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六讲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59987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六讲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六讲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六讲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六讲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讲 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质的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质的研究资料的整理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质的研究资料整理的一般步骤为审查、分类和汇编。1审查审查就是对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确保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审查资料的真实性,就是审查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是否源于客观实际,是否是真实的。因为研究者在搜集资料时,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如人的生理因素、个人经验、理解水平等)的限制,经常会出现技术上的偏差或主观臆断和偏见,导致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的“系统误差”或“失真”。审查资料的准确性,就是要检查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的出处是否可信,所反映的内容是

2、否准确,把那些太“粗”,含义不清,误差太大,超过了许可范围的资料剔除掉。审查资料的完整性,就是要看看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是否齐全、完备,以保证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或情况。2分类分类是资料整理阶段的核心工作。它是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同的或相近的资料归为一类,将相异的资料加以区分开来的过程。对研究资料的分类,首先应明确分类的标志。分类标志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研究资料的分类标志是多样化的。如有现象标志和本质标志,现象标志是反映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的标志,例如把研究文献资料按年代分类,把调查资料按地区分类等,本质标志是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内

3、部联系的标志,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和思想觉悟等社会属性进行分类;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属性差异的标志,如性别、地区、民族等,数量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数量差异的标志,如年龄、年级、成绩、家庭收入等;有固有标志和人为标志,固有标志是研究对象固有的客观标志,如性别、地区、户口状况等,人为标志是按照某种理由或指标用人为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时定的主观标志,如学习成绩,按测验的分类人为地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类。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和对资料的认识程度,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志,但由于质的研究资料主要为描述性资料,是一种非常量化的资料,所以通常采

4、用品质标志分类。如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或语文课业负担、语文学习能力的研究,就可以按性别、学校类型等品质标志对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除了明确分类标志外,在对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时,还必须遵循下列分类规则:第一,每一次分类必须根据同一标准进行;第二,分类必须相应相称,即划分所得各子项之和必须和被划分的母项正好相等,否则,就会出现分类过窄或过宽的逻辑错误;第三,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越级划分和逻辑错误。在教育研究中,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系统划分。一次划分是划分一次便可达到分类目的的划分,这种划分比较简单;连续划分是在一次划分之后再划分,形成多种层次的划

5、分,例如进行小学语文成绩调查研究,就可以先按区域(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再按性别(男与女)对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系统划分是按事物本身系统进行分类,它更深刻地揭示对象领域元素之间的自然组合关系。3汇编汇编就是按照研究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问题)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对质的研究资料的汇编,可以采用同质汇编和异质汇编两种方式。所谓同质汇编也就是将主题内容相同或相近(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等)的资料编在一起。所谓异质汇编亦可围绕研究主题内容,将结论、观点、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等相异或相反的资料编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在对质的研究

6、资料进行汇编时,无论是同质汇编还是异质汇编,首先,一定要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使汇编后的资料既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又能说明研究所要说明的问题;其次,对分类的资料进行初次的加工,给每一份资料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编号系统,编号系统通常包括资料的标题、资料的类型(如访谈、观察、实物等),资料提供者的姓名、性别、职业等有关信息,收集资料的时间、地点和情境,资料的排列序号等;最后,必要时还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二)质的研究资料的分析在对质的研究资料的整理中,我们只对资料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获得的仅是感性认识,但教

7、育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这一飞跃的实现必须由资料的分析来完成。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质的研究资料的分析通常就是研究者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所搜集的并经过整理的质的研究资料进行研究,以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关系或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变化过程的分析,而定性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逻辑分析方法(如辩证逻辑分析方法、形式逻辑分析方法和数理逻辑分析方法等)和非逻辑分析方法(如创造性想象、直觉、灵感等)。这里只介绍辩证逻辑分析方法和形式逻辑分析方法。1、辩证逻辑分析方法。教育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着的;不是简

8、单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辩证逻辑分析方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资料分析的全过程,帮助我们从事物的多样性、统一性方面把握运动中的教育事实,具有广泛的世界观意义。而唯物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它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如实践反映论、普遍联系论、运动发展论、对立统一论和质量互变论等。这些基本观点比较抽象,难以付诸实践。因此,在对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将其具体化。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具体化为资料分析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如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联系性原则等。全面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对质的研究资料分析时要从资料的整体上全面地分析所要研究

9、的问题;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对质的研究资料分析时,不但要把所研究的问题看成是发展、变化、运动的过程,而且要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看成是运动、发展的产物;联系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对资料分析时,既要看到资料中真实蕴含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信息内部之间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事物的联系,也要看到资料中真实蕴含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信息在运动发展中的联系。(2)具体化为资料分析时演绎推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在教育研究中,无论是假设的提出,还是对资料的解释,都要运用演绎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进行教育研究时演绎推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我们对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时演绎推理的主要理论依据。2、形式逻辑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中,

10、形式逻辑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等。尽管这些分析方法在理论的阐述上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1)比较分析法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研究对象(问题)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及其关系,获得对研究对象(问题)质的规定性的认识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具体的比较分析方法有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部分比较与全面比较、相对比较与绝对比较、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等。这里只介绍前两对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从比较的时空上看,可以把比较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11、是指运用研究资料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研究对象(问题)的不同形态或研究对象(问题)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既定形态进行分析比较。它是按照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纵向比较是指运用研究资料对研究对象(问题)在不同时期(时间)上所表现的形态进行分析比较。它是按照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的。例如,小学教师王彦文等人,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效果,他们自行设计编制了一至四册汉字笔顺、笔画、汉字结构教学软件,用于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开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和多媒体运用”的实验研究。实验初期(1992年9月至1994年6月),他们将自编软件在当时的一、二年级实验班进行试用。每次实验后,随即对学生进行汉字笔顺、笔画

12、识记能力、默写能力、书写规范程度的测试和学生独立识记汉字、自学能力的测试。在应用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第一年,测试结果:实验班识字的正确率为99.4%,对照班为96.6%。二年级,他们利用计算机进一步让学生进行自学,测试结果:实验班识字的正确率为97%,对照班为81.2%。从整体看,实验班比对照班成绩优异。这种拿实验班的识字教学效果与对照班的识字教学效果所进行的比较属于横向比较。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表明:利用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特别是让学生自学,不仅可行,而且二年级比一年级效果更佳。这是运用了纵向比较。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效果是明显的

13、,做法也是可取的,可以推广运用。这种研究结论就有科学的基础。部分比较与全面比较从比较的数量上看,可以把比较分为部分比较和全面比较。部分比较就是运用研究资料选取研究对象(问题)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属性与比较对象所进行的的单项比较。全面比较就是运用研究资料按研究对象(问题)的多种属性与比较对象所进行的综合比较。部分比较是全面比较的基础,而只有进行全面比较,才能真正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但在研究资料的实际分析中,部分比较运用得较多,而全面比较运用得较少,因为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要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所有属性都进行分析比较,往往是不可能的。例如,上述王彦文等老师所作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识字教学效果计算机辅

14、助识字教学实验研究”,选择汉字笔顺、笔画识记能力、默写能力、书写规范程度和学生独立识记汉字、自学能力等方面将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班比对照班成绩优异的结论。这是运用了部分比较。(2)系统分析法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的特点。教育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同时,教育这个系统又要受到社会大系统的制约、影响,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者在对资料特别是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研究对象(问题)作为一个

15、系统,从系统的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问题),也就是要对研究对象(问题)作系统分析。系统分析要求研究者必须对质的研究资料进行整体、综合考察,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对研究对象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形成科学化结论。例如,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乾仁生老师针对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研究存在与西方相关研究求同多而求异少的情况,他在调研与实验的基础上,参阅其他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归纳出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如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应较敏锐等;系

16、统地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成就归因特点的成因,如中国人的“自谦”人格、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各年级归因倾向不同、个体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在归因过程中把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等;并科学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如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等。(详见现代教育论众2003年第2期)(3)因果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对那些构成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采用因果分析法。概括地讲,因果分析法就是运用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对象(问题)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释因果分析法,如

17、一因一果分析法、一果多因分析法、多果共因分析法等;另一类是推理性因果分析法,如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等。教育研究上的因果分析,常常采用一果多因分析法和多果共因分析法。一果多因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多种原因决定某一特殊行为(现象)的分析法。它往往从一个结果出发,去发掘造成这一结果的多方面原因,或者通过列举大量的独特的原因去解释某一行为(现象)。多果共因分析法是分析造成多种结果的共同原因的分析方法。它不是去列举某一特殊行为或事件的全部原因,而是有意识地去寻找可以解释行为或事件的一般类型的那些最为重要的原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在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时,无论采

18、用哪一种因果分析法,都需要弄清楚哪一个为果,哪一个为因;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还是多果多因;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为次要原因;哪个为主观原因,哪个为客观原因;哪个为直接原因,哪个为间接原因;等等例如,有一位小学教师,曾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整个三年级学生成绩比低年级大幅度下降,不及格率、留级率都比低年级显著增加(按常理,儿童升入三年级无论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兴趣水平还是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应该比低年级向更好方向发展)。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在全县开展了关于小学三年级成绩下降出现乱班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所搜集来的研究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造成三年级学生成绩下降、出现乱班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学生

19、本身生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正值第二次生长高峰的开始阶段,体内生长激素活跃,带来了生理机能的变现,这必然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三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有了发展及道德品质发展处于质变期,而有些教师和家长不懂得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些特点,造成师生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重视起始班和毕业班,而忽视了对三年级的教学领导,造成三年级教学力量的薄弱)、家庭(升入中年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适应学校的学习,放松了家庭教育,把一切推给学校和老师)以及社会(不良社会现象、风气左右着小学生的进退)诸方面的客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他

20、又从学校、家庭、社会、教师、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这是运用了一果多因分析法。(4)分析与综合法分析与综合是两种相互关联的分析方法。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进行考察,从而认识研究对象(问题)本质的方法。分析是了解研究对象的切入点,可以使研究者通过部分进而把握研究对象的整体。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已获得的有关研究对象(问题)的各个部分、方面或不同特征的分认识综合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问题)整体性的新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可以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其联系获得总体把握,有利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实质,获得教育科学的新发现。例如,田良臣、刘电芝

21、两位老师所作的“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为了探究表象思维训练是否比传统的语词思维训练更能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他们选择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经过半年的实验后,他们在对所搜集来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时就运用了分析与综合法。首先,他们选择了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言学习兴趣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将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实验班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的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因而得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激发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态度;然后,两位老师又把实验班和对照班从语文综合测试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实验

22、班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进而得出表象思维训练比传统的语词思维训练更能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总体认识。(详见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彼此相反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过程,但两者在教育研究资料的分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资料分析的第一阶段,以最后的综合认识为目的,要力求分析得深入和具体;而在第二阶段,力求以分析的全部结果为基础,对研究对象在新的层次上获得总体的认识。(5)归纳与演绎法归纳法是从有关研究对象(问题)的个别事物情况或全部事物情况的资料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或推理形式。根据研究

23、对象(问题)的特点和资料的性质,归纳法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从有关研究对象(问题)的全部事物情况的资料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方法。例如,要研究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我们通过运用研究资料对全部教育现象考察分析后,发现凡是教育都具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要素,于是得出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教育这样一个结论。但由于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时我们运用研究资料不能考察有关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情况,只能根据有关研究对象的部分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作出概括,这种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可分为简单归纳法和

24、科学归纳法。前者是随便根据有关研究对象的部分事物的情况,从研究资料中推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如要研究全国中小学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我们可以随便通过对全国几所中小学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的资料分析来概括出全国中小学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的一般性结论。由于这种方法推理的依据是缺乏代表性的有关研究对象的部分事物,因此,结论缺乏绝对的可靠性。后者则是科学地根据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有关研究对象的部分事物的情况,从研究资料中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如上述要研究全国中小学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就可以采用抽样法从全国中小学中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为研究的直接对象,然后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

25、中小学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的资料分析来概括出全国中小学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的一般性结论。与归纳法相反,演绎法是从所搜集来的研究资料中,由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或推理形式。演绎法的推理依据是:凡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特殊事物必然具有。因此,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是可靠的。演绎法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典型的有三段式推理和假言推理。三段式推理由三个简单判断组成,其中前两个判断分别叫大前提、小前提,后一个判断叫结论。例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大前提),教育是世界上的一种事物(小前提),所以,教育是有规律的(结论)。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作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判断

26、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存在是后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例如,如果儿童有较强的交往动机,那么,将他放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会主动与别人交朋友;小李有较强的交往动机,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小李在陌生环境中将主动与他人交往。由于假言推理具有推导、解释和预见等作用,所以在教育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总之,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而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它们主要被用于概括隐藏在质的研究资料内的一般原理和用于解释各种教育事实。(6)科学抽象法在教育研究中,抽象是指运用研究资料在对反映研究对象(问题)的各种个别属性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把反映研究对象(问题)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舍弃其非

27、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显然,抽象总是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抽象,这种抽象就叫“科学抽象”。由于我们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研究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如果没有抽象,我们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对研究对象(问题)的感性认识上,而不可能上升到对研究对象(问题)的本质及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科学抽象的具体过程分为以下三步:(1)分离。就是撇开研究对象同客观现象的整体联系,把研究对象分离出来。(2)提纯。就是在思想上排除那些掩盖普遍规律的干扰因素,从而使我们能在纯粹的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3)简略。就是把在纯状态下得出的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简述出来。如对小学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

28、困生)的研究,我们在观察分析了若干个语文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情况后,把这些具体的学生和学困生概念之间相联系的情况分离出来,因为我们研究的是语文学困生的共同特征,然后再把影响学困生的本质原因找出来,排除一些偶然的、具体的因素,再简明扼要地把语文学困生的本质特点表述出来。二、量的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量的研究资料的整理在教育研究中,由于量的研究资料主要为数据资料,所以量的研究资料的整理一般要进行数据检查、数据分类、编制统计图或统计表等工作。1数据检查在教育研究中,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所搜集来的原始的数据资料,由于研究指标界定范围不一致、计算公式不适用、测量标准不统一、计量单位不一致等种种

29、原因,会出现遗漏、重复、错误、不真实、不合理等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亲自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检查。所谓数据检查,就是研究者对所搜集来的原始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进行检查。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就是根据研究目的检查原始记录是否有遗漏或重复。如果发现有遗漏或重复情况,就及时采取措施,填补缺漏、删去重复,保证数据资料齐全、完备。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即检查所搜集来的数据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如果发现错误、不合理之处,就要及时核实改正,因为真实正确的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采用分析法,即从研究变量的选择、涵义的界定、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相互关系的逻辑性上去检查资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0、;二是采用计算方法,即对数字的小计、合计、总计等进行复计,检查数据的单位是否清楚。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即统计分类,又称统计归组,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志(即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把所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根据教育研究资料统计分类的标志,数据分类一般有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两种。(1)质量分类。这是按研究对象(问题)的品质标志对所搜集来的数据所进行的分类。如按学校类别(按学校层级分为实验学校或乡镇中心学校、完小、村小;按区域分为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按办学水平分为示范性学校与普通学校等)分类、学生性别(男、女)分类,或按学生成绩好坏分类,或按学习态度(优、良、中、差)分类等。按照研究对象的品质标志把

31、数据分组归类后,就可以通过各类所包含的数据再进行数量化的比较和分析。(2)数量分类。 这是按研究对象(问题)的数量标志对所搜集来的数据所进行的分类。常用的数量分类方法有顺序排列法、等级排列法、次数分布法等。顺序排列法就是将数值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列。这样就可以看出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各数值出现的次数及位于中间的是什么数等。等级排列法就是根据顺序排列划分等级。与顺序排列有所不同,它是按数值所含的意义来确定的。例如,学习成绩分数,应是数值越大的等级越高,第一等级的应是成绩最好的;如果是运动会的田径赛,则应将数值最小的排在第一等级,表示所用的时间越少越好。次数分布法是指研究总体或样本按随机变量

32、(数据)大小次序在频率上的排列,也即编制次数分布表或次数分布图。3编制统计表或统计图(1)统计表统计表是用来表示统计指标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它是处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描述了各种数据整理归类之后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反映了研究对象(问题)的基本特征。统计表的结构表号XXX横标目的总标目(可空白)横标目(一般设主语)表注XXXXXX标题XXXXXX纵标目(一般设谓语)数字(顶线)(底线):一般由标题、表号、标目、线条、数字、表注等项构成。其基本格式如下:A.标题。即统计表的名称,写在表的顶端中央。标题应确切、简明地说明表的内容。B.表号。即表的序号,写在表的左上方。

33、若文章中有几张表,则需按他们出现的先后次序编上序号。C.标目。即表格中对统计数据分类的项目。按标目在表中的位置,可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位于表的左侧者为横标目,因为它与所指明的数字在同一横行;位于表的上端者为纵标目,因为它与所指明的数字在同一纵列。必要时,在横标目和纵标目的上方加上适当的总标目。按标目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主语和谓语。主语是统计表叙述的对象,谓语是用以叙述的统计指标。D.线条。顶线、底线、隔开纵标目与数字的横线,以及隔开横标目与数字的纵线,是表的四种基本线条。其余线条应尽量减少,特别是表的左右两侧不要用纵线封闭。E.数字。表内数字必须准确,一律用阿拉伯字母表示,依次对齐,小数的位数一致

34、。表内不应有空格,暂缺或未记录可用“”或“”表示,无数字用“”表示,数字是“0”,则应填写“0”。F.表注。资料来源和其他需要说明的材料,要付注于表的下面。统计表的种类。统计表一般有单项表、复合表和次数分布表三种类型。A.单项表只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为单项表。如表9-1就是只按年龄这一标志分成各年龄组。表9-1 上海市区男幼儿20米跑步用时年龄组3岁4岁5岁6岁平均秒数()7.717.166.045.53资料来源: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年第二期第30页B.复合表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的统计表为复合表。如表9-2是按班级、操行评定等级两个标志进行分组的。表9-2 某年级

35、操行评定结果班别甲乙丙丁总和一班111610340二班10196237三班13177138总和3452236115C.次数分布表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测量的数量结果,在一批观测数据中,每一个数值出现了多少次,这种分布情况叫做次数分布。将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称为次数分布表。它可以分为简单次数分布表、累积次数分布表和累积百分比分布表。编制次数分布表,是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的重要途径,是计算各种统计量数的基础。下面以表9-3的数据为例说明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方法。表9-3 某小学某班60人语文期中考试分数8060939389728597687776985645777661466051894375608

36、96080747467858755877191746488578491606159637879889687895289857656545890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如下:第一、求全距。全距以“R”表示。“R”的值等于全部数据中的最大值减最小值之差。本例中全距(R)=98-43=55。第二、定组数。组数的多少视数据资料的性质和数据的多少而定。通常,数据个数在100以上可分为10-20组,数据个数在100以下可分为5-10组。第三、求组距。组距就是每一组的间距,即每组所包含的单位。组距以“”表示。最常用的组距为2、3、5、10等。如以10为组距,则各组的起点(下限)要为10的倍数。其它组距依此类推。

37、本例中若组数为6,则组距=(55+1)/6=9.3。为计算方便,以组距等于10为宜。第四、定组限。组限是分组的界限,其底数为下限,其顶数为上限。组限的写法有很多种,有的用上下限表示,有的用组中值表示。如以“10”为组距,一般多用以下两种表示:分组的实际界限是这一组的精确界限,如80-90这一组,其精确界限为79.5-89.4999,其中79.5为精确下限,89.4999为精确上限。第五、求组中值。组中值又称为组中点,它为每组区间的中间值。其计算公式为:组中值=下限+(组距/2)或 组中值=(精确上限+精确下限)/2如以“10”为组距,则“80-90”一组的组中值为:组中值=80+(10/2)=

38、85第六、归类划记。当组距、组限及组中值确定以后,就可以依次把数据逐个划入适当的组内,即标记各组次数,一般用“ ”或“正”字表示。然后用数字表示每次的组数。这样,我们便得到了一个简单的次数分布表,如表9-4所示。表9-4 某小学某班60人语文期中考试成绩次数分布表组别组中值划记次数90-10095880-90851670-80751360-70651150-6055940-50453合 计60从表9-4可以看出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向和分散的情况。但若想知道学生考试成绩在若干分数以上的人数或若干分数以下的人数及其百分比,则需要编制累积次数和累积百分比分布表。如表9-5所示。表9-5 某小学某班60人

39、语文期中考试成绩累积次数分布表组 别次数累积次数由小到大百分比由大到小百分比90-10080-9070-8060-7050-6040-50816131193605236231231.000.870.600.380.200.05824374857600.130.400.620.800.951.00合 计60根据表9-5,若想了解在若干分数以上人数,即从由大到小的累积次数这一栏内找到其对应数便是。如要问成绩在70分以上者有多少人,即可从累积次数由大到小找到第三个数“37”便是,占全体人数的62%;若想知道成绩在70分以下的人数,即从由小到大的累积次数,由下向上找到第三组“60-70”对应数“23”

40、便是,占全体人数的38%。、统计图统计图是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图形。它是直观显示统计结果的一种方式。用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等表示数量关系。A、统计图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图号、标目、图形、图注等项构成。a.标题。即图的名称,图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切合图的内容,必要时可注明时间、地点。图的标题的字体在图中为最大,自左至右写在图的下方。b.图号。文章中若有几幅图,则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次序编上序号,写在图的标题的左前方。c.标目。对于有纵横轴的统计图,应在纵横轴上分别标明统计项目及其尺度。横轴是基线,一般表示被观察的现象,尺度要等距,自左向右,由小到大,写在横轴的下方。纵轴是

41、尺度线,尺度从0开始,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写在纵轴的左侧。两个轴都要注明单位。d.图形。图形线在图中为最粗,而且要清晰。为了美观起见,图形的高与宽之比以3比5为宜。在一幅图中若有几个图形线相比,可以用不同图形线加以区别,各种图形线的涵义可用图例在适当的位置加以标明。e.图注。图中若有必须加以解释的地方,可用图注加以说明。图注的文字要简明扼要,字体要小,写在图题的下方。B、统计图的种类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图按形状可以分为直条图、圆形图和次数分布图。a.直条图直条图是用宽度相同,长短不一的长条表示统计事项数量的统计图。它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性资料。如图9-1所示。乙丙甲丁b.圆形图圆形图是

42、用圆形中各扇形面积的大小来表示整体结构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的统计图。它主要用来表示间断性资料构成比的图形。如图9-2所示。c.次数分布图教育研究中,用得较多的是次数分布图。它是将次数分布表中的统计结果用直观图表示出来,使我们对数据的分布情况有更形象、更清楚地了解。次数分布图有简单次数分布图、累积次数分布图和相对次数分布图等。这里只介绍简单次数分布图。简单次数分布图有三种形式:直方图、多边图和曲线图。、直方图直方图是用矩形的面积表示次数分布大小的统计图,如图9-3所示。绘制直方图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划出纵、横轴,在纵轴上标明尺度及其单位,以指示次数,纵轴尺度应从零开始,横轴尺度表示数量的分组,

43、不一定从零开始;其次,直条的宽度表示组距,直条的高度等于该组的次数;最后,由于横轴上各组距之间是连续的,所以直条与直条之间不能留空隙,直条与直条之间的内侧重线不必画出。图9-3 根据60名小学生英语成绩绘制的直方图图9-4 根据60名小学生英语成绩绘制的多边图、多边图多边图以纵轴上的高度表示次数的多少的统计图。它由一系列折线组成,折线端点的横坐标对应于某组的组中值,纵坐标对应于该组的次数。多边图的绘制步骤是:首先,画出横轴和纵轴,并标记分点;其次,由组中值与次数画出对应点;第三,用一些直线段依次将各点(包括零次数点)连续起来,即得次数多边图。如图9-4所示。、曲线图01.002.003.004

44、.005.00增长率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00四年级五年级学月曲线图是以曲线的变化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的统计图。它主要用于连续变量资料。曲线图中的横轴通常表示时间或自变量,纵轴表示次数或因变量。如图9-5所示。增长率图9-5 某小学四、五年级各学月识字量增长率(二)量的研究资料的分析当大量的原始的量的研究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后,量的研究资料的特征和性质直观地反映出来了,但这只是展现了某种现象,并未达到认识研究对象(问题)的量的规定性,从数量方面揭示研究对象(问题)的本质的目的。这就需要对经过整理之后的量的研究资料再作进一步分析。对量的研究资料的分析,通常运用

45、定量分析方法对所搜集来的并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以了解研究对象(问题)的量的特征和变化态势,真正从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对象(问题)的本质。而定量分析方法很多,如经典数学分析方法、概率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教学分析方法等,但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教育统计分析方法。教育统计分析方法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和推断统计分析方法。1、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是指将经过初步整理工作,得出数据分布的面貌和特征后的数据资料,再进一步分析、计算得出描述数据的集中、离散特征及现象与现象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的分析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集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

46、析、相对地位分析、相关分析等。(1)集中趋势分析集中趋势是数据次数分布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表现了在分布中数据向某点集中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性质或集中程度来认识研究对象(问题)的量的某种规定性,揭示研究对象(问题)的某些本质特征。在教育研究中,我们把这种分析称之为集中趋势分析,把代表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称之为集中量数。集中量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性数值,反映了研究对象某一标志的一般水平,从而可以用来比较两组数据间的数值差异。集中量数很多,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数,这里也只介绍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或均数,指的

47、是各观测数值(变量值)的总和除以各观测值的个数(变量总次数)所得的商,常用符号或表示(表示样本平均数,表示总体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用原始数据求平均数当一组数据个数不多时,可按原始数据来计算平均数。计算公式如下:式中,为算术平均数,X为变量数值,n为总次数,为求和符号。【例1】 某小组8名学生的体重(单位:kg)分别为36、37、34、35、33、38、39、35,该小组学生的平均体重为:用次数分布表求平均数如果样组的原始数据比较多,达到数十个或数百个,则需要编制次数分布表,用次数分布表求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其中,f为各组次数,XC为各组组中值,n为总次数(f)【例2】 兹以表9-3为材料,用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