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之读中悟,悟中读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大法,书声琅琅真语文。多读学生才会由能懂到有悟。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必须经历读通、读熟、读懂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去指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读。 在教学翠鸟时,“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卢彩蓉老师让学生找出表现翠鸟动作快“疾飞,一眨眼”,还让学生体会“轻轻”一词,读时引导学生带着轻轻的语气读“轻轻”,从而感受到翠鸟动作轻快灵活。同样“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也要抓住“悄悄”,理解小鱼很聪明,读“悄悄”语气要轻,感受到小鱼害怕被翠鸟发现,从而读中悟出小鱼的
2、机灵反衬出翠鸟更加机灵。卢丽平老师教学触摸春天时,她就很会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朗读,于读中悟,悟中读。如:“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这真是一个奇迹!”她引导学生理解“悄然”,读时要轻轻地、悄悄地,感受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竟然”,说出安静能抓住蝴蝶的感受:惊奇、欣喜、自豪。然后引导学生分别带着这三种心情惊奇地读,欣喜地读,自豪地读。学生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一遍一遍带着不同的语气读懂了安静作为一个盲女孩用她神奇的灵性拢住了蝴蝶。整堂课在卢丽平老师的引导、启发之下,学生都是在读中悟,悟中读,根本不用过多地讲解课文,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这与卢老师的循循善诱是有极大的
3、关系! 抓住关键句子,进行表演读。 我在教学翠鸟,抓住描写翠鸟飞行和捕鱼动作的句子来表演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要求学生把桌子当作水面,自己的小手就是翠鸟,一边读一边表演贴着水面疾飞,有的学生不理解“贴着”,所以他就离得很高在飞。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指点,他们终于理解“贴着”的意思,于是理解了句子,理解了文章内容。 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朗读。 卢彩蓉老师在教翠鸟,老渔翁的话含有告诫的意思,她请同学学老渔翁读,但是很多同学读得稚声嫩气地,在她的引导之下,一个男同学鼓起勇气,学着老人的语气读出了其中的味道,同学们也终于悟出了人物不同,语气不同,所以他们也会用老人的语气读了。正是语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特点,让我们在书声琅琅中逐渐成长吧。