范滂传,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董史豫章先生传云:“公楷法妍媚,自成一家。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之,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曰:他日当有知我者。草书尤奇伟。公殁后,人争购之,一纸千金。”从上述评论中可以看出,黄庭坚于草书、行书、楷书和大字、小字无一不精,可谓书法
3、艺术上的多面手。黄庭坚的书法,一般来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以前,这一阶段主要是继承传统,师法各家,他学过王羲之、禇遂良、颜真卿、李北海、杨凝式、周越等人的书法。他对这一阶段的书法很不满意,认为“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黄庭坚不喜欢自己元祐间书,这是他的谦逊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其实在元祐间和元祐前他已卓然成家,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如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他在泰和时所书的戒石铭和文赋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宋代著名文学家周必大在跋山谷书中曾说:“今观此卷书法娟秀,不减晋、宋诸贤。自足名世。”周必太还在跋山谷发愿文中说:“此书藏河阳李彦将家
4、,豪劲端重,所谓入颜杨鸿雁行者。”黄庭坚书发愿文系元丰七年,当时他四十岁,自然这也属于他元祜前的作品。他不仅师法古人,从古碑古帖中,吸取前人的精华,尤能融合己意,力求突破,终能创造自己特有的风格,自成一家。他自述学书经过:余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书艺,博采众长,他的行、楷师法颜平原、褚河南,上溯锺、王,更得力于瘗鹤铭、石门铭,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向同时代的周越、苏轼学习,并受苏影响颇深。黄庭坚对待他的书法,自始至终的严肃真挚态度,就如同对待他的诗文,这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学者
5、艺术家形象。从其前期的寻觅到晚年的求索,无论是简牍、文稿还是诗文长卷,都贯串着这严肃真挚四字。黄庭坚不仅时时刻刻道法古人,同时又实实在在地锤炼着自己。从墓志草稿墨迹看,我们轻易就能识别黄书的风格:精沉猖拔的笔力,左放右敛的体势,和贯如顶针的行气,无不表现于其书法创作上。而一些个点划的随便与略不经意处,均虚之以神行,禀意超然,不就时俗,恰又证实他尚意的书评观,识大体,得西子捧心而颦之妍妙。黄庭坚的书法成就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
6、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省修水县人。在书法上,被宋史本传称为“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在书法宋四家中,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位。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5岁能背诵五经,7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他父亲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实行新法。但是,新法一开始就遭到以司
7、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很尊敬司马光和苏轼兄弟。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61岁。新奇是黄庭坚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他有句话“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说得恰到好处。黄书中最奇伟、成绩最突出的是草书。他得笔法于张旭、怀素,特点为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体势纵横开阖,奇姿危态百出。特别是狂草,他用笔圆转飞动,使用点子和断笔特多;不求每行的陡直,只求通盘的气势连贯。联绵飞舞中,又富
8、有节奏之美。家乡存有上冢、咏清水岩、双井解嘲、云岩寺院记、王纯中墓志铭及都昌南山清隐禅院记等诗文及双井、钓矶等石刻。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结体上:山谷书法的结构,开张奇肆,一反常态,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力和动荡感。或右斜左正,或左斜右正;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字的上下二部分,也有这样的变化。扭曲盘结,体势由左下向右上上展,造出一番超凡的险峻姿态。如何在用笔时,不损害这种动荡感,又要造成平衡,这是很难的课题。以
9、提按动作来达到这一目标,相信更能体现作者随手拈来的自然气息,同时又造成一种以动取胜的韵致。山谷书法,无论行、草,在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但落实到具体的一笔线条上,则讲究使转而不夸张提按的幅度。因此,山谷有时一些长线条有类锯齿状的提按痕迹,但却没明显的线条粗细的对比。线与线之间如此,一根线条的头尾粗细变化更是如此,这是山谷的风格所在。他的行书很有特色,尽可能伸展的某些长画,使这种行书,没法采用更多的连笔。这种形式构成,与唐人狂草,与一切草书,都格格不入。然而,黄庭坚却设法融贯了这一切,他改变了草书中,以运动的连续性为组织作品线索的惯例,许多收笔和起笔,没有运动上的联系,有时距离很远,不时出现的长
10、画也加强了这种感觉。在行书中,如此造型丰富,大胆弄险,是黄庭坚的首创,这一表现手法,直接影响了晚明的书家,王铎的行草书,是黄庭坚行草书结体的伸扬和发展。黄庭坚的行书,劲健的长横、长撇、长捺,能够矗立起雄强的框架,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为什么明代的祝允明、沈周、文征明,清代的郑板桥、郭吝及吴昌硕等人,都学黄庭坚的行书,并都以写大字条幅擅长的原因了。在笔法上:颠旭狂素之后,能以狂草名家的,便要算这位不颠不狂的黄庭坚了。历来许多人将山谷与旭、素并题,称为草圣,此说也许过誉,但说山谷使草法为之一变,倒是极为确切的。山谷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他认为,草书笔法应当与蝌蚪篆隶同意。
11、他的线条掺以瘗鹤铭和隶书笔意,使转中强调提按、向背、起倒,所以他的线条丰富而又凝重,活泼潇洒,变化莫测,有极强的节奏感,决非左右缠绕者可以比拟。黄庭坚的草书,受到唐人狂草的影响,而其过人之处,在于将唐人狂草对空间的大胆分割,转接到他自己形式舒展开朗,和性格从容闲雅的基础之上。为了维持作品的连贯性,他缩小各字之间距离,甚至使各字互相插入对方空间。草书疾速的运动,在他这儿慢了下来。也许作为宋代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已经不具备那种奔放激越的性格。投荒万死两鬓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一切波澜皆须化为澄碧,这是宋人的审美理想。他在笔法上,以篆入草,以用锋为主,极少使毫,加上他
12、高执笔的灵活运腕方法,其力易注于纸,行笔中振荡应手,笔画能直中虬曲,显得遒劲婉通,奇逸洒脱。在韵律上:首先看他的用笔,行笔速度较缓,并以隶书、篆书的笔法入行书,自如的线条里,富有很多的内涵,硬毫的行驰中,很少枯笔,连带的长笔伸展中,富有自然的、强烈的振动韵律,这是张旭、颜真卿、杨凝式所未能企及的。黄庭坚所说的字中有笔,如禅中有眼,就是指这不单调、不光滑、不枯燥而意态自足的韵律。这一韵律的表现手法尤为独特,它不是快笔、不是短线条,因为这不足以表现这一韵律。而是行笔缓慢、长线条的伸拖、强烈的震撼,这如同京戏中的老生的长腔,给人以咀嚼寻味的感受,确实像康有为所说,是意态更新。与黄庭坚同时代的晁美叔,
13、曾称许他的书法唯有韵耳,并认为王羲之的波戈点画也没有这般韵律。包世臣也说:山谷以箭锋所直人马,应弦为韵。尚韵,确实是黄庭坚书法的一大特色。在章法上:山谷的章法,十分独特,他的线条极少一气贯底的,甚至一字之中也多处断开,连笔势也不连接,然我们都能感到磅礴的气势,决无隔断之感。原来,他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正书空闲的联系能力,用各种夸张的长线和有意缩短的线圆点,把纸面空间,粉碎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块面,使性质相迫的空间,产生特殊的连续运动。在字的连接上,经常采用倾侧的字势,相互呼应的办法来势接,而不是笔连,这样便造成了中轴线和行外廓线的大幅度变化,常常突起波澜,出人意外。这样两种流动的气势黑的点线,打白的
14、空间,使得整幅作品全部活了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气势,以空间的流动,来引导时间的流动,这是山谷对古法最大的改变,也是最成功之处。如此鲜明、自觉地在整体中追求平冲、对称的原则,是历史上的行草书所没有的。他的行书体势,多由右上向左下倾斜,行与行之间有对应,有时完全打破。穿插争让,连续的长笔,多以断点相分割、互应。字与字之间,充分运用大小、正斜、曲直、虚实、轻重对比。有的笔画,单独看来并不圆满,但左右上下,总有相对应的笔画与字。他不以一画为准、一字为标,在过与不过之间,求得自在,在总体中,见出变化和统一。他自己这样说: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章法的变化和统一,即是他的
15、行书一大特色。花气蕉人诗帖花气蕉人诗帖 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 ,纸本。 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
16、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花气熏人帖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廉颇蔺相如列传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送四十九侄诗帖黄庭坚送四十九侄诗帖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 ,凡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共46字。故宫博物院藏。铃有“白石山房”、“蔡子木歌颂斋”、“宋荤审定”、“宣统御览之宝”等。此帖
17、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着录,是宋元时代受人珍视的上品。清代,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制婴香方制婴香方,纸本,纵28.7厘米,横3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个人简介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
18、,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黄庭坚-书法艺术风格的分析与欣赏北宋晚期,尚意书风进入高峰阶段,苏黄米蔡各具特色的风格,放射出了北宋书法史上的奇异光彩,构筑着一片片宋代尚意书风的辉煌灿烂之象。北宋以后,世间流传的墨迹渐多,这对于书法艺术,尤其是书法史学的研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事,至少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能获见古人笔墨的绝好机会。另外,对于书法材料学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如果从本体意义上的书法史学考虑,这种墨迹增多的现象无疑会增强人们对史观的重视。尽管我的分析、讨论和欣赏是基于书法形态学意义上的,但是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此中史观对形态分析的指导,所以在文
19、章的开始,先给自己再定个位。 我们认为材料的多寡只是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其主导的核心应该是史观,基于历史的认识,我得出了关于宋代总体的书貌。唐人的墨迹,因历经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兵火相焚,已经十分稀少,片楮只字、短短数行,均被视作珍宝,而宋人的墨迹与之相比则要幸运得多了。尽管也有毁于战火的墨迹,但从现存材料的考古鉴定来看,仍有大量存世,尤其是苏黄米蔡的墨迹,可谓蔚为大观。如果说唐代书法的主要形式是碑书刻,那么宋代的书法形态则主要彰显于翰札尺牍之上。北宋期间的文人士大夫之间,往往勤于笔札来往,性情见解均以尺牍翰墨相发,故以翰札往来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便成一时之盛。黄庭坚与米芾、苏轼等一样,是北
20、宋存世墨迹最多的几个书家之一。 黄庭坚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性格,当我们从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维度将北宋四家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与蔡襄的最古典相比,黄庭坚的书法则处于最叛逆、最前沿的一端。他的所有书作几乎都能找到这种反叛的性格,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我们几乎很难再找出几个像这样具有叛逆性格和创新意识的书家。总体而言,黄庭坚的书法在线条上显得锋利、爽劲而又颇具动感与气势,有暴风骤雨、诡异莫测之势。结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跌宕开阖之势,中宫紧缩而呈“放射”之状,字里行间充溢着“抖擞”之气。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古人评论中的“放射”、“抖擞”是褒是贬?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便是其作品中充盈的强烈的自我表
21、现意识和极其自由、毫无顾忌的创造意识。正由于黄庭坚在点画结体章法上的不安分、不内敛中和,在另一个侧面,正突显着黄庭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其书风作为一种创作范型的成功。 遍观黄庭坚的传世墨迹,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松风阁黄庭坚 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纸本,纵29.1,横213.8厘米。第一类是他的大字行书,如诗文草稿和写经作品,字径约为四五厘米,是黄庭坚最为知名的作品类型,也是黄庭坚功力型作品的具体表现,如松风阁诗帖、华严疏、寒山子宠居士诗帖的均是突显山谷老人的力作。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第二类是行草书长卷,从传世的几篇著名作品看,其规格一般为高至三四十厘米,较长的
22、有十七八米,为前世所无,后世之罕见,如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廉颇蔺相如传卷等。另外一类是黄庭坚的尺牍翰札、文稿和跋语,世人有谓此为黄氏法书最佳者,信然!其中有许多的精彩之作,如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致齐君尺牍、花气帖和几篇墓志铭文稿。 为了能更进一步认识黄庭坚的作品风格,我要在这里对黄庭坚的经历作一简单介绍。因为这对我们全面的认识黄庭坚及其作品有些辅助性作用。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举进士,碉叶县尉,历官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书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作成以后升为起居舍人。并曾兼为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又改鄂州,后因章敦
23、、蔡卞及其党羽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即位后,召其为吏部员外郎,他辞而不就,得知太平州,之后又遭谗除名,羁管宣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像许多优秀的大文人一样,他在官场上的命运多不佳,然而其文章书法才华却很高。 首先,我们先对黄庭坚的大字行书作一些欣赏。在这类作品中以松风阁诗帖用笔最为精妙,其余作品如蕴籍可爱的华严疏,奇宕恣肆的寒山子宠居士诗帖。这里重点谈一谈松风阁诗帖,黄山谷创作此书已是57岁的时候,时值山谷老人直晚年,是谓其游湖北鄂城樊山之时,发现山林上有松林,林中有楼阁,故名之“松风阁”。于是心存欣喜,欣然写下了这件诗意笔墨俱佳的千古名作,是北宋书法史上继苏轼黄州寒
24、食诗帖的又一巨制。从其书法风格的演变来看,该书实可说成是黄庭坚书法艺术之总结,它是颇具“山谷体”的精典作品。此卷线条以中锋用笔出之,笔势以欹侧出之,那种被誉为“辐射体”的结构在此帖字法的中宫紧缩和四周展开中被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并且让我们感到了某种从心所欲又不逾矩的境地,其荡漾起伏的长笔点画、宕逸生动的体态和韵致中流溢着萧散的流美境界。在书法字法的体势上,山谷老人吸取了瘗鹤铭的奇宕舒展之意,有过之而无不及。传说黄庭坚晚年在流放到戎州的途中于舟中见“长处荡桨,群丁拔棹”而顿悟逆涩之法,书遂大进,在他的大字行书类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那辐射型的独特结构,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艺术感染力。 黄
25、庭坚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上的地位和其书法在形态学上的意义,尤其是行草书的形态学定位,主要是由其用笔的特点来决定的。他那长枪大戟、纵横奇崛的艺术特点不仅强化了“山谷体”书法的个性风格,而且正依此特点,使其能在书法风格史的序列中获得无人能比的重要地位。从严格意义上讲,对于黄庭坚的贡献,我们更倾向于他的用笔而不是他的字法和章法特点。 黄庭坚学识渊博,诗文书法俱佳,其书法师法颜真卿、怀素、杨凝式。值得说明的是,自张旭、颜真卿复兴中锋用笔的古法以来,宋代书家中有许多都在力图复兴中锋笔法,以改二王的侧锋取妍的笔法。然而,杨凝式师法欧阳询、颜真卿;东坡用笔又多出颜真卿、徐浩、蔡襄的书法,是典型的“王书”风格序列
26、,故均无大的突破,而只有黄庭坚,主张高腕执笔,笔笔中锋,行笔从容有度,所以尽管黄书总体上是奇崛宕逸,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清雅爽利、意态万千的艺术美丽。对于用笔,黄庭坚的观点是独特的。他认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只有这样才能有“落笔奇伟,丰劲多力”的艺术效果。 品味黄庭坚的用笔理论及其用笔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动作特征表现在张与驰、顿与挫的关系处理上。其行笔速度可用“从容”一词来概括,尽管明人王世贞说从容是山谷老人用笔之“病缓”,但我们认为,此之“病缓”实非“病”也,应当是黄庭坚书风特点之一。就像苏东坡其书“石压蛤蟆”之“病”却实成妍势,
27、山谷之病缓亦别有一格,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艺术领域却是正常合理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黄庭坚的“病缓”也非处处皆是,例如其晚年的行草长卷,就是最好的反证。 通过黄庭坚论书片段的归纳,我们可以将黄庭坚的草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他自评元佑间的字是“用笔不知纵擒,故字中无笔”,此为黄庭坚岁以前。显然在黄氏看来,其草书尚未入门。哲宗绍圣元年至元符二年,这五年是黄庭坚草书的“得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草书长卷李白忆旧游诗卷。黄庭坚草书的成熟时期是在他岁以后,并很自信的说:“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此时的代表作品是狂草书长卷诸上座帖。 李白忆旧游诗卷和诸上座帖,我们认为是
28、黄庭坚发展与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作品,他们不仅在宋代书法中具有第一流的影响,而且是山谷老人成功走向书法风格史和创作史的重要巨作,黄庭坚依此占据着宋代狂草艺术的领袖地位。当然,这与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是分不开的。 在李白忆旧游诗卷中,我们还在浪漫主义气息的统摄下清楚的认识到了文字的内容与书法内容、线条形式之间的微妙与暗合。浪漫主义的诗歌,以浪漫主义的草书形式为载体,更显其诡异之变化、浪漫之端倪。遍观全篇,其结构或长或短、或左或右、或开或合、或疏或密、或顿挫起伏、或静若微波,在起伏跌荡、舒卷自如、多姿多彩的形态美中,文学形象与书法形象获得了神助般的融合,浑然之中,让我们想象到李白和黄庭
29、坚跨时代的交流连想象都变得如此浪漫。从线条的遒劲雄逸中,我们亦仿佛可以感知到山谷老人那高执笔的动作方式。 如果说李白忆旧游诗卷是“深契藏真之法而自入神”的作品,那么诸上座帖则可以看作是深得草书三昧之后的扛鼎之作,是宋代狂草之绝响。是谓笔力恍惚、出神入鬼,其笔力健逸娇纵有天马行空之势。结字千变万化、姿态百出、汪洋恣肆,用“笔姿翻腾,墨花飞舞”来形容真不为过。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即使纵横连绵、满纸烟云,也仍可窥其格律之严谨;尽管笔势宕逸、飘动诡奇,也无丝毫轻率苟且之迹,几欲完美得无懈可击。试观全篇之势,确实能与张旭怀素并驾齐驱。黄庭坚讲究用笔,他的草书之神,就更有赖与其独特的用笔,作书有如坐禅,均需
30、有眼耳。此作在点画形态上更显神奇,画长点短,已经完全超出了汉字本身的结构规律。为了线条美的结构表现,一切都以屈从于线条为准则,其高腕运笔的执笔方式在此更趋灵活自由,更富于表现力。在苦悟用笔与勤于书作的漫长过程所掌握的独特的控笔绝技,与其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通过具有灵性气质、雄迈用笔和隽逸笔势的狂草书长卷,表现得十分彻底,是那样的轻松随意,又是那样的具有理性,让人叹服、令人敬畏! 与黄庭坚的行书大字和狂草长卷相比,另一类作品是涪翁的无意于佳之佳作,即他的尺牍书札、文稿、跋语等。其代表作品有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致齐君尺牍和一些墓志铭稿、药方纸稿等,尤其是小字致齐君尺牍。前段表现出一丝不苟的态度,笔
31、精墨妙、富有法度,从第五行起,笔墨开始有了灵动之性,自由舒展,至末尾更显随意,真可谓心手双畅,臻入化境。这篇翰札字虽小,而意却包含着万千气象,无意于佳乃佳也。黄庭坚是最强调胸次、年龄、功夫对书者作品格调之影响的,尽管是“年高手硬”不便作书的状态,却有着“心意闲淡”的胸次境界。故而,晚年之作,无论大草长卷,还是小幅文稿,都是臻入化境之作。我以为此时的黄庭坚及其小字确乎达到了坡公所谓“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无意于佳乃佳”的美学境界。 诚然,黄庭坚的成功是必然的。如果说欧阳修是以学者的身份参与书法,苏轼是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参悟书法,那么黄庭坚书法则是这两者与其浪漫主义的
32、艺术气质融合的、在书法上的独特反映。他学书还重视一个“韵”字,尽管在批评者与欣赏者那里,其“韵”往往为“奇”所掩,但我们仍然坚持其取法的书家中少不了对“二王”书法营养的汲取。在学习“二王”的同时,他能遗貌取神,深得兰亭序似奇反正、似断实连之旨。正是对王书和颠张醉素的综合取法与通会,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酝酿出了他舒展而纵横、雄逸而豪迈,奇宕而飘逸,沉着而痛快,浪漫而理性的“山谷辐射体”。无论大字还是小字,无论行书还是大草,都能给人一种博大磅礴之势。在看似开张欹侧、富于变化且有悖常理的形态体势中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优美姿态,给人一种震慑感。不过这种成功的创作范型,又最易给后学带来某种误解。正如陈振濂先
33、生所讲,在“辐射式结构和抖擞的笔道的迷惑”下,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真正的技巧内涵”。的确,当我们学习、欣赏和取法黄庭坚时,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取其观念的书学思想,取法他对传统与古典那具有理性性格的叛逆,取法他那以现实为依托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黄庭坚的书风研究与欣赏,当我们立足当代,回首古代的时候,我们居然发现古代的先民在许多时候都具有着创造革新的前卫意识,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共鸣罢。(王景)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结体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笔划干净利落,无累赘之处,无绵弱之病,欣赏之余,好似喝了一坛陈年美酒,耐人寻味,一荡胸
34、中浊气。草书颇蔺相如列传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所书内容为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叙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宰相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故事。廉颇蔺相如传线条跌宕起伏,气贯于胸,笔下生风,荡气回肠。其行笔似江河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洋洋大观,波澜壮阔。通篇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略无凝滞,舒展大度,沉着痛快。笔从画中起,回笔跳转,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行笔从容不迫,有徐有疾,圆劲飞动,节奏明快。笔划长枪短戟,劲挺刚健,一波三折,斩钉截铁,回环往复,变幻莫测。黄山谷无论大字还是小字,无论行书还是大草,都能给人一种博大磅礴之势。在看似开张欹侧、富于变化且有悖常理的形态体势中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优美姿态,给
35、人一种震慑感。如果说欧阳修是以学者的身份参与书法,苏轼是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参悟书法,那么黄庭坚书法则是这两者与其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融合的、在书法上的独特反映。他学书还重视一个”韵”字,尽管在批评者与欣赏者那里,其”韵”往往为”奇”所掩,但我们仍然坚持其取法的书家中少不了对”二王”书法营养的汲取。在学习”二王”的同时,他能遗貌取神,深得兰亭序似奇反正、似断实连之旨。正是对王书和颠张醉素的综合取法与通会,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酝酿出了他舒展而纵横、雄逸而豪迈,奇宕而飘逸,沉着而痛快,浪漫而理性的”山谷辐射体”。廉颇蔺相如传用笔的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张与驰、顿与挫的关系处理上,行笔从容不迫,这种被王世贞
36、成为”缓”之病的从容不迫,恰是黄氏大草书在用笔之上的特点之一。其一是其翻转之笔的运用,黄庭坚书法的技巧掌握得是非常好的,他极善于用锋,要处理好顺势书写与翻转笔锋之间的关系;其二,黄庭坚讲究用笔,其草书之神可以说基本上是与其用笔分不开的,而此处的用笔全然超出了汉字本身 的结构规律,为了表现线条的美,一切都已屈从于线条为准则,其高腕运笔的纸执笔方式在此更趋灵活,更有表现力。 黄山谷接受的是佛教的”禅宗”,讲究”见性成佛”,所以他的书法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想象山谷沐手焚香,拜过我佛如来,坐于南窗之下,有书童铺纸磨墨,天地人融会,心境何等清净。在苦悟用笔与勤于书作的漫长过程所掌握的独特的控笔技巧,与其浪漫主义的气质,通过具有灵性气质、雄迈用笔和隽逸笔势的狂草书长卷,表现得十分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