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加市教材分析活动有感城关镇西华小学 张花朋1月27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教研室张建超老师和赵飞燕老师与全市的语文老师,欢聚在市二小的教室,进行“教研员解说教材与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研员赵飞燕老师解说了下册教材,与以往不同的是选择了新的视角,是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语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为切入口,谈了四方面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师大教材中的集中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建议。通过培训,使我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
2、、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一、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我们的教材中,每一册都编入了一些古诗词,学习这些古诗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授长城时,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才能后,介绍京杭大运河,让学生了解告诉学生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历史、重大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了解大运河是古代留下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中华民族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它和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这样,在讲述长城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京杭大运河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
3、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例如三上教材中示儿一诗学习过后,拓展学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辛弃疾、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重要作品,引领学生诵读过零丁洋离骚中的千古名句,感悟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人格。相信,经过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
4、这么多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们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三、在语文教学中
5、渗透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王安石的七绝元日是一首欢庆春节的诗。这首诗被选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十二单元,此诗通过对春节到来时一些美好景物的描写,呈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喜气洋洋、万户更新的迎春图,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千古绝唱。这首诗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教学本诗时,引导学生了解过年时古代人们过新年用放爆竹、喝屠苏酒、迎红日、贴春联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感悟到民俗文化的美妙,引发出他们对各种风俗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了解中华古老的文明。例如:诗中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是说:
6、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其中的“桃符”就很有渊源。适时向学生介绍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