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 导入二、 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三、 消息: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2、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四、 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芜湖:w摧枯拉朽:k荻港:d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经营:筹划、组织、管理。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溃退:溃败后退。五、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
3、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2.小结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2.思考“练习探究”(二)。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教学反思课题:我三
4、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检测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
5、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明确: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
6、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
7、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
8、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三、作业布置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教学反思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3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二、背景简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三、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1了解新闻的结构新闻概念:
9、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2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
10、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1)听录音,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v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v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v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
11、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教学反思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二、引导学生理清结构。1阅读思考|
12、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2学生自由阅读 ,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教师明确: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教师明确: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教师明确: 三、深入探究1、分析标题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征?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熟悉电头及其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
13、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3、分析导语4、分析主体部分重点品读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4、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四、分析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品析新闻的特点。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五、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14、。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六、布置作业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
15、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不超过20个字)教学反思课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难点:补叙作用。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16、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三、字词积累1、生字颁发()挪威()遗嘱()渗透()炸药()仲裁()2、词语【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四、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
17、、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五、品读课文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
18、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3. 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学反思课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分析新闻的主体部分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教学重难点:补叙作用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 精读课文(一)、层
19、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二)、分析第一部分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二、 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
20、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三、1、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2、 2.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三)研读探究【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
21、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板书设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得主领域成就伦琴物理学发现X射线霍夫化学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文学诗歌创作邓南特和平红十字会帕西和平法国国际仲裁会科学进步和平教学反思课题:“飞天”凌空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翘首”“悄然”“屏息敛声”“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2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3,感受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教学重难点: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体会新闻特写中的“特写”的方法及作用。教 学 过
22、程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二、文本链接1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相同点: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2敦煌壁画: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三、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或播放音频朗读,思考:这篇新闻特写报道的主要事实是什么?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3、?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跳水动作的“妙极”。四、课文精读1文章开头写她站在10米高台的姿态,为什么还要写“白云”、写“飞鸟”?用白云、飞鸟衬托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2在这篇新闻特写中,作者扣住吕伟跳水时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1)作者分三步描写了吕伟跳水的动作,哪三步?走路、腾空、入水。(2)选用准确的动词,口述吕伟跳水的过程。动词的选用有什么特点及作用?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紧接着,向前翻腾一周半,在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突出了动作的舒展自如。(3)“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
24、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把吕伟凌空的姿态比喻为“凌空翔舞”的“飞天”,“飞天”是中国艺术中的精品,是中国人的骄傲,用它为喻,生动地展现了吕伟姿态的美妙,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与文题相呼应。(4)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展现了吕伟入水动作的轻盈、迅速、完美。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本段中写到了观众的反映,还写了“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吕伟动作的迅速、轻盈、完美。3课文结尾写到一个外国记者的表现、观众的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
25、出吕伟这一跳的完美,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五、写作特色1新闻性强。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了吕伟赢得10米跳台冠军的新闻事实。2描写细致生动。文章选取吕伟跳水的过程这一片段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起跳腾空入水,动词选用准确,描绘细致逼真。3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手法。(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动作疾如流星”、“像轻盈的、笔直的箭”等。(2)侧面烘托。开头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吕伟沉静自若。结尾用外国记者“跳起来”、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不已”从侧面突出吕伟这一跳的美妙。教学反思课题:一着惊海天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重
26、点字词:2、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一丝不苟浩瀚2、多音字:着着陆高着儿着火调调动调动载三年五载载人3、重点词语积累: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娴熟:熟练4、
27、背景介绍: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1、 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2、 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第二部分: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
28、色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着”和“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 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4、 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而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当时紧张而又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
29、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读12-15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时,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5、 第三部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文章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第四步:拓展延伸1、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情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作业:一课一练特写镜头描写法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镜头描写板书设计:自豪、爱国一着惊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