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数课后反思平均数是四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呈现的是一场篮球比赛的视频,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红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
2、式提供了2号、3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该换谁上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2号,有的认为3号,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每场得分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每场得分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然后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得分”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操作中找平均数,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用平均数。教学中我让学
3、生利用学具摆一摆、移一移找出2号平均每场得分,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三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尤其是在东平讲课时,练习题均为东平当地民俗风景。第一题是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数,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题是东平两个有名的景点:东平湖平均水温14摄氏度,东平湖湿地平均水深140厘米,通过谈一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第三题是一道与东平水浒影视城有关的题目,先是估平均数,再通过计算平均数来验证估计的结果,最后再来体会平均数的特征: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几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