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基本内容:了解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认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道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考情分析:三农问题历来是高考的热点,古代农业在高考的地位不容忽视。教学过程拓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经济活动本质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生产力含义: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包括三大要素 人的生产积极性 ; 生产工具 ; 自然界 ;举例: 铁犁牛耕 ; 蒸汽机的运用 ; 电力的应用 ;生产关系含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三大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产品分配形式 ;举例: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 家庭联产承包
2、责任制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的起源起源的时间: , 距今七八千年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培植的作物:种植方面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经常迁徙。3、早期农业的发展: 工具的进步:耒耜(进入耜耕时代);商周时:生产技术:作物:4、早期农业的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农业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西汉:耦犁、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3、(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形成了江东、江西、江左、江右,江东指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至此我国的犁耕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世界先进),西汉赵过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的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还有一年三熟的,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3、水利: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改进: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总结:三、男耕妇织的小农经济1、由集体耕作到个体耕作:原因:商周以前实行集体耕作:原因,土地制度和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作用:有利于提高工效。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
4、模式)(1)小农经济的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形成的原因:(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评价积极: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在小农经济下,自耕农为维持生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消极作用:十分脆弱:难以承受沉
5、重的剥削,难以抵御自然灾害,易贫困破产。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其先天不足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小农经济逐渐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延续的重要原因。最后,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小农经济下,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严重地恶化了生态环境。可区别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其生产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6、、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起源早,独立发展
7、,自成体系,长期发达,领先世界;(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自给自足。(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石斧、石刀刀耕火种水稻、粟集体劳动、刀耕火种传统农业商周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集体劳动、石器锄耕、耜耕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个体劳动两汉耦犁、出现犁壁、耧车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个体劳动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个体劳动隋唐曲辕犁、出现犁评筒车个体劳动宋高转筒车个体劳动明清一年二熟、一年三
8、熟风力水车个体劳动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目标课标内容: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考情分析:关注如下知识: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响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中国是农业大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形态?一、发达的官营手工业-概况1、概念: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2、发达的原因:国家权
9、力的支持。3、发展历程夏、商、周 :官府垄断 ; 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等收归官办。4、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产品;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明中叶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5、重要成就(1)领先世界的冶铸业:A冶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B冶铁炼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10、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这些技术一直领先世界。作用:铁器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烧制出青瓷;北朝:烧制出成熟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输出国外;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瓷。异彩纷呈的丝织业: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强绸的国家。四五千年前:已经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已有了织机;西周:斜纹、提花技术;西汉: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说明规模大。唐朝:丝织技术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外来风格。宋朝:品种繁
11、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苏杭织造局丝织品(主要是缎)超过前代。二、艰难发展的民间手工业1、概念:民间手工业分两类:民营手工业(民间消费)和家庭手工业(农民的副业,衣食租税)。2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展;魏晋南北朝-遭摧残;隋唐 恢复发展;两宋以后-艰难发展;元朝-棉纺织业得到发展(黄道婆贡献);明中期以后- 民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过官营(花楼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地区;原因;特征3、艰难的原因:官营手工业的压制;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比重 (自给自足)三、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长期领先:瓷器、丝绸、青铜器、灌钢法等。丝绸之国:西汉开始,丝绸之路开辟
12、,远销欧亚。 瓷器大国:唐朝开始,瓷器远销欧非。明清时期,烧制符合西方文化生活特点的瓷器理解: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1)历史悠久,兴起较早,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基本形式)。(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5)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课标内容: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各时
13、期商业发展概况1.宋以前:发展曲折商朝:已出现商人和商业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市场和大富商。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秦汉时期商业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是什么?(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3)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隋唐时期有发展:原因政治局面,政策较开明;随农业手工业发展和运河开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飞钱。2.宋元时期:商业繁荣宋朝: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结束分裂走
14、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商税收入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3.明清时期:依然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货币作用增大(白银普遍流通); “商帮”出现:徽商、晋商。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1)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3)中外交往、民族交往(4)交通发达、统一通用的货币等(5)人民的辛勤
15、劳动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以前:市、坊分开、 严格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两宋及以后: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官府控制放松2、城市发展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两宋以前多是 政治军事中心,两宋以后也成为经济中心)扬州、成都 “扬一益二”特点:南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的南移。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原因:丝绸之路开辟)唐朝: 在外贸港口广州设立市舶使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对外贸易达
16、到顶峰,但主要体现在“朝贡贸易”上。此后逐渐衰落。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表现在外贸开口少(广州十三行)、贸易量极少(仅占市场商品总量3%左右)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起源早,且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特别繁荣2、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3、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隋唐时期商业概况(1)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政府开明的政策(2)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17、唐设市舶使简述宋代商业发展。(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2)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3)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4)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5)海外贸易发达问题: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
18、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课标内容: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考情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 政策实施的背景和评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观。教学过程一、土地制度的演变提问:中国古代出现了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平均分配劳动新产品。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井田制)(1)得名:(2)内容:所有权(实
19、质是周王私有);分封: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耕作方式: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产品分配;(3)发展历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4)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5)瓦解: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变化。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劳动力减少。直接原因:以鲁国为代表的诸侯进行的税制改革。过程: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加,井田制趋于瓦解,税制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促进了土地国有向私有制转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
20、争的频繁;各国的税制改革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形成过程:春秋时期:鲁国规定不论 公田 和 私田 ,都要按 亩 交税,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制 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 井田制 ,以 法律形式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各诸侯的变法。标志:商鞅变法。延续2000多年。(3)内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是评价积极:农民掌握了一定的土地,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危害:导致土地兼并严重A:含义: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夺取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B:原因:a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b主要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 c直接原因是地主依靠政治经
21、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C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D影响:造成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原因维护小农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含义: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1、原因:根本原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2、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3、产生和发展:(1)战国确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内容(2)西汉强化: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原因:措施:结果:(3)明清固守:经济形势:措施:重农:抑商: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从中给我们今天经济建设带来什么启示?启示一: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得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启示二:经济政策的制定不能一成不变,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启示三:
23、生产关系的调整能够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三、海禁、闭关锁国1、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直接: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内容、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3、表现(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评价: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守国”,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启示:中国只有实现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